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14902400000068

第68章 旧城

有人说,自从拆掉了北京城老城墙的那天起,旧城就渐渐不复存在了。今天,在老城墙矗立的地方,只剩下了几座城门楼和角楼。完整保存的明清时代的历史遗迹,主要分布在中轴线上,比如天坛祈年殿,比如故宫、景山、北海、钟鼓楼,再就是一些零散的遗迹。这座城市的旧物,已越来越少了。

有一则报道,说的是一个叫岩本公夫的日本人,他从正在拆迁扩建的平安大街边的胡同中搜集了好多旧式门墩,并把它们一个个地用自行车运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校园里,集中地放到一片空地上,以期有博物馆会收藏它们。

门墩居然也蕴涵着如此之多的文化象征!电视上那个日本人在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些石头门燉的分类,上面雕塑的含义,及其产生象征意义的年代。一个日本人对北京旧城的物证如此珍惜,着实让中国人汗颜。

这座城市的旧城的各个角落和四面八方,到处都是工地,在拆迁,在拓宽马路。老北京正在迅速消失,而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正在崛起。看来这个趋势已是不可阻挡的了。而且,似乎更年轻的北京人喜欢这样的变化。可是,文化人和建筑学家却对此忧心忡忡:旧城的灵魂呢?会不会被钢筋与水泥摄了去?

旧城的灵魂存在于这座城市的气韵中。这是一座都城,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纵使那些建筑都颓败了、消失了,但一种无形的东西仍旧存在着。比如那些门墩,比如一些四合院,比如几千棵百年以上的古树,比如从天坛到钟鼓楼的中轴线上的旧皇宫及祈天赐福之地,比如颐和园的皇家园林和圆明园的残石败碑。这种气韵是无法描绘的,但它是存在的,那就是它的积淀与风格,它的胸怀与气度,它的沉稳与庄严,它的保守与自大,它的开阔与颓败中的新生。

北京是一座日新月异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它的灵魂,实际上就是这座城市中的人。它的灵魂附着在这城市的人身上。圓那消失在记忆深处的旧坡是北京人心中永远的痛……

前几年,有关平安大街工程的修建也引起了八方争论,很多人心疼这条街上将被毁掉的诸多文物,极力呼吁停止修建。然而,最终还是修了,修成了今天古色古香的平安街,文物自然是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堵车却成了这条街的一大特色。其实这条街以前也很堵车,张自忠路最狭窄处当时不过十几米,仅容两车相错。现在路宽了、车多了即使路不宽,车也会多的那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当年的段祺瑞,以及更早年的和敬公主外出办事,可没有奔驰开,那是个马车的年代,轿夫的年代,不堵车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