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自从他(她)站立起来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人生漫长的步行历程,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
百年基业,始于足下
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动养与静养,属于基础养生,而走路又是基础养生中最基本的养生之道。如果把“活到100岁”作为一项伟大事业的话,那么,人一生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养生方式就是一个字——走!正可谓“百年基业,始于足下”。
孙毅将军,出生于——1904年,他是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将军中年龄最长者。在他93岁时,解放军总医院对他进行体检的报告是,其骨骼密度指数相当于30来岁的年轻人,确实令人称奇。在介绍经验时,孙毅将军这样说:“我的好身体,是走路走出来的。”他还深有体会地指出:“人,老不老,不在于他的年龄,而在于他的脚,看你能否走路。如能走路,90岁也不算老。能走路,就能长寿。人老先从脚老,走路是预防衰老的好办法。”
孙毅将军的话是否真有科学依据?为什么“人老腿先老?如果说走路的确是最佳养生良药,是最好延缓衰老妙法的话,那么坚持长期步行走路,将会成为人类最简便、最实用、最安全、最经济、最普及的全民健身活动!”
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持久的走路可以改进心脏功能,使心脏搏动有力,从而增加了肌体的氧气供应量,提高了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效率,这是防止心脏和循环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和其他任何一种健身活动一样,持之以恒的走路也能使冠状动脉里的狭窄血管舒展畅通,并增强血管的弹性,可以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病的危险。
走路同样可以消耗热量,有助于减肥。经研究,如果步行1小时,大约可以消耗836.8千焦热量,这比静坐要高出3倍。假如步子加大加快一些的话,消耗的热量可增加到1255.3—1506.3千焦,这将会产生有效的减肥作用。而肥胖正是诱发血管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常见因素,也是导致短寿的原因之一。据报道,每天快步走1小时,每个月可使肥胖者体重减掉1.5千克左右,每年就是16千克多。
经常在清晨和傍晚在室外漫步,能明显改善骨骼系统的功能,既有延缓发生骨质疏松之功,又有促进骨骼发育之效。现代运动医学实验研究指出:一个人每天处于直立位置少于2小时,骨质的新生与吸收之间就会失去平衡,骨质开始萎缩,日久天长就会发生骨质疏松症。因此,直立行走是避免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最好方法。
当你烦躁或焦虑时,走路能使你左脑半球与右脑半球得到有益的兴奋和抑制,可以使你情绪平衡,身心舒畅,消除疲劳,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
即使是病人,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神经衰弱等症,如果坚持散步,时间久了,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据美国医疗单位测定,每周3次,每次45分钟的慢步竞走,6周内血压即可降低或恢复正常,关节炎患者坚持8周有明显好转。如果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缓慢行走,新陈代谢的速度增加75%—85%,行走速度提高1倍时,新陈代谢速度增加9倍。据此,患有糖尿病者,可以通过散步而得以防治。
由此可见,走路是适合各种人群的健身活动,尤其是对那些从事脑力劳动(即非体力劳动)的人群,以及老年人与各种病患者,更为适宜。人体的老化由脚开始,要想防病强身,抗衰益寿,步行是最理想的方式。美国华盛顿特区一个走路中心出版的《走路年鉴》中介绍,目前约有9千万美国人在为了健康而步行。
既然走路对健身有如此神奇效果,那么走路的速度与时间又应如何掌握呢?对此,有学者主张根据各自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分为快速、中速和慢速三种。慢速为每分钟60—70步,每小时走2.5—3千米;中速为每分钟70—90步,每小时走3—4千米;快速为每分钟90—120步,每小时走5.5—6.5千米。每天保持行走1小时,最低每周不要少于3次,每次不要少于30分钟,就可以达到持久温和的步行长寿的目的。我的切身体会是,不必受速度快慢的拘束,每个人根据自身体质状况,每天清晨和傍晚走路30—60分钟,能走多快就走多快,想走多快就走多快,速度可随意掌握,即使是慢步、散步也完全可以,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关键是要做到长年坚持不懈。
在这里,我们不仿修改一下古希腊埃拉多斯山岩上所铭刻的格言:
如果你想强壮——走路吧!
如果你想健美——走路吧!
如果你想聪明——走路吧!
如果你想长寿——走路吧!
用事实说话
大量事实都证明了这样一条道理:走路是通向百岁人生大道的可靠途径。
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享年92岁,是位人民爱戴的老教育家和老革命家。他曾这样说过:“人人有腿,人人会走路,可是并不是人人能做到每天走路,把它当作健身的锻炼方法。”他自己就特别喜欢走路,也特别擅长走路。长征时已58岁了,配给他的马他经常不骑,坚持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徐老深有体会地说:“走路,也有个走法。走路要像一阵风,走路要用腿劲,也要用手劲,用全身的劲。走路时要两臂摆动,有时也可以把手背在背后,挺起胸,练练各方面的劲。”即使到了90岁高龄时,他仍坚持日行500步以上。
著名经济学家,90多岁的胡寄窗教授总结自己的长寿经时,第一条就是“勤用腿”。他虽然可以随时用车,但很多时候都是自己用双腿走路去办事。他没有特别的体育爱好,就是腿特别勤。他的体会是:“脚勤,爱步行,对中老年人身体好处很多,增加新陈代谢,增强器官功能。”在这一方面,《辞海》主编夏征农,是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长寿老人,在其五条养生经中,也有“腿勤,喜爱走路”这么一条。著名儿童文学家、90多岁高龄的陈伯吹的养生长寿经之一是:长期以步代车。他认为:散步是最为简单方便的运动项目,一个人脚力的强弱与其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坚持步行锻炼,训练脚力,是获长寿的重要途径之一。他还这样说:“人到中老年后,肢体肌肉开始萎缩,弹性减退,韧带僵硬,关节不灵,特别需要走路锻炼。更重要的是,散步运动受伤机会少,危险性小,是中老年人的最好项目之一。”
上海著名教育家,民进中央常委兼秘书长段力佩,也是经常“以步代车”者。关于人的衰老是从哪个部位最先开始,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最先从大脑开始,另一种则认为从腿部开始。年逾九旬的段力佩坚持后者。正因如此,他长年坚持走路,身体十分健康,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健康老人,1992年又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著名作家巴金也有同感:人老往往先从腿上老。他认为年纪越大,越要坚持走路,以锻炼腿劲。将近80岁高龄时,他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7点下楼,在院子里慢走一圈后,回去喝点儿牛奶,再出去散步。
人称“革命老大姐”的帅孟奇,一生坚持走路,她每天坚持户外散步3次。清晨一次,上午、下午各一次,每次步行15分钟左右。每当工作个把小时后,她还要在室内走走,活动一下筋骨。她说:“越是年迈,越要勤走动,走为百练之祖,百练不如一走。行走可以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脂,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肾区血液循环,加强代谢产物排除,增强肾脏功能和肠胃蠕动。”正是由于她持之以恒走路一生,终于成为一位百岁老人。
107岁高寿的大画家朱屺瞻,也十分看重走路养生法,他生前曾这样说过:“每次作画前,我都要扶着椅子,踏脚100步,脚下有了力,气就从脚底传到丹田,再传到手。”他从年轻时候就养成了步行锻炼的习惯,到90岁高龄时,还坚持每天走路5千米。他的走路很有规律,不快不慢,每天下午从家里出发,一走就是2个小时。当他80岁时,他常常从上海曹家渡走到外滩,一来一回,大有10千米。他深有感触地说:“只要迈开脚步,我就感到浑身轻松。这是长期走路锻炼的结果。”
百岁老人汪静之,1902年出生于安徽绩溪,曾任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是著名诗人。汪老从不服用当今各种营养保健食品,他曾说:“采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嘛。何必去补养呢。”时至90多岁高龄,他仍每日清晨早早起床,然后步行绕西湖一圈。他走起路来,脚步仍很轻松矫健,并无老态龙钟之相,一般常人尚且做不到的事,在汪老的脚下却做到了。
百岁老人张国基,是全国侨联名誉主席,他指出:“长寿没有秘诀,我是按照毛主席讲的养生十六字,规范自己的生活。即经常走路,基本吃素,心情舒畅,劳逸适度。”张老还说过:“我从小就经常走路,98岁高龄时,每天下午还要在房间里走上4000步,边走边大声数数,约1个小时。”
匡亚明,1906年出生于江苏丹阳,是著名教育家是南京大学名誉校长、教授。他每天6时许来到紫金山麓,在晨曦中散步锻炼。先快走20分钟,再慢走20分钟。他曾说:“锻炼身体的方式因人而异。我不会打拳,也不会气功,每天主要是靠清晨的散步健身。而且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我的身体现在尚可,也许正是得益于此。”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03岁高寿的孙越崎老人生来较胖,1949年患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后来依靠药物、饮食、运动三种方式结合,摘掉了糖尿病的帽子,医生惊奇地说:“这样的病例是罕见的。”其实孙老并没有什么特殊锻炼项目,只有一条:坚持走路!
百岁老人苏步青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每天早晨5时起床,晚上11时睡觉,一天工作11小时,每天下午工作完毕,坚持步行2—3千米,数十年如一日。苏老认为:健康长寿一定要动,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要多找事情做,如果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或者一味贪图安逸享受,于健康绝无好处。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曾世荣和原新华地图出版社社长曾世英,为孪生兄弟,1899年出生于江苏常熟,虽然其父母并非长寿,他们却年近百岁。兄弟俩最大的活动就是散步,他们既不打拳,也不爬山;既不游泳,也不跑步,只是每天坚持早晚两次散步,要步行10千米左右。
我国民俗学奠基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即使到了95岁高龄,还在每天早晨和下午4点钟在校园里健步行走。钟老认为,人年岁大了,激烈的运动做不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与运动绝缘。他选择了散步作为自己常年不辍的活动,尤其是早晨散步,是老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无论寒暑,他总是要坚持这个习惯,即使遇到刮风下雨天气,他也要用半小时在楼道里或房间里来回疾走。
原国民党元老张群,于1889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当他60岁退居虚职后,就专攻养生学,还总结了养生之道:“一为静坐,一为轻动的体操,一为每日早晚散步。此三者持之以恒,从不间断。”张群以散步健身,收效甚大,他百岁以后,每日早晨、中午、傍晚,仍各步行一次,每次千步左右,一日共走3000步,一直走到104岁去世时为止。
即便是有病之体、羸弱之躯,只要能做到坚持走路,也能高寿。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青年时代,就是多灾多病之身,他曾患过多种疾病,包括肺病、心脏病、美尼尔氏综合征、高度神经官能症等,这样多的毛病缠身,也使他享受九十多岁高龄。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坚持每日三步曲,清晨、午餐和晚饭后,必去胡同散步,风雨霜雪无阻”。
再如101岁的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陈纳逊教授、年近百岁的汪得耀、年近九旬的陈嘉庚、108岁的湖南桃江县高桥乡的范香秀等,在他们的长寿经中都有“坚持走路”这一条。著名桥梁结构力学权威李国豪教授也是每天行走4000步左右,通常是在下午住宅附近的马路上散步半小时至1小时。古往今来百岁老人以散步作为基本养生之道者实在是数不胜数,而且都取得了切实可靠的效果。走路吧,为了强身健体,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满怀信心地走到100岁!
健康步行道
正是因为走路是通往百岁人生的可靠途径,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走路保健养生,并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不同的走法,诸如倒走、大步疾走、雨中走、赤脚走、爬着走、水中走、散步走等。
所谓倒走,就是退步走。有学者认为,经常退步走可以使腰部肌肉有规则收缩与松弛,从而改善腰部血液循环,促进腰部组织新陈代谢,对腰肌劳损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也有人认为,经常倒走能使膝关节、股四头肌增加承重力,锻炼了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还有学者认为,倒走时需要判别方向,掌握平衡,这样能锻炼小脑,提高了机体的灵活性与协调功能。其实,任何走路健身都能收到相同的“动养形”效果,达到百岁人生的目的,不一定非要选择倒走。即使从仿生学角度来说,龟寿至千,未见倒走;螃蟹横行,难活几年。所以人类倒走,实无意义。更何况退步走看不到后面的路况,反有不测之忧。
大步疾走,也就是快步走路。近年来,在海外兴起一种“大步疾走”的健身方式,即每天坚持大步伐快走30—40分钟。不过,我从自己亲身实践体会到,大步疾走对于青少年最为适宜。
目前,在新加坡、日本、韩国和我国的港台地区,一些中小学校的老师们积极倡导学生们在上学的往返途中做“大步疾走”的锻炼。一些保健专家指出:青少年大步疾走,有助于锻炼肺活量,有助于锻炼肌肉耐力。同时还可以促进大脑的休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避免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所造成的身体伤害。为此,在日本和韩国的一些地方,还专门成立了“青年人疾走俱乐部”或“疾走协会”,有意识地组织人们进行“大步疾走”的锻炼。
英国和法国的一些健美学校,还把“大步疾走”作为一门必修课。健美专家们认为,这种走路方式能有效地消除身体(尤其是腹部和腿部)堆积的过多皮下脂肪组织,又能增强皮肤的弹性,延缓皮肤的衰老,从而练就出一副健美的身材。
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走路是最佳健身项目,但不宜过于激烈。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老年公寓以及疗养院中,保健医生却大力宣扬“大步疾走”疗法,用来防治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和风湿性关节炎等老年性疾病。据说这种疗法对防治这类老年疾病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我还是认为体弱多病的老人,还是以中速或慢步散步最为稳妥,也可根据自己的状况,适当加快些速度,但应以不感到疲倦或气喘为宜。
爬着走,或称爬行,这又是一种走路健身方式。提倡爬着走的学者认为,它可使血液循环流畅,而且由于爬行时全身重量都分散在四肢,能大大减轻腰椎的负担,这对防治心血管疾病以及各种脊椎病变都有很好的疗效。所以,有人主张每天能有适当的时间进行爬行锻炼,就可以获得健身效果。其实,正如笔者在前面所说,任何“动养”方式都能达到相同的健身效果,实在没有必要去学动物式的爬行。
雨中走,是指在小雨中行走,也能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的保健作用。据现代医疗气象学家研究,雨中走路有着一些晴朗天气步行所缺乏的好处,下雨可使空气得到净化,细雨所产生的大量阴离子更令人心旷神怡,有助于调节神经,活跃精神,更能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我自己每日清晨坚持走路健身,即使是下着小雨也撑着雨伞,在雨中行走,不仅培养了意志,锻炼了身体,而且还别有一番情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赤脚走。现今在不少城市住宅社区内,都铺着一条长长的鹅卵石小路,这是根据一些医学家、体育学家与保健专家的经验而特意营造的“健康步行道”。有报道说,日本“资生堂”化妆品厂的厂内就有用鹅卵石铺成的一条走道,规定全厂员工每天早晨上班前,一律脱下鞋袜,赤着脚在鹅卵石上行走,走完这段周长75米的石子路两圈后,才准进厂房上班,下班后仍要如此再走一次。这是一条铁的纪律。
通过每天上班、下班赤脚行走在鹅卵石道的训练,多数员工感觉收效显著,不少患有慢性病的人也完全康复了。所以大家都乐意这样做,即使是在休假日,有的员工还要特意赶来走走这条“健康步行道”。
对这种独特的走路健身方式,运动医学家们认为,脚底有着与内脏器官相联系的敏感区,脱去鞋袜,赤脚行走,就能使脚底肌肉、筋膜、韧带以及神经末梢更多地接触凸凹不平的鹅卵石,使敏感区受到刺激,把信号传入相应的内脏器官及与之相关的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又把它传到相应器官,从而调整人体全身功能,达到强身、康复与治病的效果。
对这种特别的走路养生法,中国传统医学也有自己的认识。其一,中医学认为,人的老化本质上是由肾气逐渐衰减开始的。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肾主骨,足跟属肾,肾经起于足底涌泉穴。当人们赤脚踩在鹅卵石上行走时,正是不停地对肾经进行一种温和的保健按摩,从而不断地在激发肾之经络,起到调整肾阴肾阳、益肾填精的功效,从而有效地预防了肾气的衰减,达到了健身延年的效果。其二,足底与人体十二条经络都密切相关,而经络是沟通人体表里、上下的通路,联系着体内脏腑组织,负担着机体内外气血的运行。所以,赤脚行走在鹅卵石上,同样起到疏肝健脾、行气利胆、温肾强心、预防早衰、延年益寿的作用。其三,中西医结合专家们指出,脚底板区的穴位被称为“第二心脏区”,人的肾上腺、输尿管、膀胱、额窦、大脑及脑干、垂体、颈项、鼻、甲状旁腺、眼、耳、肺及支气管、心、脾、胃、十二指肠、结肠、直肠、腹腔神经丛、生殖腺等,都在足底板上有投射区,或者叫反射区。赤脚行走在鹅卵石上,这些部位就会得到刺激,而且刺激越频繁越强烈,就越能激发它们的生命活力,它们的功能也就发挥得越佳。所以,在鹅卵石路上赤脚行走,对机体的代谢功能、内分泌腺以及脏腑器官功能,都大为有益。不过,中医有句名言:寒从足上起。因此,最好还是穿上棉布袜在“健康步行道”上走路为好。
这里讲一个令人不太舒服的事情。
南太平洋有一个美丽的小岛——瑙鲁,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的鸟粪资源,年输出鸟粪产量的纯收入高达9000多万美元。在这个小岛上生活的人,无须工作,他们的一切都由政府解决,而且每人每年还享受政府发放的35万美元的零用钱。岛民们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养尊处优,舒适安逸。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岛国里,高血压、心脏病、脑中风发病率高居世界之首。全岛只有1.3%的人能活到60岁,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短的国家之一。
这则新闻,对人们是多么深刻的警示!看看我们身边类似的情况,讲究舒服、贪图享受,不也是大有人在吗?常识告诉我们,饮食要讲求营养平衡、精粗搭配,可餐桌上的大鱼大肉、美酒佳肴,对“舒服论”者,更具有诱惑力,只管饕餮而食,什么冠心病、肥胖症、高血脂等都置于脑后;人们都知道步行好处多,有人外出几步路,也嫌费力,招手“打的”多省事,自称有钱就要享受。
别忘了,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可能陷入现代文明病的泥沼。条件的改善、生活的安逸,使越来越多的人变懒、变弱,疾病这个魔鬼便趁机作祟。人们沐浴着现代化的阳光时,万万不可忽视一些生活方式带来的伤害和威胁。现代化生活不仅仅意味着汽车、别墅、海滨沙滩和数字化,还带来诸如人类生存状态恶化、健康退化等一系列沉重的问题。
人类发展的历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人太舒服了,太享受了,吃得太好了,动得太少了,身体胖了,体质差了,人也就退化了。
人活在世上,怎一个“舒”字了得。须知,纯物质享受不是最终的归宿,也不可能从中得到快乐。只有从追求健康中享受生命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享受,才有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劝大家还是要多走路、多运动、多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