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海归竞技中关村
14894200000172

第172章 收获颇丰的留美岁月

张雪虎17岁就考入了北京大学,在他看来,这很正常。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知识的氛围中。“我母亲曾经考上了北京大学,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她没有去读,后来她又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又没有上,最后在高中教书。”一直在追求深造后来成为高中教师的母亲对儿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张雪虎尤其对母亲感念不忘,“后来我去美国留学,作为探亲,母亲还只身去美国陪伴了我一年左右的时间。”他回忆说。自由、民主的管理方式和被重视教育和知识的氛围环绕的家庭在张雪虎心中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并使他一路顺利进了北大。

聪明踏实的张雪虎在大学里生活得比较自在。北大的岁月很快就过去了。毕业后,他在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的某下属公司当了三年左右的软件工程师和系统工程师,参与开发应用于电子出版印刷的北大方正电子分色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和甘肃黄河引水渠道水位遥测项目的系统开发和实地安装。1995年,他拿到了美国东北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开始了他近十年的留美岁月。

在美国,他感叹自己“收获很大”。甚至在采访中开玩笑说,相比之下,在北大的四年还算不上非常认真,“那时候年龄小,想得不多,课程也不难对付”。而说起留学期间的学习,他一脸认真地说:“很刻苦!”对于刚出国门的他来说,这是不难理解的。虽然他的托福考了不低的分数,但是去了美国才发现,在真实的英语文化里正常交流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没有文化背景的支撑,没有长时间真实语言环境的训练,刚去的那段日子,异域的文化让他感到孤独和迷茫。除了偶尔看看电视,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导师比他大9岁,基本上成了他留学生活的启蒙者和引导者。“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务实。他常常要求我实实在在地做出来,光讲出来是不行的。”工科出身的张雪虎坐在我对面,语调平缓,没有文科人的抑扬顿挫,也没有口若悬河般的谈吐,这种性格和特点或许和他多年的实践经历是一脉相承的。

刚到学校,导师让他学属于硬件范围的雷达及无线通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集成,但是他此前在国内所受的教育都是软件、计算机范围之内的,最初,他并不感兴趣。后来,导师的讲课启发了他。这使他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面对陌生的行业,先不会排斥,而是试着去了解,慢慢地培养起兴趣。后来的转变证明,从技术转到创业正需要对陌生行业的耐心。

在美国,自由又注重公共规则的文化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去美国后才发现,一方面,那边的文化对个人的自由和多元的价值观保护得很明显,但满足个人正常需求的同时,美国人对公共规则也很注重。”1989年开始在大学时代就养成了抽烟习惯的张雪虎讲起了他在美国戒烟的故事。“美国大多数公共场所都有禁止抽烟的警示标志,甚至人们对在公共场所肆无忌惮抽烟的人都有歧视。”这个经历增强了他的自律意识。同时,他体会到,在美国,华人步人社会管理层的机会很少,公司、高校里都是这样,而且由于基本的外表差异,华人往往被无形中排斥在本地的文化圈之外,这也成为他最后选择回国的原因之一。

在东北大学的校园里,他跟从导师学习雷达及无线通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集成,5年以后,他获得博士学位。其间有一年的时间,他还以先兼职后全职的方式担任了北京优券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为网上股票交易系统。博士毕业以后,跟从导师,他来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做助理研究员,为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NRL)作淡水层实验(COPE)的雷达图像数据分析。之后是一系列的工科研究:

美国麻省安城的高级研究工程师,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VXI工业系统总线的12通道宽带数据接收器,将应用于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卫星扫描辐射计的数据接收及处理:

美国麻省波士顿的高级系统工程师/软件架构师,参与开发研制用于网络设备测试的高速网络负载模拟系统。工作涉及网络处理器技术及嵌入式实时系统的软件构架: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研究员,领导麻省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飓风遥感科研组;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飓风猎手”(TheHumcane Hunters)科研队成员:

他一口气干到了2006年。然而,与国内渐渐密切的接触以及偶然因素的促成,他的回国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