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现代育儿与教子全书
14902700000016

第16章 引导6~12岁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让孩子养成保持身体和服装整洁的习惯

①会正确地进行清洁

会正确地洗手、洗脸,勤理发、洗头、洗脚、洗澡、剪指甲。这不仅能清洁身体,保证卫生,而且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健康。人的双手每天要接触很多东西,最易沾染上各种污物和细菌。据查,一只未洗净的手上有四万到四十万个细菌,一克重的指甲垢里藏着细菌和虫卵有三十八亿之多。所以父母一定要使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时及时洗手的习惯。洗手时要认真用肥皂搓洗,如果只用水冲冲是洗不干净的。

②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会漱口、刷牙,睡觉前不吃糖果饼干等。

③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正确使用眼睛看书、绘画时保持正确的姿势,即眼距书本一尺,胸距桌沿一拳,握笔时手指与笔尖距离一寸,不在光线太强、太弱的地方看书和绘画,不用手和脏手帕擦眼睛。

④保护鼻道,不抠鼻孔,养成用鼻子呼吸的习惯

这样可以使吸入的空气经过鼻道时变得洁净、温暖和湿润,保护呼吸道和肺,使它们免得疾病。

⑤养成良好的忘掉耳习惯

不挖耳朵,不将异物塞入耳内,洗脸洗澡时不把水弄进耳内,以免损伤鼓膜,引起中耳炎,影响孩子的听力。

⑥保持仪表整洁

教孩子经常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干净整齐,所有的扣子是否扣上了,鞋带是否系好了。女孩子要经常洗头发,注意自己的头发是否整齐。

(2)教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①要孩子养成经常及时喝水的习惯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孩童时期体内水分相对的较成人多,约占体重的70~75%。他们的新陈代谢旺盛,热量需要较多,因此需水量也较多,1~3岁的孩子每人每日需水量大约100至150毫升,4~6岁的孩子每人每日需水量大约90至100毫升。这些水分除了从食物中获得一部分外,还应由饮料补充。所以我们应该观察孩子,提醒他们喝水。每天上、下午固定喝水一次,其余时间随渴随喝。有的孩子常常只顾玩耍,忘记喝水,到了吃饭时才觉得口渴,于是饭前大量喝水,这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在吃饭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内,提醒孩子喝水,饭食内也可适当加些菜汤、稀饭,让孩子干稀搭配着吃。

②教育孩子不吃不洁净的食物

地下拣的东西绝对不能随便往嘴里放,生吃瓜果一定要洗干净,最好削皮。有的孩子生吃瓜果时只在自来水龙头下把瓜果一冲就算洗过了,其实这达不到消毒杀菌的目的。应该用刷子或丝瓜瓤擦上洗涤液把瓜果刷洗干净,再冲洗两遍,然后用干净的布擦干净才能吃。

(3)教育孩子养成保持周围环境整洁的良好习惯

①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和擤鼻涕,不随地大小便

这对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据化验,马路上百分之二十的痰都带病菌,结核病人的一口痰里就有大约四、五千个结核菌,这些带病菌的痰干了以后,随风到处飞扬,污染空气,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从孩子到大人都要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另外人在患病时咽喉和鼻腔里往往有大量的病菌,打喷嚏时很容易将病菌喷出来,所以应该教孩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捂住口鼻。

②不乱涂墙壁,不踩桌椅

不仅在家里要做到这点,而且在公园、电影院、公共汽车站等公共场所也要做到。

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件平凡而细致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坚持一贯地要求孩子。通常运用示范、讲解、提示、练习等方法,给孩子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当孩子还不会做某件事情时,我们就要向孩子示范并伴随着讲解,教给他们如何做。例如,洗手时把袖子挽起来,把手沾湿再打上肥皂,然后两手互相搓擦,“看!起了多少肥皂泡沫!”“现在脏东西都搓掉了,我们把手冲洗干挣吧!”一面说着,一面教孩子在水龙头下把手上的肥皂泡沫冲洗干净,甩掉手上的水珠,用毛巾把手擦干。如果孩子已经会做这些事情,只是还没有完全形成习惯,那么大人就需提醒他们,“先把袖子挽起来再洗手”,“要把手心手背都搓干净”,语言的揭示可以帮助孩子去完成这些应该做的事情,并逐渐养成习惯。

常言道:饭前便后要洗手,肠道疾病不会有。睡前洗干净,睡觉也轻松。其实何止这些,良好的盥洗习惯会使孩子收到更多的益处。

(4)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

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盥洗习惯呢?要从以下几点教孩子做起。

①教孩子饭前便后洗手

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不仅能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怎样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呢?父母应耐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饭前便后要洗手:“因为手上摸了许多脏东西,在吃饭前不洗干净,吃进肚子里就会生病,肚子就会长出虫子来。”孩子一般很容易明白这样的道理,会愉快地去洗手。最关键的问题是父母的督促。孩子往往几天新鲜,坚持不了多久,在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提醒孩子,同时父母的表率作用对孩子也有着很大影响,只要持之以恒,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父母要为孩子准备好肥皂、擦手毛巾,放在孩子自己容易取拿的地方,要让孩子用流动水洗手,这样符合卫生要求。父母还要提醒孩子,手心手背都要洗,按五步法洗手指、指缝、指甲、手背、手腕。往往通过父母的一次示范动作,孩子就心领神会,很快学会自己洗手了。

②早晚刷牙洗脸

父母要让孩子早晚刷牙,洗脸。要教孩子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即竖刷法,刷上牙时要从上往下刷,刷下牙时要从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要刷,保证每个牙面都刷到。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比较差,一两次的早晚刷牙并不能形成习惯,所以父母特别要督促提醒,才能使孩子刷牙的良好习惯不断强化,并逐渐变成自觉的行动。最后,通过刷牙达到保持口腔卫生、促进牙龈组织的血液循环、使牙齿更为牢固及健康生长的目的。晚上刷牙的目的是把一天里吃的残留在牙缝和口腔里的食物刷干净,起到保护牙齿和口腔清洁的作用。如果不刷牙或不会正确地刷牙,口腔里残留的食物就要变质,细菌就会很快地繁殖,不断地侵蚀牙齿,还会引起口臭和牙痛。为了保护口腔清洁卫生,预防牙病,儿童时期就要养成天天睡前刷牙的卫生习惯。刷牙的正确方法是使用两排毛的保健牙刷,顺着牙缝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向上刷,把牙缝中的食物碎渣刷掉。刷后用清水漱口,千万不要左右横刷牙齿,因为横刷不但刷不干净牙齿,还容易磨损牙齿和牙床,破坏牙齿表面的保护层——釉,容易使牙龈出血,患牙周炎等疾病。

③洗屁股

要把白天大小便后残留在肛门附近的粪便、尿液洗掉,防止皮肤发炎。女孩要每天洗。洗前先将手用肥皂洗干净,再洗屁股。要有专用的洗屁股盆。洗完屁股要用清水将盆冲净,倒扣在盆架上,不要和其他盆摞在一起,避免污染。洗屁股的毛巾每次用完要洗净并暴晒消毒。

④洗脚

睡前用温水洗脚能迅速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使脚部肌肉松弛,感觉舒服,易于入睡。先卷好裤腿,把脚放到水里稍泡一会儿,用手擦肥皂搓洗脚面、脚跟和小腿,然后用清水冲洗,再用毛巾擦干。

只要父母有耐心,孩子会自然地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

2.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的48名学生,居然有40个是近视眼!其中,超过1/3的学生近视度数在200度以上,一成学生的度数超过400度,有一个甚至已经高达700多度。大多数近视学生是在预备班之后发现眼睛近视,但也有15%的学生早在小学四五年级就已出现近视症状。在知道自己近视后,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任何近视治疗,占近视总人数的85%。近视学生中超过1/5已戴过不止一副眼镜。

谈到造成近视的原因,超过六成的近视学生将之归咎于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及打游戏机,四成近视学生认为睡眠不足、功课过多,这也是造成近视的一个原因。82.5%的近视学生觉得近视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影响,50%的学生认为近视对生活也造成了影响,17.5%的学生认为近视还影响了自己的外表。

在对另外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近视学生也已占到全班总人数的27%,近视学生中近一半早在一至三年级即已出现近视。在该校医务室,人们看到了上个学期的体检记录,发现实际上的近视比例更高。在该校医务室已经工作了二十余年的杨老师说,1989年的时候,全校学生的近视比例是16.6%,1996年一下子超过了30%,最新的统计数字已达到41.98%。

一位小学校长认为,造成现在学生大面积近视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迷恋各种电视、电脑游戏有关,另一方面和他们缺乏运动也不无关系:运动量的缺乏不仅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下降,而且久居室内,视力功能自然会随之衰退。校长同时对传统的眼保健操在今天是否仍能起到足够的预防、保护作用,也提出了质疑。

也有老师认为,父母对于孩子的视力问题也缺乏应有的重视。杨老师说,现在很多父母拿到学校、父母联系手册时只知道看第一页的主课成绩,而根本不关心后面的体育成绩和健康状况。医务室为了防止学生近视想让他们每人购买一种能缓解眼睛疲劳的眼药水,但是要买的学生寥寥无几。更加令人心忧的是,近两年来,近视的初发年龄越来越小。杨老师说,原校一年级的某班中,已有近半的学生存在近视的症状,而往年只有在四五年级的学生中才会发现近视。

一位在某市教育局从事卫生工作的老师说,现在近视眼已和砂眼、贫血、蛔虫、牙病、肥胖(或营养不良)一起,成为中小学“六病防治”之一。学校也采取了许多办法,如教室里的日光灯已增加到11盏,而20年前只有4盏。老师们认为,患上近视的主要原因仍与长时间看电视、打电脑和游戏机有关,因为每当暑假过后查视力,学生视力下降总是很厉害。

那么父母怎样指导孩子培养良好的用眼卫生的习惯呢?教育专家指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不要长时间地连续看书

看书是非常用眼用脑的,儿童少年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每次阅读以30分钟为宜,最多不要超过1节课40分钟的时间。看一段时间后应起立活动一会儿,或向远方眺望,使紧张的眼球和大脑得到缓和。

(2)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要适当

眼睛离物体越近,要求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度数越大,当物体与眼球之间的距离小于25厘米时,晶状体的调节度急剧上升,会使眼睛的屈光状态向近视方向发展。因此,儿童少年读书时应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离。

(3)阅读时应保持正确的坐姿

阅读时坐姿要端正,这可使身体重心稳妥地落在坐骨和靠背的支撑点上,这样可以减轻维持坐姿肌肉的负担。乘车、走路、躺卧时都不宜看书。

(4)阅读时光线和字迹要清楚

光线太暗,字迹不清,就不得不把书本拿到眼睛前面很近的地方,这就增加了眼睛的调节负担,造成视力过度紧张而易患近视症。在太阳光直射下看书,光线太强,使人感到刺眼眩目、头昏脑胀也不好。最好是光线从左上方射来,这样写字时手不会遮光。

3.帮助孩子纠正挑食、偏食的习惯

这是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有一个10岁的女孩,上小学五年级,常喊头昏脑胀,有时赶上考试测验或功课紧张,她就感觉受不了。她的父母很纳闷,带她去医院做体检,不料,检查结果竟是营养不良症。家长表示非常惊讶,连说:“在我们家顶数这孩子吃得好,而且专挑孩子爱吃的买,多贵也舍得,怎么还缺营养呢?”听了这番话语真令人哭笑不得,这家人走进了营养误区。

营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现已知人体需要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糖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这六大营养素缺一不可,必须保持综合平衡,才能维持人体健康。营养来自饮食,营养平衡依赖于膳食平衡。孩子挑食、偏食,即便挑的是名贵补品,偏的是山珍海味,依然无法满足生命和营养需要,从而造成孩子营养不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导致儿童疾病缠身,遗患无穷。

孩子挑食偏食,从孩子方面说是任性;从家长方面说是走进了营养误区,其共同点是缺乏营养知识。为此,要针对孩子偏食的各种表现,分析其危害,普及营养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讲求膳食平衡,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再辅之以必要的保健食品,必能保证孩子身心健康。

(1)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纠正孩子挑食习惯,也要先找出原因。如果孩子是吃了某些食物有过敏性反应或吃了感到恶心,就不要让孩子勉强吃;如果由于挑肥拣瘦,就该设法慢慢地把他纠正过来。如有很多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吃时总是用手把碗里的胡萝卜挑出来。这时,家长不要强行把胡萝卜又放到他(她)碗里,或狠狠地批评,而应告诉他(她)胡萝卜最有营养:“你看这红红的颜色多漂亮,味儿甜甜的多好吃,小朋友吃了长得聪明,每种菜都吃就是好孩子。”家长还可教孩子看看大人也在高兴地吃胡萝卜,说着,家长夹一小块叫孩子试试,孩子心情很愉快,他(她)是会乐意接受大人要求的。要教孩子不挑食,大人还应该带头不挑食,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这个菜我不爱吃,那个菜不好吃。”对孩子不愿吃的菜,可先叫他少吃一点,以后慢慢加多,习惯了就好了。做家长的还可多动脑筋,多换花样,把食物做得美妙可口一些,以引起孩子的食欲。

(2)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三餐

孩子要茁壮成长,必须全面补充营养,平衡膳食,合理搭配一日三餐。

早餐要吃饱。早餐很重要,上午消耗热量较多,主要由早餐提供,宜进食热量较高、体积较小的食物,如牛奶、面包、果酱、豆浆、芝麻酱等。

午餐要吃好。午餐是一家的正餐,从午餐到晚餐中间相隔4-5小时,双职工家庭则更长些。所以吃午饭就像汽车跑到一定里程必须加油一样。因此午餐应在主副食品的搭配上多下点功夫,做到粗细杂粮、荤素菜肴均衡全面。

晚餐不过饱。有的家庭因种种原因,早餐凑合中餐马虎,只有晚餐最丰盛,说是“体内损失体外补”。这种做法不可取。孩子在晚餐后一般只做些轻微活动,晚餐吃得丰盛,过饱,既加重消化器官负担,又使过多食物转化为脂肪,容易引起肥胖,并且影响睡眠,第二天反倒没精神了。所以晚餐不能过饱,要少吃富含脂类食品,多吃蔬菜、水果等低热量、高纤维食物。

(3)适当补充保健食品

一般说,只要孩子不挑食不偏食,父母又能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日三餐,基本上可满足所需营养。但由于空气、水质、土地的污染,滥施农药、化肥、加上食物结构变化,加工越来越精细,各种食品添加剂的影响等等,食品本身所能提供的营养普遍受到损害,特别是各种微量元素不足,不仅导致地方病蔓延,也造成各种“富贵病”、疑难病增加,可见,适当补充保健食品也是必要的。问题是,要选择符合国家(国际)卫生标准的,确实是孩子平衡营养所需又确有实效的保健食品,并实施综合进补,而绝不可以随随便便跟着广告走,免得上当受骗。

父母若是这样做,孩子就能发育良好,身体倍棒,智力也数一数二,人见人爱。

4.督促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有些孩子因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多,家长又要求孩子学琴、练书法、绘画、写日记、背诵等,致使孩子熬夜;有些家长每天晚上带头看电视,子女也跟着看,直到看到“祝您晚安”;有些家长习惯晚睡,孩子也跟着大人熬到半夜;有些家长习惯睡前让孩子背一首诗、讲故事、背诵外语单词、要求孩子躺在床上回忆一天所学习的功课“过电影”,造成孩子大脑兴奋,不能按时入睡。诸如此类的家庭生活习惯很不科学。做父母的必须记住,生长激素成长最盛的是11时至半夜,超过这个时间睡,对孩子健康影响很大。

中医师李家雄根据医疗实践指出,经常晚睡的孩子常有过敏性鼻炎和气管不好的毛病。就临床上发现,熬夜工作的大人容易衰老,而孩子则有眼睛易疲倦、常脚酸、不爱走路且情绪不稳定的倾向。为了成长中孩子的健康,父母一定注意培养孩子早睡的习惯。

早睡,可以使孩子的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睡眠效果呢?

一是,每晚9点左右就让孩子做好睡前准备工作,准时上床睡觉。如让孩子去阳台呼吸新鲜空气,深呼吸,刷牙洗脚,静坐一会使身心放松。

二是,要抑制刺激,如睡前不要看电视和电影、不看书籍、不要打骂训斥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

三是,每天坚持按时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身体,做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运动。

四是,入睡前不要让孩子吃夜宵,不要饮浓茶、咖啡、饮料和吃巧克力;晚饭不要吃得过饱,可以吃一些含有氨基酸的食物。

五是,要有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床铺要符合孩子的要求,不要亮着灯睡,可播放催眠曲,培养孩子按时上床、上床立即入睡的良好习惯。

与此同时,培养孩子早起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有的家长以为孩子睡眠的时间越长越好,早餐准备好了才叫孩子起床,勿忙吃完就去上学。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能睡能吃就好。其实这都不科学。一般2~5岁的孩子每天睡12个小时,6~10岁的孩子每天睡10个小时,11~16岁的孩子每天睡8个小时即可。睡觉是休息的一种,白天学习间隙的散步、打球、看电视、听音乐、看其他书等都是积极的休息。

英国约克大学的赫伯特博士说,睡多没好处,一个人如果睡得太久,会引起血液循环不良。他说,人在睡眠中,呼吸一般比醒时慢,其间血液里的二氧化碳逐渐增加,会变成体内的麻醉剂,越是多睡,就越想睡。睡懒觉这一陋习对于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一是易引起惰性。早晨赖床不起的人,“觉”是睡不好的,往往躺在床上东想西猜,忧心忡忡。从生理上来看,肌体经过一夜的时间,基础代谢率处于最低水平。若早晨赖床,此时脑组织要消耗大量的氧、葡萄糖、氨基酸等。这样会引起大脑营养不足、乏力、精神萎靡等。久之使人懒散,产生惰性。

二是对呼吸系统不利。由于夜间睡觉关闭门窗,早晨室内空气混浊,此时若闭窗贪睡,对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患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是影响免疫功能。人体免疫功能动则盛,惰则衰。即使是罹患某些疾病的病人,勤于锻炼(尤其是早晨),亦可使免疫功能得以有效的调节和改善,进而有助于身体的康复。而有睡懒觉陋习的人,肌体往往得不到锻炼,久而久之会使免疫功能下降。

四是扰乱生物钟。经常睡懒觉的人,由于生活无规律,会扰乱机体的生物规律,从而影响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工作。

因此,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一年四季,即使节假日,也要早睡早起,每天在吃早餐前40分钟起床,到户外跑步、散步、打球、做体操或者在室内打开窗户做各种活动,这样早餐食欲好。当然活动的项目、强度大小、时间长短要根据各人的年龄、体制、条件、爱好而定。只要我们每个人留心观察周围,就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事例:凡从小坚持早睡早起,并坚持早晨锻炼的人,大都身体好、气质好、性格好、生病少。

5.纠正孩子迷恋游戏的不良习惯

2002年3月15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

3月13日深夜,潜江市高石碑镇二中教师徐运海为找回溜出校园玩游戏机的3名住读生,掉入4米深的水渠里,不幸遇难。

教师徐运海在当晚检查完学生宿舍后,接到学生的报告,有三位同学到校园外玩电子游戏机去了。他立刻披了衣服,与班主任一起到镇上寻找学生。此时,已是晚上10点多钟,在寻找途中,徐运海不慎掉入四五米深的水渠淤泥中,呼吸衰竭,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去世。从教27年的徐运海一生经历坎坷,对学生无比热爱,没想到却在阴沟里告别了学生。

噩耗传来,全校师生悲痛万分,悲痛之余,他们作出了许多假设:如果游戏机室按照规定营业,不通宵达旦地接待学生……如果徐运海只是恪守自己的职责,第二天再来处理学生……如果三位同学不痴迷于游戏,按时熄灯睡觉……如果……

有无数的如果,但结果只有一个,老师为了寻找深夜外出玩游戏机的学生,不幸遇了难。

由于玩电子游戏而造成的生命惨案还远不止上述一件:

1999年5月,河北东部的某一城市,一个名叫小斌的中学生伙同他的同学小林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小斌原本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自从迷恋上了游戏机,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母亲采取了一系列的管束措施,要阻止小斌奔向游戏室的脚步。小斌的零花钱越来越少,不能经常去玩游戏了,就开始偷窃,自己家里的,亲戚家的,什么地方能偷到钱就从什么地方偷。母亲又气又急,经常打骂小斌。重压之下,小斌泯灭了人性,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电子游戏,一个原本中性的娱乐工具,却成了点燃死亡的导火索。

过量玩游戏还会损害健康、荒废学业。长时间玩游戏的人,会患上一种“游戏综合症”,出现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还伴随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激素水平失衡,紧张性头痛等一系列生理病变。

孩子的自制力一般比较差,经常玩着玩着就上了瘾,晚上不睡觉,上课打瞌睡,时间一长,沦为游戏的“奴隶”,把自己的主业——学习忘到九霄云外了。沉迷于游戏的孩子一般都学习不好。电子游戏已成为学生分心、家长担心、教师烦心、学校忧心的“洪水猛兽”,当孩子沉湎于电子游戏中乐不思蜀时,家长必须采取恰当措施帮助孩子摆脱来自电子游戏的诱惑,克服迷恋电子游戏的习惯。

(1)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零花钱

孩子手中的钱少了,去外面游戏室的频率也就少了。

(2)在家中给孩子添置游戏机或电脑

尽量让孩子在家中玩电子游戏,这样有利于家长掌握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情况。如果家长有时间,不妨与孩子一起玩电子游戏,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端正对电子游戏的态度。

(3)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

规定孩子每周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让孩子摆正娱乐和学习的关系,孩子作业没完成或不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允许玩游戏。

(4)避免孩子接触更多的暴力、色情电子游戏

要充分估计暴力、色情电子游戏给孩子带来的危险,避免孩子过多接触,多给孩子买一些益智类以及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的电子游戏,让孩子在健康的电子游戏环境中成长。

(5)培养孩子更多的兴趣

培养孩子屏幕外的兴趣爱好,分散孩子对电子游戏的注意力,缓解其迷恋程度。

(6)引导孩子探索电子游戏的奥秘

引导孩子了解电子游戏的制作过程、工作原理,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把孩子牵引到科学求知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