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兰州历史文化:文学文献
14907500000010

第10章 出土篇:皋兰自古有遗编

地方文献

兰州地处西部,历来是通向西域的交通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兰州也珍藏了许多西北地方文献,并以甘肃省图书馆所藏为最。

甘肃省图书馆自建馆至今,一直非常重视收集和保存西北地方文献,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均先生在1944年创立国立西北图书馆(今天的甘肃省图书馆是由1916年创建的甘肃省立兰州图书馆和1944年创建的国立西北图书馆合并而成的)时就提出要以搜集西北文献,收罗西北文物,编纂西北问题参考书为基本任务之一,这也奠定了西北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基础。经过半个多世纪不懈努力,甘肃省图书馆收藏西北地方文献约15000种,5万余册,拥有了在全国图书馆界占有优势的西北地方文献藏书体系,也因此成为海内外研究西北问题的文献中心。

西北地方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有图书、报刊、档案、文告、碑志、拓片、传单、谱牒、印模等。这些文献学术价值与文物价值都很高,有的甚至在国内外都是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以下分两类略作介绍论述。

西北方志

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全国图书馆现存西北地方志共793种,甘肃省图书馆就收藏了682种,占79.2%,共有2257部之多。其中流传较少,文献价值较高的罕见方志就有64种。如明万历刻、清康熙增修重刻本《重修凤翔府志》、清康熙刻《静宁州志》、清康熙刻《朔方广武志》、清顺治刻《秦州志》等都是海内珍品。民国时期编修的《甘肃通志稿》无论在志书体例、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方面都堪称一流,具有代表性。

《甘肃通志稿》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开始撰修,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完成。1934年曾将已编好的《甘肃省县总分图》和《甘肃地理沿革图表》以单行本付印,其余编好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没有付印,原稿本和定稿本均藏于甘肃省图书馆。1995年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中国西北稀见地方志》本6册。《甘肃通志稿》是陕甘分治后编修的第三部通志。全书分舆地、建置、民族、民政、财政、教育、军政、交通、外交、职官、选举、人物、金石、艺文、纪事、变异、杂记等17纲93目,共一百三十卷,约450万字。此书内容广博,考证翔实,结构严谨,为研究甘肃历史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料,是一部珍贵的西北地方文献。

历代乡贤著述

甘肃省图书馆等处还藏有许多兰州乡贤的著述,这在珍藏的西北地方文献中,很具特色。

根据张维《陇右著作录》记载,兰州乡贤的著述十分丰富。但是,兰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火频仍,许多兰州乡贤的著述都因焚毁而散佚,尤其明代以前的著述散佚情况十分严重,只留下一些零星的记录。例如晋代郭冲的《诸葛亮隐没五事》、北魏宗钦的《沮渠蒙逊记》、北魏赵柔的《祇园精舍图偈注解》、南朝梁释保志的《文字释训》等原书虽已散佚,但在一些史书及目录书中都有记载。

《诸葛亮隐没五事》

一卷。晋郭冲撰。郭冲是晋代初年的金城人,生平履历不详。晋代初年,扶风王司马骏带领手下诸官镇守关中时,曾讥评诸葛亮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错误地托身蜀汉而不选择辅助曹魏,结果功败垂成,劳困蜀民。郭冲却不赞同,他认为诸葛亮权智英略,非常人所及,于是撰写此书,列举了治乱世用重典,慧眼识破受曹操指使刺杀刘备的刺客,空城记吓退司马懿大军,降伏姜维、开拓边境,大败曹丕等五件世人未曾听说的诸葛亮事迹为其辩护。诸人听罢无言反驳,连扶风王司马骏也认为郭冲所言很有道理。该书两《唐书》及《通志》皆有著录,以后官私目录皆无记载,大约佚于五代至北宋初年。

《蒙逊记》

十卷。北魏宗钦撰。宗钦(?—450年),字景若,北魏文学家,金城人。初仕北凉(沮渠蒙逊)为中书郎、世子洗马。太延五年(439年),魏太武帝灭北凉,宗钦归魏,赐爵卧树男,加鹰扬将军,任著作郎。后因崔浩国史案株连被杀。《魏书》卷五十二有传。《十六国春秋》曾记载宗钦在河西撰写《凉记》十卷,可见此书初名当为《凉记》。“蒙逊”为魏史追述之词。此书为宗钦仕北凉时所撰,主要记录了北凉的国史国事。该书宋以后的史书不见著录,大约亡佚于晚唐五代时期。《晋书》卷一百二十九有《北凉·沮渠蒙逊载记》,记述了蒙逊由边将直到建立北凉的一生经历,其史料来源,当多取自宗钦的《蒙逊记》。

《文字释训》

三十卷。梁代和尚保志(一为宝志)撰。保志(418—514年),南朝梁代高僧。本传说他本来姓朱,是金城人。少年出家,圆寂后谥号“广济大师”,后代续有追赠,如“道林真觉菩萨”、“慈应惠感大师”、“普济圣师菩萨”等。《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保志撰写《文字释训》三十卷。唐慧琳撰《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卷第五十三引该书两条,从这两条引文可推知,此书是解释文字意义的训诂学著作。该书宋代以后的史书已不见著录,大概亡佚于五代至北宋初年。

《祇园精舍图偈注解》

六卷。北魏赵柔撰。赵柔,字元顺,北魏金城郡人。曾仕北凉(沮渠蒙逊)为金部郎。北魏灭凉后,内徙京师,历任著作郎、河内太守。《魏书》有传。“精舍”是佛教寺院的别称。“园精舍”之名,典出于古天竺佛教,给孤独长者将买得的陀太子园林奉献给佛祖,作为释迦牟尼居留和说法布道的重要场所。唐代懿宗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一份《金刚经》,是由六个印张粘接起来的十六米长的经卷,卷子前边即有一幅题为《树给孤独园》图画,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在园精舍向长老须菩提说法的故事。《魏书·赵柔传》记载陇西王源贺曾采佛经幽旨作《园精舍图偈》六卷,赵柔为之作注。可见,此书是赵柔为王源贺的佛经著述所作的注解。

明清以后兰州人著述逐步丰富起来,如明代正统年间的黄谏就著有《从古正文》、《字源释义》、《月令通纂》、《补辑帝王纪年纂要》、《亢仓子音释》等书,弘治年间的彭泽也著有《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等文献。

《从古正文》

五卷,明黄谏著。此书属语言文字学著作。黄谏从古文字的角度出发,以古小篆释今楷书,考证了明洪武年间的韵书《正韵》诸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书中正文每字大书,而将疏、训诂列于其字下。黄谏所论六书之义虽然正确,但是,由于他忽视了古今文字形体的不同及古今语音的演变情况,所以,虽然所费心血甚多,但意义不大。此书共五卷,分别为平声上、平声下、上声、去声、入声。有明嘉靖十五年李宗枢石叠山房刻本。1997年齐鲁书社出版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录于经部小学类。

《字源释义》

一卷。明黄谏著。附录于《从古正文》之后,亦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全文收录。《从古正文》一书在不同的目录书中著录的卷数有五卷、六卷之别,这是因为有的把《字源释义》作为一部独立的书另行著录,而有的则把它看作是《从古正文》一书的补充,名为《从古正文字源释义》。此书内容与《从古正文》有相通之处,它从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角度出发,解释了汉字的偏旁部首的意义和读音,以及字典中有多少字从属于这一偏旁。此外,还解释了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文字,如一、二、三、四等数字。同时,又附录了《字源释义附编》,内容和体例与前面所撰完全相同,应当是后来又有所补充的缘故。此书有明嘉靖十五年李宗枢石叠山房刻本。1997年齐鲁书社出版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录于经部小学类。

《补辑帝王纪年纂要》

一卷。明黄谏著。《帝王纪年纂要》一书,为元代察罕所撰,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自远古太昊以下,直到元仁宗延祐年间,各载帝王在位年数,每个朝代之前,略述其兴废大旨。黄谏以此书记述过于繁杂,不便人阅览,于是损繁就简,续成这部《补辑帝王纪年纂要》,并且补入元代诸帝纪年,延至明太祖洪武年间。

《段容思先生年谱纪略》

一卷。该书由彭泽辑录,张仲英参订,段坚十四世孙段心简校录。此书体例完备,前附《明史·彭泽传》及工部尚书冯从吾、河南左布政司陆渊之、肃府左长史李用中、四川按察使陈祥等人对段坚的“评论”,使读者对其生平有大致了解。在正文中,彭泽并没有逐年为谱主立传,而是选录与其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系年,详而不繁,简而有证。除此之外,与别的年谱一般录到谱主谢世后即收笔不同,彭泽又续录了段坚去世后后人对他的褒誉行为,这些续录,更厚重了谱主光辉的一生。此书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刊收藏。1990年,兰州古籍书店影印出版的《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亦全文收录。

《容思集》

明段坚撰。甘肃省图书馆收藏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刻本《皋兰明儒遗文集》辑录其文十七篇,诗二十五首。段坚的文章,文体以奏疏为主,另有祭文、记、杂论。从其奏疏及杂论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拳拳报国之心。而且语言犀利,气势逼人。段坚的诗,主旨与文相通,多鞭挞弊政及关注民生之作,语言直白通俗,深受中唐白居易的影响。

《防边策》

明赵英撰。赵英,字储秀,号较庵,兰县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授宜阳知县,擢湖广道御史,山东巡按御史。出为保定府知府,山西参政。此书记录了抵抗外寇入侵,防备边境的策略和事件。甘肃省图书馆收藏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刻本《皋兰明儒遗文集》共辑录其文3篇,其一为《城新城记》,当即为《防边策》中的作品。主要记载了为抵御贼寇而修筑新城的史实。

《考庵集》

明陈祥撰。陈祥,字吉夫,号考庵,兰县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员外郎、山西按察司佥事、四川按察使。甘肃省图书馆收藏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刻本《皋兰明儒遗文集》仅辑录遗文一篇,赞一篇。分别为《兰州卫重疏水利记》和《段容思先生像赞》。从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陈祥的散文辞约意丰,生动有致;骈文音韵铿锵,语词古奥雅正,各具特色。

《古今对韵》

一卷。明杜宣撰。杜宣,字弘化,兰县人,明天顺三年(1459年)举人,官汾州学正。此书为小学类著作,为指导学生作诗应对,掌握声韵格律而撰。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等,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多方面训练。

清代兰州乡贤的著述十分丰富,如郝璧有《兰石集》,江得符有《三余斋诗草》、《三余斋存稿》等,吴栻有《云庵杂志》,杨维仁有《周易汇参》、《医学阶梯》、《伤寒体注》、鲁纪勋有《鲁氏世谱》,张振濯有《痘疹管见》,王光晟有《晚翠轩诗稿》、《国朝画后续集》,陈育仁有《防心集》,王三祝有《敏求录》,萧光汉有《松轩遗稿》,唐琏有《书画琐言》、《证道录》、《三十二书品》、《三十二画品》、《松石斋印谱》,卢政有《半读轩私警录》、《学话》,颜鸿都有《琴学简言》、朱克敬有《暝庵杂识》、《暝庵二识》、《儒林琐记》、《雨窗消意录》、《柔远新书》,张国常有《重修皋兰县志》、《甘肃忠义录》,刘尔炘有《果斋前集》、《续集》、《别集》、《劝学迩言》、《授经日记》、《春秋大旨提纲表》、《果斋一隙记》、《拙修子太平书》、《果斋日记》,张维有《陇右方志录》、《陇右金石录》、《甘肃人物志》、《元魏诸镇考》、《仇池国志》、《兰州古今注》、《甘肃青海土司志》、《甘肃建设专刊》、《甘肃丛书目录》、《金城周报社论集》、《陇右经学之传授》等。

少数民族文献

兰州还珍藏有许多西北少数民族的珍贵史料,有日记、档案稿本、传抄本及早年的刻本等等,主要藏于甘肃省图书馆。主要有:西夏文书记录了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的历史;《论办河南番务函札》和《办理河南野番禀详底稿》反映了清朝政府是如何处理青海蒙藏民族关系的;《钦定兰州纪略》和《钦定石峰堡纪略》,记载了乾隆时期甘肃地区两次回民反清斗争的翔实情况;旧抄本《甘乱杂记》记载了清末陕甘回民反清斗争的情况;《龙蛇泪痕》和《庚午纪事》是民国十七年至民国十九年(1928—1930年)河州变乱时的日记;《西域图志》、《新疆图志》、《西域识略》、《新疆四部志》等刻印本和《新疆四部纪略》、《伊犁将军马广奏稿》、《筹办交收伊犁事宜奏折》等抄本材料,都是系统研究新疆民族问题的重要文献。

西夏文书

西夏政权是由我国古代党项族建立的,与宋政权对峙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在建国前夕,就创制了西夏文字,现在发现的西夏的官私文书、佛经、史籍、法典、文艺作品、医药书籍、历日、占卜词等,多用西夏文书写。下面介绍几件在甘肃发现并藏于兰州的西夏文书资料。

《三才杂字》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西夏时期雕版印刷的字书《三才杂字》的残页两张。它出土于武威张义小西沟岘的修行洞。该书的页面四边双栏,框高18.4厘米,每半页宽13.5厘米,行与行之间有界线。用纸为麻纸,颜色稍黄,用楷书书写,文字工整秀丽。每行有12个字,每2字为一词组,每个词组之间有一定的空白间距,而两个词组连读成一短句,格式比较特殊,所以又称为《四言杂字》。此书用通俗易懂讲故事的方法叙述了一个富贵人家子弟从小到老的一生,以此来宣扬西夏社会的道德规范。现存的两页是说西夏人因出自游牧民族,从小“好胜刚勇”,“坐卧驰走”,后来汉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西夏晚期,不仅需要勇敢,更要重视儒学。所以除了运用“父母智慧”外,还要“选择师傅”,聘请儒学老师加强对孩子的教育,用儒家经典《孝经》、《论语》、《孟子》等作为教材。孩子一学“便通”,改变过去那种只是勇悍好胜的缺点,变成知书达礼的人。为此,父母“欢喜踊跃,夜夜设筵,朝朝祭神”,并请来“乐人”、“舞者”,吹笛鸣鼓,唱歌跳舞,热热闹闹庆贺了好几天。孩子也很有礼貌,不论来者是什么人,都“承迎奉送,敬礼鞠躬”。孩子长大成人,娶妻结婚。媳妇怀孕,要穿宽松的衣服。婴儿出生后,要“沐浴洗涤”。这里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宣扬儒家的学说、思想。

西夏文占卜词

党项族原来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很多自然现象难以理解,归之于鬼神,所以盛行占卜。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两张用西夏文草书书写的占卜词,是1972年武威张义小西沟岘修行洞出土的。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定为一级文物资料。第一张的内容是“卯日遇亲人。辰日买卖吉。巳日。午日求财顺。未日出行恶。申日万事吉。酉日遇于贼。戌日有倍利。亥日有喜事……”。第二张的内容是:“寅后日变甲时安。已后日变了时安。申后日变庚时安。亥后日变壬时安……”上述两张占卜词用干支纪日、推算,显然是以汉族的占卜术为蓝本的,表明汉族的占卜术已深入西夏社会生活。占卜词指出的吉凶诸事,都是西夏人日常关心的事。而上述第一件卜词残存的八日中,求财的占三日——买卖吉、求财顺,有倍利。不难看出,在西夏社会中,多讲发财致富是最受欢迎的,可见西夏商业活动的日渐兴盛。

西夏文医方

据史籍记载,西夏王国的主体民族党项羌人原来是无医药可言的,人有病,不用医药,而是请巫师送鬼;或把病人迁到另一个房子去,认为这样可以摆脱病魔,称为“闪病”。后来,通过与汉族长期交流、相处,汉族的医药知识传入西夏,有病求医的党项人日渐增多,1972年在武威县张义乡小西沟岘大山中发现的西夏文医方就是有力的证据。医方写在本地产的上等白麻纸上,因时间久远而略发黄。现存8行文字(头、尾残缺),经翻译知有三种医方。其一,治伤寒的汤药“厚罗辛麻汤”,即用厚朴、罗勒、细辛、麻黄等中草药加水煎汤服用。其二,治疗伤寒等多种病的丸药,它是用牛膝、茛菪子等中草药研成粉末,放入面糊中,制成豆粒大小的丸药。其三,单味植物用药,即用花椒皮治疗寒气。这件西夏文医方既是研究西夏医药学水平和我国各民族间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当时武威地区多发病、常见病的重要资料,是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②《论办河南番务函札》与《办理河南野番禀详底稿》

《论办河南番务函札》是清代光绪年间青海办事大臣李慎(字劲柏,汉军旗奉天铁岭人)回复西宁知府张大镛(字少棠,山东人)讨论办理河南番务的函札真迹。而《办理河南野番禀详底稿》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三月至九月间地方官与清朝廷钦差、清政府之间关于办理河南藏民事务的往来信函。明末清初蒙古和硕特部移牧到青海,使原来游牧于青海湖周围和黄河两岸的藏族部落大部分被迫迁移到黄河南岸,自此开始了长达两百多年的蒙藏争夺牧地,清政府出面镇压和藏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而《论办河南番务函札》和《办理河南野番禀详底稿》两部史料正好反映了光绪年间清政府是如何处理这一民族问题的,颇具史料价值,而且可以与刻本《平番奏议》对照阅读,对这段历史会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