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14906600000134

第134章 鹰把式

兰州旧有训鹰抓兔的鹰把式。他们先到山上设网捕获鹰后,经过驯服使之成为猎鹰,方能捕兔。驯鹰极费人的精力和时间。先要熬鹰。鹰白天不睡,晚上它不会乱飞,要睡觉,它一闭眼睛,就用树枝把它挠醒,慢慢熬去它的野性。还要让它吃不饱,常在饥饿状态中,因为“鹰饱不逮兔”。鹰在山里常吃带毛食物,总是连毛带骨吞下,再把毛吐出来。为了顺应它的习性,鹰把式便把麻皮泡软,嚼软,团成算盘珠子大,再把羊肉片包上,每天喂一个,鹰急切吞下去,再把麻团吐出来,以刮去肠子里的油,使它的体重减下来。然后经过遛鹰,放飞,收回的训练,使它不怕人,听指挥,纵之即去,招之即来,终于驯服成猎鹰。

打猎的前夜,也要熬鹰,使它疲倦,放飞打猎时它才能一门心思打猎,无暇远而去。鹰把式右臂套上皮护套,把鹰架在上面。鹰腿上系有皮条,皮带上系有丝绳子,丝绳子上有个铜环,铜环套在右手中指上,食指、拇指捏住一段丝绳子。左手持长把小铁铲,很像禅杖。然后登山寻觅野兔。走到沟壑崖边,铲些土块,抛入沟内,惊起草丛中的野兔,鹰眼敏锐,早已发现,跃跃欲试,在套袖上乱蹬,鹰把式则将手臂迅速向外一举,松开丝绳子,鹰展翅迅飞,一个垂直俯冲,爪子如环早已抓进兔背,猛啄双眼,兔子四腿乱蹬,惨叫声中已飞到鹰把式跟前,鹰把式赶紧扯下已断气的兔子,掏出一块肉裹麻团喂入鹰嘴,奖励它。

清代,猎鹰还抓过猴子。兰州府隍庙后面为后营马圈,饲养清军的战马,同时还养着一只猴子,做“弼马温”,据说可以避马瘟。某年弼马温逃逸,钻入辕门大帅旗杆上部的方斗内藏匿,夜里下来,窜入黄家园、山子石一带民宅,寻觅食物,乘着月色,鬼影幢幢,闹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后营兵弁去抓,它哧溜几下,蹿着旗杆躲入方斗之内,旗杆高达十四丈,人上不去,用箭射,又被方斗挡住,夜间仍去害人。无奈之下,有人出主意,请来鹰把式降猴。只见鹰把式举手纵鹰,鹰飞将上去,扑向猴子,猴子仰面而躺,龇牙裂嘴,四肢胡乱扑打,使鹰无法下爪,鹰把式只好收鹰,打道回府。随后,后营兵弁请了个老鹰把式。他先去黄河边,纵鹰潜水沐浴,再指挥鹰在沙滩上打了个滚儿,粘了一身细沙。待羽毛晾干,架鹰到辕门旗杆下,松环放鹰,鹰奋翅插入青霄,突然箭也似地垂直俯冲。猴子故伎重演,乱抓乱打,正好中计,噗簌簌一阵沙尘暴落下,眯入猴眼。猴子难受至极,顾了柔眼,顾不了鹰的袭击,鹰的利爪早已入肉,将猴子提升半空,突然抛下,摔毙。兵弁多给赏银,酬谢老鹰把式。

兰州农民还有驯养鹞子的,方法大同小异。秋后,糜子、谷子穗子沉甸甸的,沟着头,正在灌浆,麻雀等鸟儿一群一群,一起一落,大肆啄食,能减产几成。倘将鹞子放飞,麻雀惊魂丧胆,保命要紧,轰然飞逸,可保丰收。一只鹞子能保住十来亩的糜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