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14906600000036

第36章 仁寿山下桃花会

明代,兰州以北为残元鞑靼、瓦剌部驻牧区,其铁骑常常驰骋南下,饮马黄河,大事劫掠。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边总制杨一清筑安宁、盐场两堡,修筑边墙,使之连缀甘凉、固原大边,并且从内地移民屯戍。安宁堡移民来自福建,为朱熹后人。堡北为仁寿山,得敦凝之气,南濒黄河,凭借水车,尽收灌溉之利。朱氏传人在这片沙壤上广植桃树,形成十里桃林,成为全国最大的一处桃园。桃树品种有旱桃、水桃、六月桃、七月桃、迟水桃、平顶离核桃、朱砂尖桃、半水不旱桃等等。树下种粮食瓜果蔬菜,桃子驰名三陇。每至暮春三月,春风浩荡,暖日融融,万千桃树次第盛开,灿若红霞,丽似锦缎,景象壮观。蓝天万里,雁阵南下,黄河沿岸多为大雁歇脚之地,因之人称安宁堡为“桃花世界雁家乡”。至迟到清代,安宁桃花为内地人知晓。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十八日,倭仁赴新疆叶尔羌帮办大臣任所,路经安宁堡,正逢桃花盛开,便在他的《莎车行记》中写到:“桃花十里,顿觉边地生香。”此后的诸多行记对于安宁堡桃花的记载不绝如缕。

至迟到晚清时,就有赴安宁堡欣赏桃花的习俗,人们乘轿车子,或骑骡马来踏青,观赏桃花。文人墨客,流连花下,饮酒赋诗。

自民国初年始,就有中小学生远足旅行,来安宁堡一带赏花观景。抗战爆发,兰州成为大后方,东南沦陷区的机关、学校、企业纷纷迁来,尤其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部,自陕西城固迁至十里店,改名为西北师范学院。每逢桃花盛开,他们多来春游看花,放眼处一派桃花云蒸霞蔚,如火如荼,油然产生怀乡爱国仇敌之情,振作精神,抗日救亡,增强必胜的信心。于是茶馆酒肆设于田间树下;凉粉酿皮子、枣儿水等风味小吃担子,穿行花间;耍把戏的,卖大力丸的,拉场子表演;更有秦腔、河南梆子演出特色折子戏。1942年,西北师范学院叶丁易曾写《安宁堡看桃花》:“蛰伏真如井底蛙,朝朝尘土蔽春华。停骖皆是城中客,携手共看十里花。岸远不来渔夫棹,霞深空忆美人家。自惭落拓非年少,也把花枝插帽斜。”正是桃花会的写照。

新中国建立初,只举办过两次桃花会,后来随着政治运动的升级而告中断。1984年,由兰州市政府创办第一届安宁桃花会,首次将仁寿山景区与山下的桃林结合起来。仁寿山为安宁堡北主山,《皋兰县志》载:“堡中老人多有八九十岁者,或谓得此山敦凝之气。”因此,山以“仁者寿”而得名。明代山上建有瞭敌哨所、真武庙等,有楹联曰:“世上至美安宁堡;天下无敌仁寿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上植树造林,至80年代已成为森林公园。去仁寿山登高望远,已为桃花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山上山下,美景连为一体。物资交流会、文艺演出会,同时举行。首届桃花会上,歌手蒋大卫在万千桃花丛中,演唱了他的保留节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旋律、歌词、激情与桃花实景结合,这应该是他演唱这首歌的第一次吧?各色菜馆酒家,特色小吃,随处可见,书画展览,武术表演,各尽才艺。兰州大学王秉钧赋诗纪实:“四月安宁车马狂,桃花万顷露凝香。莺歌燕舞撩人醉,直视他乡是故乡。”从此年年行桃花会,每年游人达五六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