书城历史神与王的聚会
14892800000021

第21章 《佛国记》

西行路上的老人

在古代中印交流史和中国佛教史上,法显和尚是一位影响巨大的人。

法显的俗姓龚,是我国东晋时期平阳郡武阳人,这武阳就在今天的山西省襄丘县。法显共有兄弟三人,但不幸的是他的兄弟都在幼年的时候夭亡了。法显生下之后,他的父亲担心他也不能顺利地留在人世上,于是就在他三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一位老和尚那里,希望这样可以不再有灾祸降临到孩子的身上。

后来,他又回到了家里,家人以为已经在寺庙中度过了一个时期就不会有事了,可不久他就得了病,而且还病得相当严重,家人给请了大夫救治,也不见好转,命在垂危,眼看就不行了。他的父亲赶忙又把他再送回到寺院中,在那位老和尚的精心照料下,法显的病才一点一点地好了起来。

虽然病已经被治好了,但法显的父亲再也不敢把孩子带回家了,生怕一回家再得病。如果家人想这孩子了,就到寺院中来探望。

在法显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叔父觉得他的母亲无依无靠,就让他还俗回家。可是他却说:“是父亲把我送到寺院的,现在,我的学习刚刚有所长进,怎么可以就此半途而废呢?在寺院里学习也是我父亲希望的啊。至于母亲,以后我经常回家探望她就是了。”

他的叔父看没法再劝服他,就不再要求了。又过了几年,母亲也去世了,他赶回家料理好母亲的丧事以后,就回到寺院继续修行。

法显的师父不只安排徒弟们修行,还让全寺的僧人种了百十亩的稻田。一次,法显和同寺的僧人几十人一起在田间割稻子,突然间来了好多流浪来的饥民,这些好久也没吃到多少食物的饥民见到稻谷,就过来抢夺。和尚们赶紧阻挡,只有法显和颜悦色地对饥民们说:“你们一定是饿极了吧,不要紧,把稻谷拿去吧,尽管拿吧。”

那些饥民们见只有这位小和尚对他们很和气,不但不拦还让他们拿取,都对他感激不尽。

师兄弟们对他很不理解,大家辛辛苦苦种的稻谷被饥民抢,你不但不阻止还送给人家,哪有这样的道理?大家回去就向师父告状。可是师父听完后却面露笑容,不但不责罚法显,反而说他应该这么做。师父夸奖道:“出家人应以慈悲为本,法显急人所急,做得好。”

法显修学精勤,对佛教经典理解很深,在那个时期,佛教刚刚在中国流传不久,佛教经典还非常缺少,法显在修行过程中深深感到不足。后来他就想,西域的僧人既然可以远来布道,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去佛国天竺求佛法呢?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同道中人,大家都很支持他。得到了广泛支持的法显很高兴,就立誓要去西方修道取经。

399年的春天,已经是65岁的法显和尚,从长安出发,踏上了前往天竺的西行路途,与这位老人一同前往的同道还有十个人。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直到东汉末年,才渐渐被中国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并开始流行起来。在法显所处的东晋时期,已是佛教在中国的大发展时代,在法显之前,佛教传入中国基本是以外来的僧人为主。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由天竺来到中国中原地区的传道者相对要少些,而从西域来到中原地区的僧人就多了一些。早期佛教的传入路线大都经过西域这个中介流传到中原,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由天竺而来的佛家经典,先要翻译成西域的语言,然后再译成汉语,这样在翻译过程中因为语言辗转就可能会出现差异。即使是由天竺直接传到中原地区的经本,由于较少,也会出现因为经典不全而导致佛理不通顺,法显立志向西求取佛法的主要初衷就是学习时佛教律本不全,遇见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圆满的解决。另外,作为佛教的发源地,据说天竺那里有着许多佛祖修行传法的圣迹,而每一位佛教信徒都向往能到这些圣迹之地去朝圣,法显也是如此。

心中装着无比的虔诚,什么都无法阻挡住法显的脚步。在向西行走的路上,要经过千险万阻,既有荒无人烟的沙漠,也有四季积雪的高山。如果找不到路标就只能用先行者的遗骨作为标志,若是遇到困难得不到救助,就只好眼看同伴在自己的怀中死去,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前行。法显为了佛法而忘掉生命危险,越山渡海,这种精神也激励了不少后来的西行者,一批又一批的西行求法者为了心中神圣的愿望,在前辈的感召下踏上路途,即使把白骨和孤魂留西行路上也在所不惜。

在取经的路上,佛教徒们所受到的艰苦考验既有物质上的困难,更有精神上的折磨。成功从印度取经回到中国的僧侣们,在精神上毫无疑问都是非常坚定的。曾有学者统计,在3世纪到4世纪之间,一共有7位僧人从陆路去印度取经。在5世纪,有61位僧人到西天去取经。在6世纪有14人,7世纪有56人,8世纪有32人。在3世纪到8世纪之间,不断有中国高僧不顾安危长途跋涉去西方取经。这些人中平安返回中国的只有43人,其余大多数人都没有回来。

菩萨点化

法显一行,一路不辞劳苦,往西进发。有时需要跋涉在无边无际的荒漠之中,放眼四望,荒野茫茫,甚至连方向都找不到。饿了他们只能吃一点干粮,渴了就找个积水之处喝个饱,然后灌满水囊备用。

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到达了大沙漠之南的佛教中心于阗。这时,队伍中还剩下七个人。

继续向前走就到了葱岭,至此,已经有四五位同伴或畏难而回,或得病而死。可法显却意志更坚强,他对天发誓,若是不能到达天竺求取到佛经,宁可死也不再回还。

翻越葱岭后,又走了好长时间,一路上经过了三十多个小国家,终于到达了天竺。

在传说中,法显一行继续走着,太阳西坠,天将近黄昏了。路边有一小的寺院,寺中的僧人劝法显:“再向前面走就是山路了,很难行走,而且有不少黑狮子出没,黑狮子可是要吃人的,你们还是歇息一下,等到明天再走吧。”法显说:“我们朝圣心切,一路之上已经历尽了千灾百难,眼前这点困难没关系的。”他辞过了这里的僧人们,继续向前走。

一会儿,太阳下山了,一轮明月升上天空,他们在月光下继续赶路。走着走着,他们感到越来越疲乏,就坐在山石上休息。不一会,就见三只黑狮子缓缓走过来。法显并不觉得恐惧,他低声祈祷:“菩萨,弟子是来求法的,现在已经来到了佛国,只求菩萨保佑,让我完成心愿。”之后,就凝神念经。那三只黑狮子慢慢走到法显面前,显露出一种很和善的模样,蹲在法显身旁。

法显见这几只黑狮子很温顺,并不想要伤他,就伸手抚摸着它们的背,说:“如果你们想要吃我,那就吃吧。你们要是无意加害我,就请离开我,让我继续赶路吧。”这三只黑狮子好像是听懂了法显的话,就立起身,离开了。

法显继续走,天还没亮,就走出山了。

继续向前走了一段路后,他看见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骑在骡子上,缓缓而来。这位老人长眉虬髯,面露笑容,虽然年事已高,可气色极好。法显看着老人,还在惊奇间,那老人已经擦身而过了。法显又向前走了一段路,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于是法显施礼,问道:“请问您,刚才路过的那位老者,您认识吗?”少年说:“他不就是佛祖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么,我怎么能不认得呢。”话说完,人就不见了。法显忽然明白了,这是菩萨来点化他了,于是他就俯下身去拜了三拜。之后,就起身继续赶路。

留学印度

法显率领着他的中国佛教访印代表团,在北印度地区逗留了好几个月。在这期间他们到处寻访佛教名胜,访问得道高僧,参拜佛祖活动过的遗迹。之后,一行人就继续南下参访,这时代表团中的团员有的人返回了中国,有的人选择去其他地方活动,随着法显的只有慧景和道整两个人了,后来,慧景不幸去世了,就只有法显和道整两人继续访学。

他们南下进入了中天竺,在中天竺周游四年多的时间。当他们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佛祖生前讲道时间长达25年的舍卫城衹洹精舍时,当地寺院的僧人惊叹道,“我们这些人在这里修行很多年了,即使算上我们的前辈,也没见到过来自中国的同道修行者来到这里啊。”

法显和道整抵达摩揭陀国巴连弗邑后,先是拜投了摩揭陀国南天王寺,寺中的各位长老听说是东方的僧人,不远万里而来,非常地喜悦,对法显二人学习佛家经典的热情也极为敬佩。法显在这里留下,用三年的时间专心学习梵语和佛教典籍,不仅得到了《摩诃僧衹律》、《萨婆多律》,还抄写下了《杂阿含毗昙心经》、《方等泥洹经》等多部经书。

经过多年的研学,他终有所得,觉得应该回国了。可是同行的道整和尚不想回去了,他决定居留在佛国。而法显想的是把佛教戒律传回中国,他就一个人继续上路。

法显又参访了一些印度小国,还专门到佛祖当年修道的菩提树下参拜。

后来,法显又到了狮子国,在那里他与当地的僧众交流修行心得,并且得到了《弥沙塞律》、《长杂阿含》及《杂藏经》等经书。在印度修访期间,法显对于中国没有的经书,都是是尽力收集,能多带回一些是一些。

当他决定返回中国之时,正巧打听到有去往中国的商船,就恳求他们把自己带回。

归国之路

法显搭乘商船,踏上了东返的路途。

船行了好多天,有一日忽然风浪大起,船像树叶一样在海上飘来飘去,船上的人们都是惊恐万状,大家害怕左右晃动的船翻过去,就纷纷把随身带的杂物投到海中。法显并没有携带多余的东西,他只有佛经,但那是比他的生命还重要的东西,自然不能像大家一样向海中扔,他赶紧用袈裟遮盖住放置经书的木箱,自己则坐在箱子边,心中默念经文请菩萨庇佑他们。

过了好久,大海终于风平浪静了。

商船又行走了二十多天,忽然在一个夜间又是风浪大起,而且比上一次更加剧烈。人们大惊失色,都觉得这一回好像再也无法过关了。在忙乱之中,一个商人说:“我们总是遇到大灾,我看一定是因为船上留了这个和尚,才遭到这样的报应。咱们船上这一百多人要是还想保住性命,就只有把这个和尚扔到海中。”被巨大的恐惧冲昏了头脑的人们已经失去了理智,听那人一说有的人就要动手去拉法显。

这么危急的情况下,法显却是极为镇静,他说:“我们出家人把性命视如草芥,我并不怕死,死不算什么。但是我不远万里从中国来到天竺,为的就是取到佛经,现在经书已取到了,只想一心回国弘扬佛法。大家既然想要把我投到大海中,我也不怨你们,我只想求你们把我所带的这些经书保存好,为我送到中国的寺院,交给僧人就行了。”

听法显这么说,大家的心都有所动。忽然从人群中站出一个人,大声说:“大家别听那个人妖言惑众,这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他怎么能招来灾难呢。有谁敢把这高僧投到大海里,我就跟他拼命,我要先把他扔到海里喂鱼!”站立的众人都大吃一惊,那个人继续说:“我可要警告你们,中国的帝王都是信佛敬僧的,而你们的货物都是要运到中国去的,你们如果把僧人扔到海里,就不怕到了中国,被杀头吗?”大家听了这话后面面相觑,那个提议扔法显的商人也不敢再出声了。

一会儿,风渐渐弱下去了,大家都向法显致歉,法显也向那位主持公道的人道谢。

由于此前几天里,大家在慌乱中把粮食也投到了大海里,不久船上就断粮了,水也不多了,大家是又饥又渴,只好听任船顺风漂流,听天由命。

船飘了几天,飘到一处岸边,忽然有人惊喜喊道:“大家再也不用怕了,我们已经到了中国了。”大家上岸后遇到了两位猎人,法显问他们:“这是什么地方?”猎人告诉他这是青州。

此时已经是412年,法显在65岁时西行,经过13年,期间游历了将近30个国家,现在回到了中国已经是78岁高龄了。

在这13年里,法显不仅经历了同伴在身边死去,就是自己也好多次在死神身边挣扎。后来他回顾13年求访经历时也是后怕不已。

青州的太守名叫李嶷,他也是信奉佛教,听说有僧人远行天竺取回了经书,他敬佩异常,立即亲自赶往岸边迎接法显,并把法显接到他的府中住下。法显对太守说:“贫僧已经出国多年了,我的志向在于弘法,因此非常想回去。”太守见无法挽留法显,就只好修表上奏,并派了快马送达京城。

在413年,法显到了东晋的首都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他在一生中最后的七年时间里一共译出了六部佛经,其中《摩诃僧衹众律》是佛教的五大戒律之一。同时,他还写成了记述自己13年访印经历的《佛国记》,在这本书中记录了大量的中亚和印度的珍贵史料。

法显后来到了荆州,并在那里去世,享年86岁。

《佛国记》这本书也称为《高僧法显传》、《高僧传》、《法显传》、《历游天竺记传》。

在法显访问印度时,正是国力强盛的笈多时代超日王统治时期。《佛国记》里生动地记录了当时印度社会和民众生活的情况,这部典型的游记全是法显所听所见,不仅记载了法显的行进路线、居住时间和在各地的主要活动,还真实地记录了路途中所经过的各国和我国新疆地区,在5世纪初年的社会状况。书中一些内容,如里程、语言、风俗、气候、物产、方位、山川、人口、政治、宗教等等,特别是佛教的寺庙、僧尼以及众多的佛教传说都记录得很详细。

这部《佛国记》是中国中原地区的人从中原出发,经过西域到达印度的陆上行程,以及从印度渡海回到中国海路航线的最早记录。由于《佛国记》中所记叙的一些西域古国早已经灭亡了,这部书就成了研究这些古国人文、地理、气候变迁的稀世珍宝,因而也就受到了中外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法显也是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首位到达印度本土的人。去印度求法的僧人中比较杰出的,应该公推法显、玄奘和义净了。其中,法显的年代是最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