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发现东北
14915400000021

第21章 “血松”杨靖宇

冬天,东北有一一望无际的雪松,东北也曾有一棵血松,英雄杨靖宇就倒在它的脚下。

过年了,人们回到家中,和亲人团聚,在氤氲并且散发着肉香的气息中,诉说久别后的酸甜苦辣,痛痛快快一醉方休。然而1940年的春节,没有现在的和谐社会与温室效应,有个原名马尚德的河南青年却有家难回,有家也不想回,只身在我的家乡长白山的冰天雪地里与强大的侵略者战斗。1940年2月23日,终于把最后一口英雄之气吐向了东北的寒天里,他就是杨靖宇,时年35岁。

露营之歌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风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如果不走上抗日道路,杨靖宇可能在河南老家运用他所学的知识从事纺织业振兴国货,即便务农,一米九的个头绝对是合格的庄稼汉,过着可以殷实的日子,享受天伦之乐。即使走上抗日道路,他也可以在胜利时享受军人的荣誉,受挫时象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或金日成等将领那样退入苏联境内保全,以备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不能退入苏联,投降当汉奸则肯定高官厚禄三妻四妾。其实,抗日联军队伍中叛变的也不乏其例,至少有七名副军级以上干部投敌,如第五军政委宋一夫、第九军军长刘华堂。当时日军就许诺让杨靖宇当长白山一带“东边道”长官。

而在1940年的“满洲国”决心要抗日到底,是一个风险极高、脑袋别在腰带上的职业。虽然敌人形容杨靖宇是可在200米内开枪打掉树上苹果的战神,并且打赌发誓,说如果如何自己出门碰着杨靖宇,但是装备精良的日本关东军不断增兵,对于抗日联军成压倒性的优势,杨靖宇不是不知道这些。十年前他就领教过日本特务的灌辣椒水、灌煤油、上大挂、坐老虎凳等酷刑。然而,他不,因为他是杨靖宇。他必须坚持,要让老百姓看到抗日的希望。

1940年开始,在关东军东南满地区“讨伐”作战中,杨靖宇率部转战濛江一带,50多天里作战40多次,有时一天打几仗。他能够领导的抗联从几百人到几十个人,再到杨靖宇和两个警卫员,最后只剩一个人,一个讽刺性的中国俗语不幸降临到他的身上,那就是“光杆司令”!然而他依然那么执著,一个人与敌人周旋。此时此刻,即使日军不发一枪一弹,单凭旷日持久的饥饿和零下30多度的低温,给予杨靖宇所剩时间已经不多。毕竟“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诗意的描绘他也难以从容享受。

杨靖宇生命中最后的半年,是战斗的半年,孤寂的半年,危险的半年。杨靖宇虽然子弹充足,但是弹不尽粮已绝,他为之战斗、流血的黑土地盛产大豆、高粱、野鸡、狍子,然而很少有人为他提供最起码的食物,只好万般无奈地以树皮、草根、棉絮、土块充饥,完全断粮八天,把酒足饭饱的600多人的讨伐队拖得只剩50人。

他面对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不仅是严冬暴雪、饥饿疲劳和日本鬼子,更有他手下叛变的汉奸,或者说是那些不想当中国人,而是想当“满洲国人”,乃至日本人的那些中国汉奸。有了日本侵略者,杨靖宇只是存在死的可能性,而有了这些叛徒汉奸,杨靖宇则死定了!

创建辽宁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前抗联师长程斌为日军引路,而后警卫排长张秀峰投敌,伪牌长赵廷喜还劝他:“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对投降的人不杀头的。”

直接参与讨伐的日军益子理雄这样回忆到:“在三道崴子附近,有一人要求四个砍柴的农民帮助购买面粉和棉鞋,同时约定了交东西地点。根据报告,讨伐队立即开始了行动。”21名日伪警察将他包围,杨靖宇已经无路可逃。

根据权威的史料发现,围住杨靖宇的伪警察大都是抗联叛徒,只有两个日本警官,绝对不是某些宣传高达600多日军,也不是周保中在《杨靖宇将军生平事迹》中所记载:“迫近之敌被击毙者20余人”。而杨靖宇也不是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而是牺牲时留下200多发子弹。

原抗联机枪连连长、叛徒张奚若最先用机枪击中杨靖宇胸部,这就足以致命。一个原抗联营长崔志新(一说为白万仁)用铡刀切下杨靖宇头颅,县医院一个朝鲜族院长解剖了杨靖宇。许多记载中,都说是日本侵略者亲手干的。不过,这无损于杨靖宇的光辉和伟大。

日本满铁1940年第263期《协和》杂志中,参与讨伐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回忆说:“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两名部下,他无疑比以前更加饥肠辘辘。但是他却跑得飞快,两只手摆动到了头顶上,大步跑去的样子,活像一只驼鸟在飞奔。连满洲军跑得最快的大个子班长老崔都追不上他。终于,他在一个密林里把我们甩掉了。我们六百人的讨伐队因为死伤、冻伤和疲惫掉队,这时只剩下五十人了”。

伪《通化省警务厅关于讨伐杨靖宇情况的报告》中,记述了这次战斗经过:“2月15日,我警察队主力对杨靖宇进行了猛烈攻击,出现了崔大队长、伊藤警尉等许多死伤者——估计杨靖宇已受伤,雪地上有点点滴滴的血迹。”

杨靖宇生命最后时刻的表现是被敌人记录下来的。《阵中日记》记载:杨靖宇牺牲后,杀害他的凶手之一日本警佐西谷半个多小时没敢靠前,他甚至不敢相信打死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杨靖宇。当得知确实是杨靖宇时,他没有一点快乐感,反而呜呜地哭了起来。

岸谷隆一郎也充满困惑:杨靖宇究竟靠什么在断粮半个多月且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下坚持战斗这么长时间?于是下令将杨靖宇剖腹,想看看里面是什么食物。我们有理由憎恨侵略者,但是也要承认,这个决定其实无意中成就了杨靖宇,成就了一个催人泪下的铮铮铁骨,成就了一个千年以后还被诉说的民族英雄。抗日将领可以牺牲,但是还没有一个人像杨靖宇这样,置身与强大敌军战斗一周,并且胃里除了枯草、树皮,竟无一粒粮食。连日本警察面对他的遗体,也都三鞠躬,哭喊“万岁,大大的英雄”,为他立碑。

1946年,为纪念杨靖宇,他的牺牲地命名为靖宇县。杨靖宇离家22年后,家人才知道他已经牺牲。

文化大革命攻击杨靖宇和抗联是“流寇主义路线”,杨靖宇碑文被铲平,改为一个左派干部名字,遗物也遗失多半,他生命最后依靠着的大树被当作邪物砍掉。

1997年,长春放映反映杨靖宇的影片《白山黑水》,我请张同学看,他正色地告诉我:我丢不起那个人!也许真丢人,电影院里没有几个观众。一朋友说:“杨靖宇真虎,应该把枪扔了投降,或假装昏倒被俘,那么大干部日本人也不能怎么样。先吃好喝好后再潜逃。”我说:“要是抓住枪毙呢?”“不枪毙不投降!”他仿佛比杨靖宇还机智。

2000年8月15日,抗战胜利55周年。第二天,我和两个同学赶赴600里以外的杨靖宇殉国地参观。

我们一下长途车,雨就淋漓不止,仿佛也寄托我们对将军的哀思。又上了小车到了殉国地,这时雨竟然奇迹般地停了,真是天意。大门口有七辆日本越野车一字排开,气势汹汹。

阳光普照,青山如黛,黄色的小花点缀在绿草间。一条小河蜿蜒流过,随后一头扎进峡谷深处,掀起一阵轰鸣。果然好风水。正是青山有幸埋忠骨,战地黄花分外香。

我们采撷了黄色小野花,放于碑前。心中默念:“将军,我看你来了!”我仿佛看到在冰天雪地里,篝火熊熊燃烧,将军的脸被映得通红,正布置战斗任务。

几天后我专程到通化靖宇陵园参观,将军头颅安葬在此,气氛很肃穆,参观者三五一群。讲解员耐心地讲述,提议为表达对将军的崇敬之情三鞠躬。我不禁激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