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三分爱七分管.养育男孩手册
14893100000047

第47章 避免长篇大论的唠叨和说教

中国式家长有一种通病——唠叨。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就不断地在孩子耳边叮嘱、提醒、督促,用嘴巴时刻“盯”着孩子。但是,父母的苦口婆心孩子并不领情,还常常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唠叨的基本形式表现为机械的重复陈词滥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刺激弱化的现象。父母的第一次唠叨,会对男孩产生刺激,在内心深处有所触动。而当你反复地用同一种刺激,会使男孩对这种刺激产生麻木感,弱化了刺激的作用。久而久之,男孩形成一种封闭心理,对你的劝导充耳不闻。那么,要怎样避免教育男孩时犯唠叨的毛病呢?

方法一:三思而后言,不说“没营养”的话

刘女士让儿子做完作业才可以吃饭。快到吃饭的时间,刘女士怕儿子饿,跑到儿子房间说:“你饿不饿?饭都凉了。还不快点写,不想吃饭了。你可别着急吃饭,不认真做题啊,我一会儿还要检查……”儿子把笔一摔,说:“你还让不让我写作业了,我不吃饭了,可以了吧!”

父母要克服唠叨的毛病,首先要做到三思而后言。男孩对已熟知的事情被父母反复不断的重复,会表现出强烈的厌烦感。所以,你在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避免说一些没有营养、没有意义的话。

方法二:尽量用简洁、明确的语言

我们每天都会对孩子讲许多话,但是很少会讲在点子上,常常事无巨细,都反复叮嘱。有些话可能连你自己都讲烦了,更不用说听者心里有多么厌烦。所以,父母对男孩的生活、学习进行管理、指导时,尽量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讲道理、叙事情时只需讲明前因后果或具体建议即可,要避免不必要的话语和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让孩子明白你的真正意思,心甘情愿地去遵从,而不是被强迫或迫于无奈。

方法三:适时沉默,以无声胜有声

北宋散文家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都是一代名家,但是这两兄弟小时候可是很顽皮,不喜欢读书。苏洵多次说服教育都不见成效,便决定改变教育方法。每天兄弟俩玩耍时,他有意地躲在角落里看书,当兄弟俩过来时,他故意将书“藏”起来。两兄弟很好奇,以为父亲瞒着他俩看什么好书。于是,俩兄弟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把书“偷”出来,认真地读,慢慢地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苏洵教子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采用“唠叨不休”、“恐吓”、“棍棒教育”之类的强制手段,而是巧妙地利用男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所以,在教育男孩时,父母要根据男孩性格特点、成长规律采取对策,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更容易获得成功。

专家给父母的管教课堂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最不愿意听的,最反感的事情就是唠叨。有时孩子越不愿意听,父母就越不放心,加倍地唠叨起来,陷入恶性循环。对此,海姆·G·吉诺特博士给出了以下三条建议:

1.要遵守与孩子谈话的原则:理解和共鸣。

2.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对其行为。

3.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