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管理
14897100000025

第25章 全球性经济失衡与企业危机

由于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往来,世界各国的企业也伴随着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得到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大企业在普遍实施全球战略的情况下已获得较大收益,但另一方面,则因为全球性经济失衡现象的加剧而增加了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和危机。因此在讨论现代企业风险与危机管理问题时,这显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

一、全球性经济失衡的表现

2005年,全球性经济失衡现象开始以令人震惊的速度逐步加剧,并且出现了危险的不对称信号。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全球经济总赤字的70%左右,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债务水平,而在国家债务、企业债务、家庭和个人债务方面,美国也成为世界上债台高筑的国家,而世界上出现盈余的70%则来自除美国之外的大约10个经济体,这意味着世界经济是在美国外部严重失衡的状况下以其他经济体的盈余来维持平衡的。这样的经济失衡状况,促使美国政府把经济出现失衡的原因归咎于世界上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其结果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甚至还会导致更为严重激烈的冲突。这就为跨国公司及国内所有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和企业危机。特别是美国的“9·11”、“卡特里娜”飓风和能源危机等突发事件频仍,美国国内储蓄的三大组成部分即家庭储蓄、政府部门储蓄和企业储蓄都持续恶化。美国要在短期内平衡债务问题,是难以想象的。

由于美国个人消费也建立在债务的基础上,早在能源危机之前,美国消费者的个人储蓄率就已经在负值运行,美国家庭可支配收入受能源价格冲击也逐步下降,美国人想维持以往形成的负债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就必然导致个人储蓄率滑落得更低。而长期的贸易逆差使美国的市场和生产萎缩,如果居民储蓄上升,则意味着消费减少,其他国家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美国依靠出口平衡国际收支,在现阶段也是不可能做到的,美国因债务而减少消费支出已成为美国国民的共识,这对于其他国家的贸易出口也是严重的打击。现在的问题在于,仅仅“卡特里娜”飓风后的恢复与重建的费用支出就导致联邦政府预算赤字至少上升1%,这就意味着美国政府依然要靠举债来维持庞大的国内开支,美国政府出售国家债券,以此吸纳其他国家的盈余,但对美国政府来说,显然是债务负担更重了。此外,商业部门和企业用作缓冲的储蓄也大幅度减少,原因是能源价格上涨及单位劳工成本提高侵蚀了企业的利润。这就使储蓄本就不足的美国经济陷入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点。自2002年年初开始,美国净国民储蓄率徘徊在仅占国内生产总值1.5%的历史低点,这说明美国的微薄储蓄远远不足以补充其日益枯竭的资本存量。

当然,在全球性经济失衡过程中,从欧盟内部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到冰岛的“国家破产”及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而导致经济衰退的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的地位开始发生动摇,过去维持全球经济平衡的力量已经开始发生转变,而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的衰落,对于以大跨国公司为标志的国家经济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发生连续的大公司破产事件,则表明全球性经济失衡终于变成现实。

二、美国大企业的破产风波

企业的兴办与破产,本来是经济生活中常见的事,并不会引起很多的争议。但问题是,如果由于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造成大企业破产,就很有可能对其他有关联的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通常来说,企业破产是指当债务人的全部资产无法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将债务人的全部资产供其平均受偿,从而使债务人免除不能清偿的其他债务。在多数情况下,破产都是指公司行为和经济行为。经济意义上的破产是指债务人的一种特殊经济状态,在此状态中,债务人已无力支付其到期债务,而最终不得不倾其所有以偿还债务。法律意义上的破产是指一种法律手段和法律程序,通过这种手段和程序,概括性地解决债务人和众多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但无论怎样讲,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已是事实状态,就是事实上的破产,一是债务人丧失了继续经营事业的财产承受能力,二是债务人发生了有债务却不能清偿的财务危机,都属于事实上的破产。如果是在法律上使用“破产”,则是指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所适用的偿债程序和该程序终结后债务人的身份地位受限制的法律状态。而“倒产”则指债务人在偿还期满不能偿还债务时的状态,即处于已无可挽回的经济状态。表现为债务人签出的所有有价票据无效;受到银行停止交易处分的通知;正在进行破产以及其他倒产程序的申请。如在日本,现行倒产制度包括破产、和议、公司整顿、特别清算、公司更生等。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五大世界级投资信托公司受到影响,其中雷曼兄弟宣告破产,这也是美国有史以来所倒闭的最大的信托投资公司。如果说美国信托投资公司是金融机构的话,那么,对于美国政府和美国民众而言,最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实体经济会不会因金融危机而破产。在次贷危机后,紧随其后的是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随即演变成为全面的经济危机,并迅速蔓延到全世界。可以美国政府救助通用汽车公司及克莱斯勒公司破产案来进一步了解破产在发达国家美国的情况。

2009年3月,美国政府开始考虑提供60亿美元救助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以免其倒闭。按照美国总统奥巴马3月30日在记者会交代挽救美国汽车业方案所说,美国最大的通用汽车公司及克莱斯勒公司已陷入危机,从而将大幅改变美国汽车业的面貌。不过,美国政府只能向通用公司提供60天的营运资金,以便他们制定出可以让白宫接受的重组方案,以提升竞争力及清除资产负债表上的债务。而克莱斯勒要在30日之内与意大利车厂菲亚特结盟,如果谈判未有成果,克莱斯勒可能无法继续经营。根据2008年的协议,通用汽车公司及克莱斯勒公司已获得美国政府174亿美元的贷款,以便继续运作。美国政府成立的工作小组为评估通用汽车公司及克莱斯勒公司履行协议程度而作的报告指出这两家公司未能履行条款。众所周知,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按照其经济体制,政府不可能对企业经营进行干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其命运则是由企业自己决定的。这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其经营性风险与其是否破产有直接关系。正如奥巴马所说,纳税人不会再无限次给予数十亿美元,将这两家车厂的业务维持下去。但对于美国金融危机所面临的重重困境,美国政府不得不进行私营企业的救助行动,如果任其经营形势恶化的话,很可能会像雷曼兄弟那样一夜之间就破产了。这将对美国民众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两家公司曾经是美国工业制造史上最引为自豪的大企业,之所以濒临破产的边缘,想必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对于大企业来说,其实力之雄厚、技术力量之强、经营范围之广、抗风险能力之强,都是一般企业不可同日而语的。而在此之前,即2008年12月份美国政府已向通用汽车公司提供了134亿美元的拯救贷款,但通用公司总裁瓦格纳在重组方案中仍然向白宫再申请借贷166亿美元;克莱斯勒亦申请再次借贷,金额为50亿美元。此次申请政府贷款均遭到拒绝。由此可见,这两家大企业的债务,已不是靠政府贷款能够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通用汽车的股价在纽约股市急挫近三成,每股跌到2.57美元。美国股市听到美国政府拒绝通用及克莱斯勒原来的重组方案的消息后,美股一度急挫3.5%,欧洲股市也下跌2%~4%。

当然,以上所述仅仅是美国大企业申请破产前后的一般情况,由此也不难看出在经济全球化下,尽管是经营多年的大企业,由于本身经营方面的原因,也难免有随时破产的可能。换句话说,大企业所需要的资源远比中小企业多,其利润或债务的水平,也可能因其经营决策的失误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这对于企业的命运来说就可想而知了。而在企业危机的过程中,其他企业尤其是跨国银行、企业和国际组织的救助,则是大企业走出破产阴影的好办法。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像通用公司那样有巨大影响力的标志性公司的话,其他公司的破产,自然不会得到国家的救助。由此可预见该事件在美国工业制造史甚至美国经济史中,都将作为经典案例供大家分析。

此外,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推出总额7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美国有419家公司接受了政府救助。包括高盛、美国运通、摩根大通等华尔街大银行。根据美国中小企业救助计划,美国政府从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划出7.3亿美元用于降低小企业借贷成本,并将受小企业管理局贷款项目覆盖的所有贷款的担保比例提高至90%。美国政府还将斥资150亿美元解冻二级信贷市场;同时,政府还将要求接受政府救助的21家美国大银行每月向美国政府报告给予小企业的信贷金额,以此促进金融企业向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由于美国信贷市场的停滞,正使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美国政府多方面采取救助措施,实际上是希望此举能帮助小企业迈出发展的第一步。当然,从美国宏观经济上看,金融危机导致失业率增至10%以上,而美国新增就业岗位的70%来自于小企业,美国政府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小企业在美国经济复苏中发挥重大推动作用。

美国接二连三地爆发大企业破产案,对于国际资本投资来说,正因为美国政府、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美国家庭和个人严重缺乏流动性,所以需要国际资金的进入以解除其资金缺乏的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看,的确给国际资本提供了投资机会。

三、国际投资额与投资取向变动

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和投资额的多少,取决于所在国的投资项目对于国际投资的利益回报率的高低。对于金融危机造成国际资本流动加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有相当多的企业破产需要救助,从本国政府的角度考虑,自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但对于国际投资人而言,投资的利益,显然是决定其投资取向的首要因素。这一点,对于任何国家的投资者来说,其实并无两样。

投资总额变动是受投资取向决定的。投资总额是外商投资企业法中的特有概念。在组成上,投资总额实际上包括投资者缴付或认缴的注册资本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借款。这与现在很多项目公司最低自有资金的限制存在相似之处。所谓的外商投资企业,其实质还是项目公司意义上的企业,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而是为了一个具体的建设项目而在有效期限内存在的企业。国家在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同时,也批准了该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这个规模就是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

在对外资的实际监管中,投资总额的意义有四点:第一是依据投资总额确定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第二是依据投资总额确定外商投资企业免税进口自用设备的额度;第三是依据投资总额确定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贷款的额度;第四是依据投资总额确定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权限划分。以上对于投资总额的界定和基本做法,在世界各国虽有所不同,但对投资总额进行管理,也应大同小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是不管外国资本的投资额度的大小都统统接受的,因为这显然是行不通的。换言之,国际资本的投资,一般是希望有大的资本进入,这才能形成经济规模,同时又希望能对本国的企业更有利,甚至于能通过投资达到既能吸引外国的资金以解决本国企业的问题,同时又能对本国企业有更大的利益的目标。其具体的做法主要为: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一般都有规定

例如在中国,即规定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可由省级对外贸易经济主管部门直接审批,但是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属于应由商务部审批的特定类型或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省级审批机关应将相关文件转报商务部,由商务部依法决定批准与否。另外,外商投资企业的登记机关与审批机关是相对应的,如商务部负责审批的,则申请人取得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后应到国家工商总局做企业登记。可见国际资本进入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必须按所在国外资政策及制度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的。

国际投资的特点是投资者并非一次性将所有投资资金都注入所在国

这就必然牵涉到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关系问题。仍以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总额与注册资金的相关规定为例,根据1987年2月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比例的暂行规定》:合资企业的注册资本和投资总额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两者的比例如下:①投资总额在300万美元以下(含300万美元),其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投资总额的7/10.②投资总额为300万至1000万美元(含1000万美元),其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投资总额的1/2,例如,投资总额在420万美元以下的,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10万美元。③投资总额在1000万至3000万美元(含3000万美元),其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投资总额的2/5,如投资总额在1250万美元以下,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美元。④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其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投资总额的1/3,如投资总额在3600万美元以下,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200万美元。

国际投资取向与所在国产业集中度有直接关系

产业集中度也称为“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上产业、行业内少数核心企业产品的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对某产业、行业的支配程度。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中,产业集中度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因为如此,国际投资在考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向或确定投资规模时,往往是根据该产业、行业中几家代表性企业的某一指标占该产业、行业总量的百分比来确定的。一个或若干个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不仅表明该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高低和对市场支配能力的强弱,也是该产业、行业发展前景如何及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规模的重要标志。例如电子、汽车等产业,以某个汽车企业作为对象,作产业集中度考察,对于国际投资取向决策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如果同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很难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为了实现产业高度集中,对企业进行重组并购,不仅是一种解决企业究竟如何发展的问题,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是决定投资规模大小的主要依据。

当然,从产业发展本身来说,产业集中通常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它表现为全部企业中仅占很小比例的企业或数量很少的企业,积聚或支配着占很大比例的生产要素。因此,集中又可以分为工业集中与产业集中。工业集中是以整个工业为考察范围,对各个不同产业生产能力分布状况的一种综合反映。产业集中是以某个具体的产业为考察对象,反映产业内资源在不同企业间分布的状况。集中度即集中的程度。产业集中度是针对特定产业而言的集中度,是用于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常用指标。产业集中度之所以被国际投资企业如此重视,原因在于产业集中度高的产业、企业对于价格有更多的支配权利,而定价权对于企业利润的形成无疑是最重要的。此外,由于国际竞争环境更加激烈,集中度高的企业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如在新药开发产业中,70%的新技术为美国制药公司所垄断,尤其是生物制药领域,美国生物制药企业与美国制药企业的总数比例说明,美国生物制药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要高得多。此外,对于德国、英国的制药企业而言,其产业集中度也意味着将在国际竞争中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如果同中国的制药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显然要低得多。这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如果此类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过低,即意味着市场化程度低,其投入的资金规模就要大得多,因为市场培育与研究开发费用决定了未来的市场支配地位的变化。当然,这也表明如果投资取向不错的话,那么,在未来的市场中会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如果产业集中度过高,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过高,因为较小的投资总额不会被所在国所接受,即便接受也很难在市场中有更大的支配权。

泰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影响与对策

1.房地产泡沫

20世纪90年代是泰国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泰国也一时被称为世界投资热点国家。在大量外国资本投资中,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到了房地产等非生产性行业中。由于过度的资金投资房地产,导致房地产业过热,其利润明显下降。据统计,泰国在1996年以前的5年间,房地产的收入每年约占GDP的30%~50%。到了1996年后,房地产业中出现严重滞销现象,1997年上半年约有半数以上的房地产无任何收入。由于银行和金融公司对不动产行业的贷款过多,致使一些全国一流的金融公司也因房地产的负债而破产。这样,外国金融投资者就必然改变其投资方向,将手中的泰铢兑换成美元,然后转移出境,这就形成对泰国货币市场的冲击以及对泰铢的不信任感。而当时的情况是,泰国金融机构投资到房地产的投资总额约为2300 亿法郎,无力偿还的有700亿法郎。已建的60万平方米办公楼中有一半以上无人问津,A级写字楼的闲置率为10%。泰国房地产造成资金积压、大部分金融机构无力偿还外国贷款、银行不良资产率不断上升,致使放贷银行产生大量呆账的现状,进一步引发外国投资者抛甩泰铢挤提美元的金融危机。其结果是,使得已建的房地产停滞,生产领域的投资进一步大幅减少,从而降低了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外债过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所碰到的共同问题是资金短缺。为争取资金投入,各国在集资方面都采取大体上相类似的做法,即大力举借外债。但问题是,尽管高额外债在一定时期内对于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也成为偿还能力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头上的绳索,随时会引发负债国家经济的动荡。在泰国,更由于私营企业所借外债较多,政府尚未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对私营企业难以控制。再者,在东南亚国家的外债结构中,短期外债比重过大,一般占25%,而在泰国则占40%。如果以国际借贷标准来衡量的话,那么,这些外债很容易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死角中。

东南亚国家过分依赖外资,特别是短期资金的证券投资,也是导致其陷入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走的是外延投入增加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不是投入产出的增长,因而在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其结果必然是各国竞相放宽金融管制以吸引外资,这就很容易造成对国外资本集团的过分依赖,出现产业与贸易、金融协调发展关系的紊乱,以及货币和金融机构经营的漏洞。

3.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滞缓,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

尽管东南亚国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的升级换代,但步伐极为缓慢,同时在产业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剩现象严重。在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导向上,甚至有过分依赖外国资本集团的资金、技术与设备、管理体系的倾向,致使本国工人缺乏必要的技术,而劳动力成本却不断上升,生产率明显下降,最终导致产品出口竞争力减弱甚至退出国际市场。如传统的鞋、纺织品、服装等中档出口产品,随后几年在国际市场上已逐渐被中国及东盟低工资国家的产品所取代。

4.过分依赖出口战略

由于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走的是“出口替代进口”战略,这虽然在一定时期对于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向工业化过渡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却形成了过分依赖出口的倾向。

在以出口为主导的情势下,东南亚国家未能及时有效地改变其贸易结构。在致力于以推动出口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趋势下,一旦出口出现下降或停滞情况,就必然会严重地阻碍产业的发展和金融经济的正常运作,甚至会动摇国家乃至区域经济的基础。

5.金融自由化改革,宏观调控能力不足

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过快、过急,以致缺乏国家宏观控制能力及保障体系,也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如在泰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泰国采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政策,其主要内容是:①放松外资流入的限制;②放宽对利率和信贷的管制;③积极推动股票证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④引进外国金融机构;⑤鼓励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应该说,上述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是明显的,但在实行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同时,政府没有及时建立一套现代金融宏观管理体系,特别是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对工业风险及金融风险的估计也明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国内银行资产负债风险监管不力。在泰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银行的信贷资金被大量投到房地产而不是生产领域,而泰国中央银行并没有相关规制,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泡沫”经济,造成国内信贷资金严重不足。据1995年的统计,泰国国内信贷资金总额占GDP的109%。此外,东南亚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实际上也逐渐积累了风险,尽管这些风险已有所表现,但并未引起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在政府中并没有与国际金融操作相关的人才与经验,以致国内金融市场出现混乱,而对国外金融市场的变动及操作又缺乏介入的能力。另外,泰国对近年大量涌入的外国资本缺乏有效的监管。长期以来,泰国的金融体系就不发达,有效资金调动能力不强,存在很大的投资、储蓄缺口。为了弥补资金的缺口,泰国不是通过发展长期资本市场来解决,而是通过短期的资本流动来筹措资金。由于短期投资本身即带有趋利性和投机性特点——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发生资金外逃,而泰央行又缺乏有效的政策导向和金融监督。此外,当时泰国的外汇储备虽然已有300亿美元,在亚洲国家中排名第10位,但仍不能有效地维持泰铢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仍不足以抵御国际大炒家的冲击。

6.国际金融投机与货币贬值

当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到来之时,政府的决策失误,应是造成金融危机加深的直接原因。其中的要素之一,则在于决策层缺乏适应当代国际金融分析研究的专家人才。关于此,只要对泰国金融危机的过程作一回顾,即可说明。1997年4~5月,泰国政府公布有关贸易数据,由于出口未见好转,国际金融投机家预测泰国将会采取将泰铢贬值的做法来推动出口,于是国际投机者就开始投机泰铢,泰国银行不得不动用数十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进行干预,力图使泰铢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稳定在23~24铢兑1美元的水平。但由于泰国中央银行对海外市场的干预,使得泰铢对美元在海外和国内市场形成双重汇率,当时泰国国内市场泰铢的汇率为26.67兑1美元,于是外国金融投机者在泰国市场大量抛售外币购进泰铢,再将泰铢转到海外市场兑换美元进行套利。泰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强制性措施,责令有关金融机构不得向外国抛售泰铢,致使泰铢供应紧张,而外国投机者又转而抛售泰国股票,导致泰国股市大跌。从国际金融投机者索罗斯方面讲,他可以控制的其属下量子基金会的总资产额为170亿美元,可对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进行套利活动。而在最初的套利中,仅一个月内就赚取了20亿美元。

对于泰国政府采取的回应措施应作怎样的评价呢?严格来说,泰国政府也意识到由于泰国外汇收入缺乏,在金融危机时不断动用外汇储备,仅能在短期内维持泰铢的稳定。如果让泰铢浮动,一方面政府可以省却大量外汇去干预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泰铢根据国内市场及经济状况使其接近市场价值,以便政府重新调整货币金融政策,使泰铢在新的水平上确定其地位。而在另一方面,美元升值对泰铢贬值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而泰国实行单一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为了维持同美元汇率的比率,不得不随美元上浮。这样一来,泰铢就被迫使用大量外汇储备来维持同美元汇率的挂钩。同时由于美元的升值,连带泰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亦受到影响。由于对外贸易逆差增加,最终使维持美元与泰铢的固定汇率的努力难以为继。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日本的影响最为严重。日本同东南亚国家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如在投资、进出口等方面。东南亚地区是日本的最大的出口商品市场之一。仅1996年,日本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新加坡5国的出口总额已达其出口总额的17.3%。东南亚国家在金融危机后通过采取提高利率、推迟大型项目的建设、增加附加税等一系列的对策来抑制国内需求,这影响了日本产品在东南亚的销售。从日本方面来说,由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贬值,使日本出口商品的价格暴涨,影响日本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就进口而言,东南亚国家同时是日本进口商品的主要来源,货币贬值后,提高了东南亚商品出口竞争力,从而抢占日本商品的市场份额。在金融方面,日本金融界与东南亚国家联系密切,当时日本在东南亚国家的融资幅度大为增加,其中相当部分资金流入房地产业。金融危机使许多房地产公司破产,致使日本金融机构产生大量的坏账,加剧了日本金融的动荡。据日兴经济研究中心的测算,那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日本的GDP实际增长率下降0.7%。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也产生了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向东南亚国家的出口不利,对电子芯片产品出口商的打击最大,这使美国对该地区的贸易赤字继续增长。从间接方面说,如果当时日本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难以找到出路的话,就必然会从同美国的贸易中寻求出路,这将为美国今后同日本经济的关系带来更为复杂的影响。

对中国来说,由于东南亚货币贬值,这些国家的商品出口价格的竞争力加强,出口增加,进口受到压制,国际收支状况才会有所好转。但由于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与我国相近,所以也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1.国际性和地区性的金融危机将对企业造成哪些直接经济损失?有什么办法降低损失?请查阅网络资料,举例说明泰国金融危机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2.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3.为防范金融危机,企业应采取什么样的危机管理模式?

1.谈谈你对政治危机对企业产生影响的看法,并请举例说明。

2.谈谈自然灾害与企业危机的关系。

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便会将风险传导给全世界?请结合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对其他国家企业产生影响的具体事例,讨论企业在外部环境变动下的经营管理机制问题。

1.怎样防范金融危机?

2.你对美国政府提出的金融监管方案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这可以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吗?

3.投资有风险,但高风险也会带来高回报。你认为这样的说法对吗?谈谈你对投资风险的看法。

4.企业风险与企业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1.简述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

2.谈谈东南亚华人企业在泰国金融危机中的基本情况。

3.简述企业风险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