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14902400000046

第46章 古北口长城

驱车出北京城,沿东北方向,过顺义,再过怀柔,直抵密云县境内。窄窄的山谷,像安了一把锁,固若金汤的城关上书写着“古北口”三个红字。由于年代久远,斑驳的城楼似乎已与两边的山岗融为一体,显得天衣无缝。

其中有一段一段倾颓了的,仿佛已被旷古的风吞噬了。古北口长城,估计自明亡以来再未被修复过。大约1691年前后,镇守古北口的总兵叫蔡元,由于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而向朝廷“请行修筑”。康熙皇帝予以拒绝:“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康熙几乎每年都要离开紫禁城去木兰围场秋狩,一生计有48次之多,每次经过古北口,都会目睹长城的尴尬,却从未加以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代的皇帝们已习惯了将长城视为自己的俘虏。

康熙的话里面透露出的有恃无恐,必然在其子孙身上遗传,到最后就发展成了夜郎自大。譬如乾隆接见前来建立邦交的英国使团,还以为这是远在重洋的岛国经数万里之程输诚纳贡呢,他的回信标题为《賜英吉利国王敕书》,有一种当干爹的感金。大清帝国对外患缺乏警惕,疏于防守,由其对待长城的态度即可见一斑。难怪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舰炮居然成了晾衣竿,而敌人由此细节察觉到这所谓的“海上长城”的腐朽与不堪一击。果然,一战之下,樯橹灰飞烟灭,黄海成了大清帝国的赤壁1水上的滑铁卢。不管对待陆疆还是海疆,清朝皇帝们的头脑中都毫无长城的概念,并坚决否定其必要性,最后终于自食苦果。被坚船利炮撞开的国门,比瘫痪的长城还要脆弱,还要无奈。而这些,是废弃了长城的康熙未曾预料到的。

帝国的衰败与狼狈,同样躲不过长城的眼睛。1860年,咸丰把偌大的北京城丢给英法联军,带着慈禧去热河避难,古北口自然是必经之路。古北口啊古北口,它怎么也想不到,连皇帝都会逃荒!历史开了这样一个玩笑:当年皇太极率领清军入关时何其威风,可他的子孙却在长城的注视下扮演了逃兵的角色,而化为灰烬的圆明园,就是咸丰跑丢了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