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14902400000138

第138章 粥铺

作家王蒙曾写过一部小说,叫《坚硬的稀粥》。以粥作为书名,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作者自己也不讳言有喝粥的嗜好。如果按中国人食疗的说法,粥确实有养胃、助消化等疗效。

北京人是爱喝粥的。清末民初,北京卖早点的摊档就叫“粥铺”,以粥为主食。至于喝豆浆,那是后来的事。天刚蒙蒙亮,粥铺就开始挂灯营业,顾客是那些提笼遛鸟、吊噪子或赶活儿的老少爷们。粳米粥泡麻花是一大特色:将油锅里新炸的麻花掰碎,盛在碗里,接着用有黏性的粳米熬好的稀粥浇在上面,麻花的焦脆和热粥的香软便掺和在一起了。北方气候寒冷,起床后出门喝一大碗,活血暖身,一整天都精神。老北京人傭懒、贪玩、不喜劳作,早点大都去粥铺里吃。因顾客太多,桌凳有限,常常要捧着大海碗站着喝粥。粥铺的生意之好,便一点也不亚于白天的茶馆。因此北京产生了句歇后语:“粥铺的买卖,热闹一早。”其实粥铺不单单卖早点,下午也有大麦米粥供应,只不过是甜粥,加了红糖,供人们疲倦时加餐,北京话叫“点补”。类似于欧洲人的下午茶吧。

粥铺是大木营,还有许多穿街过巷的“粥挑子”,相当于游击队员。一根扁担,挑着炭炉,炉火上架着粥锅,沿途叫卖,粥总是热的。可见那一时代的北京人嗜粥如命,正是不可一日无此君。坚硬的稀粥,给贫寒年代里的人们带来了温暖。

粥铺早已是过去的风景。听吴宗祜先生讲解:“粥铺一直延续到民国十几年。以后,因为兴起了杏仁茶、豆腐浆,比起喝粥来,又简便、又好喝,也有丰富的营养,粥铺渐被淘汰。到了1938年,东城灯市口东口外、路西的最后一家粥铺也关了门,粥铺就不存在了。”

最后一家粥铺,肯定能构成一个故事。它为什么坚持到了最后,却又为什么无法继续坚持了?

粥铺消失了,北京人喝粥的嗜好并未改变。每年阴历腊月初八,北京人依然保留有喝腊八粥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