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民俗民风
14906600000093

第93章 轿车子

轿车子是明清至民国以来兰州的高级乘具,由健骡拉拽,车户挥鞭驾驭,蹄声清脆,车声轰隆,“走水”飘拂,行驶在满城四关、街头巷尾。1936年,兰州城区就有轿车子345辆。轿车子用槐木、榆木制造。车排长约五尺,前部是车辕,长约三尺;后部是车篷,为半圆形顶棚,左右开小窗,后背封闭,前头挂车帘,篷内铺着毯子,可坐四人,并置有“靠手”,类似小枕头。车篷外上部左右后三面,装饰一尺多长的绸子,以蓝色居多,缝为“走水”,扮靓车体。紧挨车篷在车辕上横搭一条长板凳,可以取下来充当脚榻子,以便上下,称为“踩凳子”。夏天还在车前装置凉篷。早期,车轴安在车篷的中部,人坐在车里颇受颠簸之苦。20世纪30年代将车轴装在车篷后部的“后档车”引进兰州,不甚颠簸,颇受人青睐。车轮由八块弧形硬木拼接而成,车辋和轮框钉满大头铁钉,增强它的牢固性,入民国,在车辋上钉有铁瓦八块,其强度更高。车轮由十六根辐条支撑,车毂套在车轴头上,安装车辖将其逼住。拉车骡子讲究纯色,以青色最为常见。然后给骡子头上套上笼头,嘴里套上叉子,备上鞍鞯,将托梁搭上,系上肚带,搭上后鞧,套上拥脖子,扣上夹板子,车户持鞭掌握缰绳,即可吆车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