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有位老人与邻居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那些顽皮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他家附近那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他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胁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
经过思考,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我现在慢慢地喜欢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了,为此我愿意向你们付钱,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的回报。”尽管这个承诺孩子们听起来感到很离奇,但他们仍然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呢,也如约付给他们每人每天一块钱。
这样过了几天,老人又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他对孩子们说:“很抱歉,最近我挣钱出现了一些困难,我无法每天付给你们一块钱了。你们看每人每天给你们五毛钱怎么样?”孩子们当然很不乐意,但他们嘀咕了一阵子后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
又过了几天,老人再次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挣钱状况实在糟糕透了。我连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五毛钱也无法办得到,但我还是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毛钱,你们看怎么样?”
孩子们很快地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的一个打破了沉默:“别想得太美了,谁会愿意只为了一毛钱干这种苦差事?”就这么着,孩子们走了,再也不来扔石头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原来孩子们一分钱也得不到的时候,他们愿意扔石头?而现在好歹还有一毛钱可挣,他们却不干了呢?原来,孩子们扔石头的始动原因发生了变化。早先的时候,他们扔石头是出于内在动力的驱使,扔石头使他们感到好奇、好玩、冒险,因此那位老人越管,他们就越逆反。可是,从老人给他们第一笔钱的时候,这些孩子扔石头的原因就发生了变化,他们所做的事情再也不是源于兴趣,而是从内心的渴望转变为外来金钱的刺激。当这一外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小、甚至要没有的时候,扔石头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激励因素,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从这个故事中,父母或教师们是否发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规律?为什么有时候父母们要大喊大叫地逼着孩子学习?为什么有时候父母给孩子讲道理磨破了嘴皮子,孩子还是把您的话当成耳旁风?为什么孩子对您给他们安排的课余活动不感兴趣?也许一切内在的原因都是因为您没有把孩子们的行动变成他们自己内心的渴望。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当您想让孩子学习的时候,您是否注意培养他们的内在兴趣?当您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时,您是否注意先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怎样培养孩子的内在兴趣,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提出下列建议:
调动孩子的内在兴趣。当您向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应当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变“要他做”为“他要做”,而这必须调动起孩子内在的兴趣。
让孩子在兴趣中获得成功体验。孩子的兴趣是变化的。因此,引导其兴趣的发展与深化是关键,这尤其需要成功的体验。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父母与教师应坚信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应特别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维护儿童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