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海归竞技中关村
14894200000037

第37章 为回国创业提升技术优势和准备基础资金

北京华天中汇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胡承敏博士

胡承敏

胡承敏,男,1953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75~1978年就读于安徽大学。1979年留校任教。1980~1981年于中科院科大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1982~1983年就读于美国SouthernIllinois大学电子工程系,获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83~1988年就读于美国Santa Clara Univ。电子工程系,获电子工程博士学位。1985~1990年任美国ADT,Valid Logic工程师、经理,负责模型产品开发工作。1990~1996年,与合作伙伴创办美国Symmetry Design Systems,Inc。,任副总裁。1996~1999年创办美国Stanza Systems,Inc。,任总裁。2002年创办北京华天中汇科技有限公司,任总裁。

记者在紫光国际交流中心见到胡承敏时,他刚刚送走一批客人。从早上八点半到中午十一点半,满满的日程安排不容他多休息一刻。

胡承敏一直和蔼地微笑着,更像一位儒者。20年了,胡承敏和EDA软件产业的故事,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但是,北京与硅谷之间飞行的里程,见证了他20年来的足迹:胡承敏的20年,是为争取中国EDA系统软件发展而上下求索的20年:胡承敏的20年,是在北京与硅谷之间奔波的20年。

真儒者,必能铁肩担道义;真儒者,必能精思而践履。倾听着胡承敏20年来为国内EDA软件产业发展所做的工作,记者耳边回荡起两千年前一位诗人的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975年,胡承敏进入安徽大学无线电专业,并于1980年来到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继续深造,此后的30年中,胡承敏一直做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方面的研究工作。

当时的中国刚刚从“文革”浩劫中苏醒过来,百废待兴。胡承敏所学习的集成电路设计更是基本空白,一个想法始终在胡承敏的脑海中萦绕:出国去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技术。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紧闭的国门向外打开,知识分子终于可以越洋远赴西方先进国家求学。胡承敏如愿获得美国李氏基金会的奖学金,于1982年踏上前往美国的留学之路——在南伊利诺伊大学学习电子工程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随后,胡承敏进入硅谷中心的Santa Clara大学继续深造,并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美国旧金山南边广阔的峡谷里面,沿着US-101公路,坐落着数不清的高科技公司。这就是传说中的硅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里信息技术工业发展迅猛,成为举世闻名的高科技集中地,美国硅谷是举世瞩目的高科技中心,引领着世界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的潮流。

1985年,胡承敏在硅谷得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从此,他身处世界高科技的中心,与EDA系统结下了不解之缘。EDA系统全称是Electronic DesignAutomation,即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EDA系统是一种专门为lC设计企业提供IC设计方案的专业软件。“EDA系统是电子与集成电路设计必不可少的软件,所谓‘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软件是工具,所有集成电路,都要依靠软件来设计。EDA系统是电子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所有高科技产品的芯片都要靠它来设计。”胡承敏解释道。

“高科技的核心在哪里?关键在于集成电路。没有EDA软件,就无法设计集成电路。中国没有EDA软件,就做不了集成电路,中国的高科技产品更是无从谈起。对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后果有多可怕就不得而知了。”华天中汇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玉惠认真地补充道。

但是,当时中国没有EDA系统软件,西方国家对中国则实行严格的出口许可证政策。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由北京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华大电子)牵头,来自国内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国内著名高校的相关专业教授和研究生进行了一场“大会战”,计划共同开发出一套EDA系统,来促进中国lC产业的发展。从初始的“二级系统”,以及随后的“三级系统”,中国成功开发出自己的EDA系统,并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熊猫系统。该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90年代开始,胡承敏开始尝试了第一次创业,在硅谷成立创业型公司Symmetry,与清华大学微电子所展开合作。这一项目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那时,正好是中国留学生在硅谷创业的开端,而胡承敏则是最早一批在硅谷创业的中国人,公司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但不久,Symmetry被其他公司收购。

1996年,胡承敏参与到华大电子开发EDA系统的工作中来,并在硅谷注册了公司Stanza。当时华大电子派员工去硅谷,两家公司合作开发设计生产产品,最终开发出集成电路版图编辑器。可是,很快Stanza又被其他公司收购,但是华大电子保留了此产品,该产品至今仍是华大电子在EDA方面的主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