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海归竞技中关村
14894200000186

第186章 从日本到美国,做创造核心技术的中国人

谈到优纳科技的孕育过程,郑众喜充满感情地回忆起了那个在不经意间就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的1993年。

1992年,即将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动化所获得硕士学位的郑众喜,像其他同学一样,等待着美国大学的offer,但是机遇却将他引向了从来没有想过的日本。那一年,日本株式会社SIM公司希望能够留任清华的一位教师,继续在他们那里工作。那位更愿意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教师很欣赏郑众喜这位同专业的后起之秀,于是就对日本公司说,他推荐一位和自己一样优秀的技术人员代替自己。日本的自动化科学并不发达,因此,自动化专业的优秀毕业生郑众喜一个月后就接到了日本方面的通知。这样,从来没有学过日语的郑众喜决心放弃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前往日本工作。

2003年初——其实就是大年初一——郑众喜补充说,他就打点行囊前往全然陌生的日本。

这位24岁的年轻人没有时间去语言补习班学习日语,就直接进入了拼命于活的状态。

SIM公司是一家只有五六十人,但是在自动检测系统领域具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的公司。郑众喜一到公司,就被纳入图像处理算法研发这一核心技术团队。他们没有周末,很多时候连续两三天都没有休息,累极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躺上几个小时。但是,即使是这样拼命地干活也无法驱散郑众喜精神上的孤独感。他孤身一人,听不懂周围的语言,和同事间只能靠手势和简单的单词来进行沟通。下班后,经常独自一人待在屋里。但是让他惊讶的是,就是靠这样的交流,却一点也没有影响他的工作(一年后,他发现自己的日语也取得了“核心突破”,在听说方面已经和地道的日本人没有区别了)。

自动化语言领域并非日本人的强项,郑众喜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并且成为攻关团队的核心。他独自一人,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对这一当时世界上最前沿的技术实现了核心突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光学全自动集成电路板检测系统。而他们唯一的竞争对手在三个月后才推出了自己的检测系统(以后的五六年里,只有这两家公司在进行竞争,而郑众喜研发的这种光学检测系统取得了日本市场占有率近40%的业绩)。

到日本的第二年,郑众喜就成为这个由二十几个科研人员组成的核心团队的领导,带领他们夜以继日地继续完善产品。

光学检测系统只能看到外部,无法看到内部情况,因此研发X射线检测系统就是下一步的重点。很快,郑众喜就独自研发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应用X线进行集成电路板检测的系统。这种检测系统在九十年代日本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其实也就是SIM公司和另一家公司两家在平分市场。可以说,SIM公司在日本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并最终成功上市,郑众喜立下了汗马功劳。

郑众喜说,在SIM公司他也学到了很多终生有用的东西:对工作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拼命干活的敬业精神。日本人的这种工作精神从此也融人了郑众喜的工作之中。

郑众喜说,日本民族是一个崇拜强者的民族,只要你取得了成绩,就会得到认可。他本人在研发领域的成就很快就得到了日本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1995年,他受邀在日本电子电路学会年会作专题学术演讲:

1995年,郑众喜荣获电子电路学会优秀研究员奖:

1995~1996年,郑众喜在日本取得AOI相关专利2项。

其间在《自动化学报》、《日本电子学报》、《日本病理学报》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1997年初,郑众喜感到自己对这一领域的流程已经十分熟悉,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他成功地竞聘到日立制作所研发部。日立公司是日本的支柱企业之一,是非常成熟的大企业。而郑众喜是日立的第一名外国研发人员。他还清楚地记得周围那些年龄和资历都很深的老研发人员在开会时当面对他说的话:让这个中国人把技术学去了怎么办?这句话给了他强烈的刺激,也为他日后回国创业埋下了伏笔。

日立这种大企业可以说是日本社会的缩影,各个方面都规定得非常仔细,过于条理分明,各个部门之间条块分割非常清楚,同时福利优厚。郑众喜说,在房价比天高的东京,日立让他免费住三室两厅的房子,像高级宾馆一样,他感到非常满足。但是这种大企业的条理分明却让每个人只能做其中的一个螺丝钉,无法总揽全局。这样优裕的工作环境无法实现这位湖南人要做天下先的壮志,因此郑众喜渐渐感到了无聊。

他决心放弃这种优厚的待遇,前往学生时代就期待的美国发展。日立很看重他这样的人才而一再挽留,对他说,只要他愿意,可以去公司的任何部门。但是他的理想已经向前飞去,无法被物质所挽留,正如后来他再次毅然舍弃北美的优厚待遇回国发展一样。

要进入美国硅谷顶级的高科技企业,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成为这些顶级公司研发部门的经理,更是许多人终生无法实现的梦想,许多中国留学生一直干到四五十岁还在做编程的工作。但是,当时只获得国内硕士学位的郑众喜,凭借着自己超常的研发业绩和才华,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很快就进入了在世界上半导体检测领域排名第一、名列世界五百强的KLA-TENCOR公司担任机器视觉技术高级工程师。

与日本的SIM公司相比,KLA是名副其实的大型高科技企业,而且从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来说,可以说更上一层楼,是他在日本所从事的研究的深化。SIM公司的产品价格通常只有100多万元人民币,而KIA公司的产品可以达到几十亿元人民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二者的技术含量的明显差别。郑众喜有些感慨和遗憾地说,直到今天,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进入这个领域。

郑众喜决心在这里也做到最好。他做任何事情都要求自己从头干到尾,彻底了解工作的程序。两年后,他的努力得到了认可,他被任命为研发部门的经理,主要带领部门从事半导体生产/检测设备的研发,负责Wafer检测设备的核心算法研发。由于有着多年的项目研究经验,郑众喜为公司在视觉检测环节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在半导体、晶圆等领域的视觉检测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之后创办优纳公司打下了基础。

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的时间让郑众喜掌握了整个KLA的运作程序,也对美国公司的多元文化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各个种族和族群的人一起共事,需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和理解的态度,大家才能齐心协力,把事情做好。这些都让郑众喜在后来管理自己的公司时获益匪浅。

在2002年,郑众喜开始把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到了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病理检测、诊断的自动化领域,从而为优纳公司的另外一个拳头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日本自动检测领域的一些基本思路都是郑众喜提出的,因此他在日本的自动检测领域名气非常大。2002年6月,日本国立弘前大学的两位教授带领七个人的科研攻关小组,进行常见病的病理检测、诊断的自动化研究,但是在算法这一块却都不熟悉。经人介绍,他们联系到了远在美国硅谷的郑众喜。郑众喜到日本了解了课题情况后,觉得很有意思,也看到了自己专业知识的广阔应用前景。

原来,相对于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检测,医学领域的自动化检测水平非常低下,基本上还处于人工检测阶段。郑众喜看到了自动检测技术在医学领域造福人类的远大前景,因此很愉快地接受了日本弘前大学的邀请,担任兼职教授和研究员,一边讲课一边进行技术研发。他不知疲倦地在日本和美国之间不断往返,渐渐掌握了这个领域的最前沿的技术。他更加相信,外国人可以做到的,中国人同样可以做到;外国人掌握的核心技术,中国人同样可以掌握。那么,为什么中国人还要在那么多的核心技术上乞求和依赖他人呢?这个时候,他也开始逐步绘制回国创业、实践“中国创造”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