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海归竞技中关村
14894200000050

第50章 “玩”出来的事业

“我从来不认为学什么就该做什么,”蒋亚洪说,“社会是不断与时俱进的,谁也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所以要不断地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当谈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他都轻描淡写地用一个“玩”字带过,在他的眼里,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起来才会觉得有乐趣,应该把工作当成“玩”,否则就会很累。

蒋亚洪形容自己总是在“不务正业”。当他还在美国的公司中做经理时,就开始琢磨怎样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丰富一些,他喜欢挑战,总是在不停地寻找自己的“兴趣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中国内地走出去的留学生越来越多,美国成为其中一大部分人的首选。当时走出国门的留美学生大多数没有考虑到以后在美国扎根等一系列问题,但随着时间向前推移以及对美国社会的适应,到了90年代初,这些留学生基本都已经毕业,在美国成家立业,定居下来,因此小孩的中文教育问题随之凸显,成为华人广泛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

蒋亚洪认为,中文对小孩子非常重要,没有对中文的深刻学习和了解就很难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这些从小生长在美国的华裔孩子来说,在别人眼里他们有着华人的面孔,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但他们却不了解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找不到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心理上的落差可想而知,这很不利于这些孩子在异国他乡的成长和发展。

中文学校是美国社会中由华人开办的一种旨在传授学生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学校,随着华人势力在美国社会的壮大,周末送孩子去中文学校补习已经在华人圈中蔚然成风。但是当时美国的中文学校大多是由来自台湾和香港的华人开办的,教授的都是繁体汉字,对于中国内地的移民来说,比较难以适应。蒋亚洪是一个碰到问题就会积极动脑筋去思考解决办法的人:既然没有正规合适的院校教授孩子们正统的中国文化,那我就创办一个教授简体中文的学校。于是在1993年的下半年,蒋亚洪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开办了希望中文学校,中文学校的开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在美国华盛顿地区受到了华人家长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以后4年间又相继开设了洛城、盖城、北维等校区,成立了少儿艺术团和体校,现在学生总数已经超过4000人,蒋亚洪先后担任了学校的校长和理事长等职,见证了希望中文学校的发展壮大。希望中文学校在华盛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每到周末,家长们就纷纷把孩子送入学校学习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希望中文学校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传播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的广阔平台。

“我总是喜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等中文学校的发展进入正轨时,喜欢挑战的蒋亚洪又有了新的目标。既然教授简体中文的学校很受欢迎,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那么在充斥着繁体中文报的美国报业市场上开办一份简体中文报纸应该也非常有前景。想到了就去做,于是在1997年,蒋亚洪和他的朋友们办起了美国首份简体中文报纸《新世界时报》,经过几年的努力,《新世界时报》已经发展成为华盛顿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在拥有20多万华人的社区中,《新世界时报》始终将发行量稳定在2.5万份,这实属不易。蒋亚洪的无心之举成就了事业的另一个高峰。

与蒋亚洪博士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没有修过任何新闻学、传播学方面的课程,但他却深谙西方报业的操作之道。

“了解客户的需求是我做事业的基本原则。”《新世界时报》的办报功夫体现在对于当地受众口味的迎合上。蒋亚洪有自己的办报原则,他说,办报纸要有好的“料”,也就是要了解受众想看什么样的内容,要提供给受众他们喜欢看的内容,使其产生“共鸣”。可读性强、信息量丰富是《新世界时报》的最大特点。独家新闻做到有故事性、有情节、有曲折,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新世界时报》的版面设计是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的,无论是长期在美定居的还是刚刚来到美国还没有融入这个社会的,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家庭妇女,都能在不同的版面找到感兴趣的内容。《新世界时报》丰富多彩的内容,不仅为当地华人提供了生活上的方便,也丰富了华人的日常生活,为他们的生活增加了乐趣。经过数年的发展,如今《新世界时报》已成为美国华盛顿地区从内地来美的华人最爱看的中文报纸之一,为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及时了解国内情况提供了便利。

蒋亚洪在美国“玩”出了名堂,开办中文学校和华人社区报纸,使他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于1999年获得了中国国务院侨办颁发的“优秀华文教学工作者奖”,在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和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美时,蒋亚洪作为华侨代表,受到了亲切的接见。1999年蒋亚洪还应邀回北京参加了国庆50周年庆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