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宇宙到底有多重
14906100000056

第56章 理论上的希格斯破色子质量

我们知道,所有物质都具有质量,质量又是怎么来的呢?

也许有人认为,质量是物质与生俱来的一种特性。但科学家不这么想,他们非要刨根问底不可。既然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而质子和中子又是由一种叫做夸克的基本粒子构成的,夸克通过一种叫做胶子的作用力粒子束缚在一起,因此,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就应该来自于夸克和胶子的动能以及夸克自身的静质量。但如果继续追问下去,夸克的静质量又是如何而来的呢?

目前大多数科学家相信,是一种“希格斯粒子”导致了夸克以及所有基本粒子静质量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提出了标准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不同粒子的性质大体上都可以用具有数学对称性的定律来确定。然而,这个模型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预测出的粒子没有任何差别,并且质量都为零。1964年,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提出一种假设,认为自然界可能存在一种与其他量子场性质不同的“希格斯场”,产生的基本粒子即为希格斯粒子,它与其他基本粒子的不同之处在于有不同的自旋。

自旋是粒子的一种特征,每个基本粒子都有,例如电子的自旋是1/2,大多数作用力粒子的自旋为1,而希格斯粒子的自旋为0,这导致了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的粒子行为就像是它们拥有质量。

此后,理论物理学家根据改进的标准模型(也称“超对称标准模型”)进一步推断,自然界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希格斯场,共产生了5种希格斯玻色子,其中3种是电中性的,两种是带电的;其他基本粒子与这两种希格斯场相互作用,最终使夸克和轻子等基本粒子拥有了质量,并且还产生了有质量的中微子和W子与Z子。因此,希格斯粒子是所有物质的质量之源。

标准模型理论共预言了62种基本粒子的存在,迄今除了希格斯粒子外,其他基本粒子已全部被实验所证实,其性质也与预测完全吻合。然而,只要赋予物质以质量的希格斯粒子未被找到,标准模型就无法得到最终确认。在2000年年初,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利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曾经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迹象,根据实验结果与理论推测,希格斯粒子的静质量可能为2×10-22g,相当于质子质量的120倍。

目前,寻找希格斯玻色子已成为高能物理学领域科学家们新一轮竞相追逐的目标,2008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新建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将投入使用,或许到那时人们就会知道希格斯粒子是否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