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发现东北
14915400000016

第16章 珲春大火之谜

1920年10月2日凌晨四时,一股武装力量悄悄地潜入了珲春县城,用一把神秘的大火烧毁了日本领事馆。

据悉,这不是这一时期延边地区日本领事馆第一次被焚。

此前,1911年5月9日深夜,龙井日本总领事馆和90户以上的日本人住宅发生火灾。

此后,1922年11月27日,龙井领事馆再次发生火灾,四年后才重建完成。

可以看出,在前后11年的时间里,日本领事馆连着三把大火,据分析都应该是人为袭击造成的。

这三把火,会是谁放的呢?

这里是吉林省最东边的口岸、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窗口城市——珲春。

由于特殊的边境地理位置,站在珲春的防川,可以一眼望三国,因此吸引无数的海内外游客。

可是在1920年,从这里一眼望去,可以看到四个国家势力的存在,除了中国、苏联、朝鲜外,还有日本这个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

珲春是最靠近日本的中国城市,直线距离在中国所有城市中距离日本最短。在某种程度上,地理条件的得天独厚,使得珲春在清末民国时期引起日本侵略者的觊觎,把珲春作为侵占延边和东北的跳板。同时,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也都对这个小城给予过多的关注,试图染指。珲春,这个边境小城,一时间汇聚了太多心怀叵测的目光,承载了太多不同军政势力的挤压。

历史上,珲春和日本的关系除了稍出点名的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还有更早的1920年的珲春事件。从对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来说,珲春事件应该绝对性地超过了张鼓峰事件,但是却沉没在历史的深处,悄无声息了多年。

1920年10月2日,一场小规模战斗,不仅打破了珲春这个边境小城的宁静,甚至震动了中日苏朝蒙五个国家。事件的结果是日本派兵占领珲春城,中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北京大学生们继前一年五四运动之后再次到天安门游行。动静果然非同小可。

根据延边州地方志网站专题《延边历史上的今天》记载:

1920年10月2日凌晨四时,400余名土匪分东西两路进攻珲春县城,烧毁日本领事馆,击毙日警和日本人11名,焚烧商号6处,绑去人票200余名,掠劫市街财物后撤走。史称第二次“珲春事件”。此前的9月12日发生了第一次事件。“珲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寻找出兵延边,勾结土匪制造的骗局。事件发生后,日本侵略者把责任转嫁给反日武装,大造舆论。于是“庚申年大讨伐”开始了。

可是根据另一种记载,是朝鲜革命党人朴东明、金永植等联络苏联红军攻破县城。

我们不禁要问,土匪和革命党人怎么混为一谈?在1920年10月2日,究竟是土匪还是朝鲜革命党袭击了这个边境小城?如果是土匪,可怎么又写成了朝鲜革命党?日本真会勾结土匪制造了自己打自己耳光的苦肉计吗?

我收藏的一本《写真贴》,揭开了这个历史事件尘封的一角。

历史上这里曾经叫“间岛”,指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的中国延边朝鲜族聚居地区。

据史料记载,“珲春为吉省东南门户,倚山、临海、控江,本四塞之区”,早在1200年前的盛唐时代,就是渤海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和朝鲜、日本往来频繁。

日月穿梭,斗转星移。

1712年,中朝两国以鸭绿江、图们江为国界。

1869年,由于前所未有的大饥馑,朝鲜人开始进入间岛。

1905年12月,中日两国在北京签订《东三省事宜条约》,日本实现了对朝鲜的独占,把中国东北部分地区变成了势力范围。

此后,日本在东北的触角步步深入。

1907年6月28日,中国开放珲春、三姓、海拉尔、爱辉等7个城市。

由此而可见,珲春早在1907年就成为开放城市,只是这个开放,非主动而是被动,这也是中国近代史屈辱的缩影和写照。珲春被动开放,日本捷足先登。

《珲春县志》载,民国初年,县城设有码头、海运公司,并开辟了内河、近海国际航线,火轮常由图们江入日本海,往来于釜山、新泻、长崎和上海等城市。

1912年统计,由珲春港输出日本货物为17363海关两,朝鲜为417444海关两,国内190213海关两;输入货,日本为429663海关两,朝鲜为97503海关两。此外还有俄、美货物,可见当时商业之兴旺。

对外商业的兴起必然伴随着外交行动的活跃,尤其是侵略者垂涎欲滴。

1909年9月4日,清朝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协议,规定开放吉林省的龙井等地,日本在龙井开设总领事馆,并驻扎警察官。

11月4日,日本在龙井设立间岛总领事馆,铃木要太郎任代理总领事。

位于龙井附近的珲春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难免成为日本的觊觎之地,阴谋染指。

1910年4月2日,日本违背中日协约,公然设立珲春领事馆办事处,足可以看出日本对珲春的重视。

4月15日,吉林巡抚陈昭常就日本准备在珲春设立总领事馆分馆一事致电外务部。“请外务部与日本公使交涉,令其撤出。”

但是事与愿违,日本驻珲春领事馆终于成立了。要知道,时隔91年后的珲春,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

清末的日本,为什么死乞白赖地要在偏远的珲春设立领事馆?

领事馆,是一级外交机构,承担着国际交往的和平使命,但是在清末和民国时期,领事馆往往饱含着屈辱和难堪。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了领事馆。日本在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经济渗透不断加深,非常注重通过各开放口岸建设日本领事馆。领事裁判权之下,由日本出面强横交涉,侵犯中国主权,引起中国人的强烈不满情绪。

1872年1月29日,近代首个驻华日本领事馆——驻上海日本总领事馆正式设立。此后,在中国各个重要开港城市相继设立了日本领事馆。据1921年2月10日发表的日本在外公使馆调查,日本驻中国总领事馆有16个(其中包含4个分馆),领事馆24个(其中包含4个分馆),其中就有珲春。

其实,日本对珲春这块土地的兴趣绝不算晚。据史料记载,光绪十七年九月初六,也就是1891年,副都统衙门左司命令属下清军,保护由宁古塔去珲春游历的两名日本人。在100多年前有闲心旅游的日本人不排除作为间谍的可能性。

明治维新和民国时期,日本更深入更隐蔽地窃取中国情报,开展没有枪声的战斗,以配合明目张胆的侵略扩张。

日本间谍化妆成外交人员、商人、学者、医生、教师、旅行者、侨民、妓女和中国人,或上述人员本身就自觉地承担搜集情报的任务,像狼犬一样竖着耳朵,到处不动声色地去逡巡,什么都看,什么都听,触角伸向宫廷、官府、城市、乡村,结交中国的达官显贵、三教九流,收买汉奸,形成庞大的情报网络,甚至“一个人可以顶上一个师团”。

随着日本驻珲春领事馆的设立,日本搜集情报、进行贸易、侵华行动变得更加系统、深入,但是,不可避免遭到反抗和打击。

由于强行推行殖民政策,日本殖民统治遭到朝鲜人民的强烈反对,义兵运动以武力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许多朝鲜人来到延边,最著名的就是安重根。他在1909年就是从珲春出发赶赴哈尔滨,刺死了日本头子伊藤博文。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朝鲜人加速移居到中国东北间岛地区,作为独立运动的根据地,成立了独立军。1920年,50万朝鲜人居住在间岛。

1919年3月1日,韩国爆发三一独立运动。1919年中国爆发五四运动,都针对日本展开各种反抗和群众运动。

当代韩国的“国定高等学校历史教科书”这样记载:

三?一独立运动以后,国民会军、北路军政署军、大韩独立军、西路军政署军、大韩义勇军、光复军总营等独立军部队在满州活跃。这些独立军部队一边和日本军作战、一边举行筹措资金、处死密探、宣扬独立精神等独立活动。

当时,据设在上海的韩国临时政府统计,从1920年3月到6月初,国境地区的独立军与日军交战32次,日本的警察署和行政官署被捣毁34个。日本警特多次越过中朝边境,侵入中国搜捕朝鲜侨民。

从1920年6月,汪清县枫梧洞的朝鲜族抗日武装利用这一带的险要地势,毙敌50余人。

正是在这种风起云涌的抗日浪潮中,在1920年9月12日和10月2日,爆发了珲春事件。

第一种记载是:被日本朝鲜总督府收买的中国马贼“长好江”等分两次以约400名兵力,袭击珲春城,并焚烧破坏日本领事馆,还焚毁了日本侵占的市街,杀伤日本人。2007年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朝鲜简史》认为是日本制造了珲春事件。“日本人收买的张江好(原名张鬼武)土匪团攻打珲春城。”

第二种记载是,吉林珲春朝鲜革命党人朴东明、金永植等联络苏联红军攻破县城,焚毁日领馆,杀日人11位,日警1名。

朴美玉撰写的《“庚申年大讨伐”日军在延边犯下的罪恶》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把珲春事件的责任转嫁给延边的反日群众和反日武装团体,叫嚷珲春事件是“不逞鲜人同中国的马贼及过激派俄人所为”。

起因扑朔迷离,让我们不免如坠迷雾之中。

通过上述记载可以看到,关于袭击珲春的武装身份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说是日本收买的土匪,一方面说是朝鲜革命党人,或者是朝鲜人和马贼、苏联携手。

把袭击珲春的武装认定为土匪,恰好是当今中国的诸多记载,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或许恰恰沿用了当年日本的记载。

在珲春被袭击后,日本外务省发表出兵珲春的声明书中,认定珲春事件为“胡匪”“马贼”所致,避而不谈朝鲜人袭击的事实。

当然,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里,东北大地土匪遍地,到处打家劫舍、坑害百姓,但是哪怕作恶多端,因为袭击日本侵占珲春的领事馆,也是正义之举。其中出现的所谓烧毁店铺、绑票200多人,或许真是土匪借机劫掠,或许是日本方面的歪曲。

有的记载认为日本收买土匪,一手导演贼喊捉贼的苦肉计。事实真的如此吗?的确,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都是日本人造谣,歪曲遭到中国军队的攻击。不过,其中一个重要的细节不应该忽视,尽管九一八、七七是日本贼喊捉贼、歪曲事实促发的事件,可是没有一个真正的日本人成为诱饵送命,可是在珲春事件中11个日本人死亡。日本人肯花费如此大的代价以此为借口侵占珲春吗?

我们知道,在当时朝鲜抗日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之下,在浪潮中的边境小城珲春随时有被袭击的可能。或者可以说,借口随时出现,根本无需导演这样的一幕苦肉计,根本无需日本人寻找这样的借口。因此对于日本收买土匪袭击珲春这样的历史记载,我们的推论是:绝不可能。

把袭击者称为土匪,不排除日本有意丑化朝鲜独立军的可能。10多年后日本形容义勇军和抗日联军有时也用“马贼”指代。煽动“马贼”袭击,可以使日本更加师出有名,而强调朝鲜独立军袭击,等于间接说明自己殖民政策的失败。这或许才是日本殖民者当时有苦说不出的心理吧。而另一种记载认为,袭击珲春的是朝鲜革命党。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1918年6月,寓居中国、苏联远东地区从事反日独立运动的朝侨李东辉等人,在第三国际的支持下,建立了韩人社会党。朝鲜革命党1929年9月成立于吉林省,拥有一支武装力量——朝鲜革命军,是在珲春事件9年之后。由此可以看出,所说袭击珲春的朝鲜革命党只是个笼统称呼,不算严格意义的朝鲜革命党。这种记载可能是中国方面根据清末出现的孙中山的革命党来称呼朝鲜独立运动人士造成的。袭击珲春如果真是朝鲜武装力量,严格地说起来,称为独立军最为准确。

我们也注意到,所谓袭击珲春的朝鲜革命党人朴东明、金永植这两名英雄的名字只在这次袭击中闪电般掠过,此前此后再也没有踪迹,难道是做好事不留名,就此神秘地消失了?这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捉摸的迷雾。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

吉林珲春朝鲜革命党人朴东明、金永植等联络俄过激党及胡匪攻破县城,焚毁日本领事馆,戕杀日人十一名,日警一名。

或许这才是最完整的历史记忆。所谓的俄过激党就是苏联共产党,胡匪也就是“马贼”土匪,也被争取过来,连同朝鲜独立军一起,三国抗日武装、多种派别联合起来一起袭击了珲春。如果以此推理,“珲春事件”就是朝鲜爱国者与中国延边朝鲜族、汉族民众,借助苏联力量,联合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行动。

由于时间久远,我们几乎很难看到当时的影像记录,不过根据我的收藏,可以使我们看到91年前烽火硝烟的一幕。

91年前的珲春什么样?“九·一八”事变前,吉林省遭受过怎样的侵略?我收藏的这本装帧别致的折叠式《写真贴》完全展开近3米长,正反面都贴有照片,总计150多张,并写有拍摄时的地点、人名。

吉林省博物院专家赵聆实认定,《写真贴》反映出1920年前后日本对吉林的侵略,也反映出当时的风土人情等等,进行了多角度诠释,填补了我省了解这段时期历史的空白,具有很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写真贴》相册主人就是照片中出现次数最多,标注名字为“小生”的日本军官。主人“小生”从1904年日俄战争前后的铁岭一直到1916年的四平,还有1920年的珲春,至1931年青岛等地,都曾带军驻扎过,作为日本侵华的铁杆军国主义分子,他竟然在中国各地断断续续驻扎了长达近30年!

这本相册反映珲春的照片最多,共有30张左右,恰好是1920年珲春事件之后拍摄的,有助于我们充分了解这一历史。“小生”驻扎珲春期间是上尉军衔,而另一名和他经常合影的“小见山少佐”应该是他的上司。

由于是日本军队在战火过后拍摄的珲春,因此里面显然没有袭击者的照片。这本相册告诉我们,袭击珲春的武装力量是“马贼”,并没有说朝鲜人。

更宝贵的是,这本相册展示了珲春领事馆和珲春街被焚烧破坏后的情景。一张“珲春西门内街市”照片,反映出街上有穿白裤子的朝鲜族居民,右上角还能看到一处城门楼,可以看出珲春是座不小的城市了。而珲春领事馆被袭击后房屋破败,窗户尽失,一片狼藉。

尽管袭击珲春的真正主角还无法彻底揭开,但是以上资料描述的一个共同点是领事馆被焚烧破坏,其实这并不是延边地区日本领事馆第一次遭此噩运。

1911年5月9日深夜,龙井日本总领事馆和90户以上的日本人住宅发生火灾。由此分析,集体性的火灾只有人为的可能。

1922年11月27日,龙井领事馆再次发生火灾,四年后才重建完成。

可以看出,前后11年的龙井领事馆大火都是袭击造成的。

针对珲春事件,日本以中国地方官未善尽保护日人之责,向中国政府外交部提出四项善后要求:

1.抚恤死伤日人

2.中国政府 赔偿日人损失日币46万余元

3.惩处负责者

4.中国政府谢罪。

日本还在珲春设立了“马贼遇难者纪念碑”。

无论是土匪还是朝鲜独立军袭击了珲春,觊觎已久的日本出兵是必然的选择。

吉林权威文史资料记述:1920年10月5日,日本政府以珲春事件“不法朝鲜人”袭击,“保护日本人生命安全”为借口,无视中国主权,进行长达半年多的“庚申大讨伐”。

派驻朝鲜的第19师团所属的歩兵第37旅团,由东正彦少将率领进入图们江对岸的延边,又抽调驻西伯利亚和浦潮军以及驻北满的一部分兵力到延边,总计2万多兵力,妄图剿灭抗日武装。

相册的主人“小生”显然属于受重视的部队长官,直接被派往珲春清剿、驻防。由于具有长期在东北的从军经验,熟悉东北的民情和风俗,因此成为日本“珲春派遣大队”的高级军官。

日本外务省所属日本领事馆警察机构扮演了特殊角色,他们向日军提供有关朝鲜族反日运动方面的详细情报,直接为日军充当向导并单独进行“讨伐”,又担负警备任务,从事“归顺者工作”等。

朝鲜独立运动愈挫愈奋。10月下旬,青山里、百云坪、泉水坪、渔浪村战斗,金佐镇、洪范图率领约2千多人的独立军和日军作战10次,日军加纳大队受到强大打击,战死800名左右,鼓舞了朝鲜人民对抗日斗争的信心。

韩国“国定韩国高等学校歴史教科书”这样描述:

受到大打击的日帝认为独立军的抵抗是殖民地统治的威胁,为了报复独立军,日军无差别虐杀住在满洲的韩国人,制造了间岛惨事。

日军发动的“庚申年大讨伐”直至1921年5月撤兵结束,长达半年之久,被杀害者达3500余人。曾在东北从事过抗日斗争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其回忆录《与世纪同行》也提到了庚申年大“讨伐”。

新发现的历史告诉我们,刽子手并不是只有日军。

从我收藏的照片中看到有两个军官:扬大佐和王中佐,军衔略高于另两个日本军官。那么他们是谁?难道日本军官有中国姓氏?我们进一步查阅史料分析,他们两个是东北王张作霖的手下。

1919年7 月,日本驻奉天军事顾问佐藤与张作霖密商共同围剿朝鲜族反日武装问题,张作霖默许日本派兵东北进行讨伐。在1920年珲春事件之际有多名日本顾问,在日张勾结和左右张作霖决策的过程中起着联络员、高参、密探的作用。面对珲春这种猝然爆发的反日事件,这些日本顾问自然不会忘记借助张作霖的力量减轻日本的压力,肯定出谋划策、窃窃私语。“张作霖以各地居民被其涂炭不忍坐视”,派自己的日本顾问町野武马到吉林,会同吉林军政首脑鲍贵卿与日本共同制定“会剿”延边抗日武装的八条办法。

张作霖知道协助日本围剿珲春,这笔买卖太划算了。求日本人办大事,帮日本人办小事,摆平珲春几百人的袭击,对于土匪出身、饱经战阵的张作霖来说太容易了。

当然,出兵清剿也并非完全是日本和张作霖的意愿。“吉督鲍贵卿以吉省胡匪猖獗,屡电催赴吉助剿。”日本、张作霖、吉林官方一拍即合,因为利益所需,就臭味相投,于是派兵3200人赶到现在的黑龙江省尚志县一面坡,准备从北线进攻。

根据历史记载,张作霖的宝贝儿子、卫队旅长张学良少帅出征。师长张作相27师是攻剿主力,张学良的卫队旅作后备,与日军协同作战。王锦思收藏相册中两个中国军官最有可能隶属于张作相的27师。相关历史记载,奉系军阀的这次出征“击毙土匪”众多。

而根据有关记载,说苏联支持了这次袭击。按照苏联当时的时代背景,完全具备这种可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日本发表“出兵宣言”,伙同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联。这一期间,苏联支持朝鲜义军很正常。

1920年10月,日本共有两处领事馆遭到袭击。除了珲春以外,10月下旬苏联红军向庙街日军支持下的白俄军发起进攻,日军在领事馆死守。11月28日,日本领事馆被攻破,日军死数10人,被俘130多人。

尽管苏联支持袭击珲春,但是袭击珲春的朝鲜独立军退入苏联境内,却没能继续得到苏联的帮助,反而受到意外的损失。一部分编入苏联红军之外,其余的都被解除了武装,极少数越过中苏边境回到了满洲。

遥远的蒙古也希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1920年9月2日,蒙古王公派代表到哈尔滨,向日本借款购械,准备起事。在珲春事件发生的当天,10月2日,哈尔滨日本军人召开会议,向蒙古提供借款600万元购械,蒙古代表参加。日本驻哈尔滨司令官吉野以远东战事未消,欲以撤侨为名,将满载一列军火从哈尔滨起程,沿北满铁路押运至满洲里。

日本出兵珲春,势必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日本出兵后,也就是在生米做成熟饭之际,才先斩后奏。10月8日,日本外务省发表出兵珲春声明书;9日,向北京政府外交部提出照会,要求允许其出兵延吉,以会同中国剿匪和取消朝鲜独立党活动。中国政府表示:迅平珲春乱事。中国已派地方官出兵保护日侨,日本毋需出兵。但日军已经进据延吉、和龙、汪涛、东宁、宁安等县。

那么普通的中国百姓是什么态度呢?历史告诉我们,日本侵占珲春遭到吉林各界的抵制和反抗。

10月19日,吉林省议会致电民国政府,要求对日严正交涉。

21日,省城吉林学生代表集会,要求地方当局与日本严正交涉。

11月26日,长春第二师范学校,第二中学学生罢课,约2000人示威游行。

这一时期,北京学生还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抗议日本侵占珲春。

1921年1月15日,珲春、延吉、汪清、东宁、和龙5县代表抵京,上书北京政府,要求日本侵略军撤出珲春并赔偿损失。

1921年5月,日本被迫从延边撤军。但是日本领事馆继续开办,保留部分军警。

鉴于珲春事件的沉重打击和教训,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延边的侵略,于1920年从“朝鲜总督府”调过300多名警察,并在领事馆内增设警察部。同时在总领事馆和各领事分馆里设立警察分署。1928年10月2日,又从日本调进100多名警察,加强了警察机构。1931年11月,总领事馆警察部拼凑“特别搜查班”,专门从事瓦解革命队伍和搜集情报的罪恶活动。

一张日本出品的《珲春全图》明信片,上面清晰标记出“马贼遇难者纪念碑”。

明信片上面画有铁路、公路、城池、人口数。图例上有:“砂金年产一五0贯,石炭无尽藏,木材三0万石,大豆一0五千石”。山脚下是一列冒烟的火车飞奔而过,车厢上分别写有“大豆”“木材”。可以看出,这张明信片是着眼于日本掠夺东北资源设计完成的,那么,当时日本驻珲春领事馆起的负面作用不可低估。

珲春事件遗址位于现珲春市公安局院内的原日本驻珲春领事分馆旧址。如今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成为了青少年反帝爱国教育的绝好教材。

“间岛日本总领事馆”旧址,位于龙井市吉胜街东端北侧,即今龙井市人民政府办公楼。馆内不仅拥有庞大的武装警察机构,还设置了监狱、水牢等。

尽管珲春事件袭击者是土匪还是朝鲜革命党存在多种说法,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日本才是珲春事件的真正制造者,正因为日本侵略并设立领事馆,才导致袭击的出现。

我们可以看到,领事馆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也因此知道1920年的这次袭击是多么具有远见卓识,它不仅打击了日本在珲春的统治势力,也震慑了其嚣张气焰。

最终,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解放了珲春,日本在珲春的领事馆从此消失,中朝人民迎来了独立和解放。

防川是珲春市的边境村,北邻俄罗斯的波谢特草原,东临俄罗斯的哈桑湖,南与朝鲜咸境北道隔江相望,东渡日本海可达日本的新泻、秋田等港口。但是,地图上的图景并不容易变成美好的现实,吉林省出海太难,“憋屈”得太久了。

1991年10月,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倡导下,中俄朝三国政府提出以位于图们江下游的珲春市为中心建设一个跨国自由贸易区,辐射中国东北、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韩国、朝鲜、日本。但是由于东北亚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时而纷争,不仅无益于各方,也损害了中国的利益。珲春和日本海近在咫尺,也难免望洋兴叹,望海沉思,图们江开发一度陷于搁浅。

1920年的珲春事件冥冥之中在告诉东北亚各国,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避免国际争端尤为必要。目前我国新的图们江区域发展规划出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正在加紧实施。珲春作为长吉图开发的箭头和先导,不仅肩负着3000万吉林人民的重托,也寄托着东北亚各国实现区域合作成功的渴望。

但愿历史的阴霾早日散尽,无谓的国际争端到此为止。家和万事兴。东北亚大家庭只有和睦相处,才能共创未来。

珲春,蓄势待发,等待奋力奔向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