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历史与逻辑:中国外交战略发展30年
14913900000046

第46章 后记

写一本书,最大的困难倒不是写作的辛苦,我觉得是确定应该给什么人读、哪些人翻翻看、最后被扔放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写这本书就遇到这样的困惑。

然而终于能够写下去,乃在于郑州大学出版社的总编辑王锋教授对本书的总体设计和读者定位,在于杨秦予副总编辑和我的挚友王伟博士,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是本书能赋以生命的基础。

完稿之后看看,觉得此书对于希望读国际时事分析的人,国际政治学专业学习者,都有些参考价值。本书有些理论分析试着把事件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都叙一叙,而附加了些相关知识和图片,使针对一般读者的可读性增强了些,但是行文显得啰嗦。

并且,拘泥于都是采用的公开的材料,所以,就只好作为一种特定历史阶段对特定历史的反思,然后又留给历史了。所幸,作者面对读者,心里比较坦然地明亮。因为,毕竟以读书人的良知,写了一些自己这些年积累而又想说的话。

这,代表着一个“长时段”的反思吗?

本书写作期间遭遇国难——家乡四川8级大地震,亲人的房屋损毁,朋友离去之痛苦时时萦绕,而小女也因我整日伏案不理不睬,耳朵受损,日渐消瘦,从圆圆的脸蛋变成了皮包骨——心疼啊!感谢我的妻子李云芬一个人撑起全部家庭负担,可以让我一人全力以赴搞好写作。

我的至友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处刘明军副处长、工会副主席蔡可佩,以及老友焦朋明、赵浩君、周作芳、马海红、田雨苗、罗璇璇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和热心的帮助。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的学生李全慧、韩逸穗、邱复南、李生勇、徐立明、司建勋、张鹏、李安、王志新、齐胜红、胡洁芳给予很多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一个篱笆三个桩。没有这些好心人的援手,这本小书是不可能写出来的。

然而,限于作者的水平,书中不足之处较多,也借此就教于各位读者。

生命之树常青。

至诚无息,故仁者无敌。

此为记。

2008年5月于北京回龙观云趣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