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植物资源学
14920400000022

第22章 野菜植物类、食用竹类、饲用植物资源

一、野菜植物资源

(一)野菜植物资源概念

野生蔬菜是指自然生长、未经人工栽培,其根、茎、叶或花果等器官可供食用的野生和半野生植物。野生蔬菜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目前还在野生状态下,没有人工栽培或极少有人工栽培用作蔬菜的植物,如蕨菜;二是既有野生分布,同时也有部分人工栽培,如荠菜、香椿、蕺菜、马齿苋。三是一般情况下,它们并不作“菜”用,而是作药用、观赏、薪材或其他用途等,如栽培的药用枸杞。野生蔬菜的范围也因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野生食用菌、野生藻类等也属于野生蔬菜的范围。

(二)野菜植物资源概况

1.食用以叶为主为主的野生蔬菜

有黄檀(Dalbergia hupeana)、败酱(Patrinia heterophylla)、香椿、枸杞、马齿苋、豆腐柴(Premnamicrophylla)、多叶韭(Allium plurifoliatum)、麦瓶草(Silene conoidea)、荠菜、革命草(野茼蒿)(Gynura crepidioides)、珍珠菜(矮桃)(Lysimachia clethroides)、菊苣(Cichorium intybus)、马兰、灰藜(Chenopodium album)、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青箱(Celosia argentea)、野芹菜(Oenanthe javanica)、蒌蒿、罗勒(Ocimum basili-cum)、蕨、紫萁(薇菜)(Osmunda japonica)和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等植物的幼叶、嫩芽或全株可作为蔬菜食用。

2.食用茎和根(块根和块茎)的野生蔬菜

有菊芋、地笋、蕺菜(Houttuynia cordata)、野蒜(Alliummacrostemon)、百合、刚竹(竹笋)、桔梗、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黄精(P。sibiricum)、山药、姜花(Zin-gibermioga)、刺儿菜、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地蚕(Stachys geobombycis)、蜗儿菜(S。arrecta)和野土豆(Apios fortunei)等植物的地下茎或根状茎(块根或块茎)均可作为蔬菜食用。

3.以食花或花序的野生蔬菜

有白鹃梅、百合、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Ulmupumil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野葛(Pueraria lobata)和无花果等植物的花或花序可食。

(三)主要野菜植物资源

1.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

“别名与科属”符蔰、白药、铃当花、包袱花、苦梗、苦桔梗、大药、苦菜根、僧帽花,桔梗科(Campanulaceae)桔梗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无毛,高40~120cm。根圆柱形,肉质。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7cm,宽1.5~3cm,顶端尖锐,基部楔形,边缘有锐锯齿,无柄或近无柄。花通常数朵生于枝端,有柄;萼齿三角状披针形,长0.5~4mm;花冠蓝紫色,直径3~5cm,裂片三角形,顶端尖锐。蒴果圆卵形,长宽各约1.5cm。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产于全国各地,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常生于山地、草坡、林缘或有栽培,喜温和凉爽的环境。苗期怕强光直晒,须遮阴,成株喜阳光怕积水。抗干旱,耐严寒,怕风害。适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上栽培。

“利用部位和化学成分”食用部位为圆柱状肉质根,盐渍加工后风味别致,营养丰富。含多种皂甙,其中有桔梗皂甙A、C、D,此外还含α-菠菜甾醇、α-菠菜甾醇-β-D葡萄糖甙及白桦脂醇等。

“采收与利用”播种两年或栽培当年秋季采挖,割去茎叶,挖出全根,洗净泥土,乘鲜用碗片或重型片刮去外皮,放清水中浸2~3 h,挥起,晒干;或去芦切片,晒干。

“近缘种”桔梗属只有桔梗1种;但桔梗植物中许多种类是著名中药材,除了桔梗外,还有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Fisch。)和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等。

“资源利用与开发”干燥根入药,具有祛痰、镇咳、镇静、镇痛、解热功效,能降低血糖、抑制胃液分泌和抗溃疡;花大而美丽,可以作观赏植物。

2.革命菜(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

“别名与科属”安南草、一点红、野茼蒿、野青菜、野木耳菜,菊科(Asteraceae)菊三七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高大草本;茎直立,高50~120cm,具纵条纹,光滑无毛,上部多分枝。单叶互生,叶片长圆状椭圆形,长7~12cm,宽4~5cm,先端渐尖,边缘有重锯齿或有时基部羽状分裂,两面近无毛;叶柄长1~2.5cm。头状花序多数,排成圆锥状聚伞花序;总苞圆柱形;总苞片2层等长,条状披针形,边缘膜质,白色,顶端有短簇毛;花全为筒状两性花,粉红色,花冠顶端5齿裂,花柱分枝有细长钻形的附器。瘦果狭圆柱形,赤红色,有纵条,被毛;冠毛丰富,白色。花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原产于热带非洲,20世纪30年代初从中南半岛蔓延入境,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常生于海拔400~900m的山坡或沟边。

“利用部位和化学成分”嫩茎叶食用。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93.9 g,蛋白质1.1 g,脂肪0.3 g,纤维1.3 g,钙150mg,磷120mg,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等。

“近缘种”菊三七属约40种,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澳大利亚。我国有10种,主要产于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

“资源利用与开发”革命菜性味辛平,具有健脾消肿、清热解毒、行气、利尿的功效。治感冒发热、痢疾、肠炎、尿路感染、营养不良性水肿、乳腺炎等。

3.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别名与科属”蕺菜、折儿根、狗腥草、臭菜,三白草科(Saururaceae)鱼腥草属。

“形态特征”植株有腥臭气味。根状茎细长,白色。茎单生,高30~50cm,幼时常紫红色,无毛。叶片长5~8cm,宽4~6.5cm,先端极尖,全缘,密生细腺点,无毛,基出3~5条被鳞片状突起的叶脉;叶柄长2~4cm;托叶披针形,基部与叶柄连合成鞘状。花序圆柱形,紧密,长1~2cm(果期达3~6cm);总苞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1~2cm,密生腺点;总花梗长1.5~3cm。雄蕊长约2.5mm,花丝线形,花药底着,纵裂。蒴果壶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国中部和南部,由马来半岛至印度、日本有分布,常生长在背阴山坡、村边田埂、河畔溪边及湿地草丛中。

“利用部位和化学成分”根及茎叶均可作蔬菜用。全株具鱼腥气,可炒食、凉拌或做汤。鱼腥草每百克嫩茎叶含碳水化合物6 g,蛋白质2.2 g,脂肪0.4 g,钙74mg,磷53mg,挥发油(甲基正壬酮、丹桂油稀、羊脂酸、月桂醛)0.49mg,还含有鱼腥草素、蕺菜碱和多种维生素。

“采收与加工”南方各地均有种植。种植当年只采收1次,于秋季进行,翌年于夏、秋季各采收1次。采收时平地表割下全草,去掉杂质,洗净晒干。

“近缘种”鱼腥草属只有鱼腥草1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常见。三白草科原生于东亚和北美,包括4属共6种植物。蕺菜(Anemopsis califor-nica Hook。&Arn。)和蜥尾草(Saururus cernuus L。)原产北美;裸蒴(Gymnotheca chinen-sis Decne。)、白苞裸蒴(Gymnotheca involucrata S。J。Pei。)、鱼腥草和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 Baillon。)原产于亚洲。

“资源利用与开发”全草还可药用,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作用,可治痈肿、肺炎、肺脓疡、热痢、疟疾、水肿、淋病、秃疮等;全草浸液可作植物农药。

4.青葙(Celosia argentea L。)

“别名与科属”草蒿、萋蒿、昆仑草、野鸡冠、鸡冠苋、狼尾巴果、鸡冠菜、土鸡冠,苋科(Amaran-thaceae)青葙属。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60~100cm,全株无毛。单叶互生,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8cm,宽1~3cm,顶端长尖,全缘,基部渐狭成柄。穗状花序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顶生;花着生甚密,初开时淡红色,后变银白色,每花有膜质苞片3枚;花被片5枚,披针形,于膜质,透明,白色或粉红色,有光泽;子房长圆形,花柱红色,柱头2裂。胞果球形,盖裂;种子扁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朝鲜、日本、俄罗斯、印度、越南、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及非洲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野生,常生于田间、山坡、荒地上,干燥向阳处。

“利用部位和化学成分”食用嫩茎叶,种子可代替芝麻做糕点。嫩叶硝酸盐较高、亚硝酸盐含量符合我国无公害蔬菜限量标准,维生素C含量又较为丰富,为品质较好的野菜。种子含脂肪油约15%,淀粉30.8%,还有烟酸及丰富的硝酸钾。并分得β-谷甾醇、棕榈酸胆甾烯酯、3,4-二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3,4-二羟基苯甲酸、正丁基-β-D-果糖甙和蔗糖。

“采收与加工”春、夏季采嫩苗或嫩叶,开水烫后漂去苦水,加调料拌食或炒食,也可加工成野菜罐头。

“近缘种”青葙属60种,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我国有青葙、鸡冠花(C。cristata L。)和台湾青葙(C。taitoensis Hayata)3种,前者为一野生草本,常见于中南部,嫩叶可食,子实可入药,鸡冠花为一观赏植物,园圃常见栽培。鸡冠花的嫩茎、叶和种子中蛋白质含量亦很高,占鲜重的2.29%~5.14%,另含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天然辅酶、膳食纤维等,具有良好的滋补强身作用,可食用和药用。

“资源利用与开发”青葙可入药,其种子叫青葙子,煎服有清肝明目及强壮的功用,茎叶治邪气及皮肤瘙痒症,茎叶及根可治燥湿清热、止血和杀虫;还适合庭园点缀、大型盆栽或切花。

5.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 Hand。-Mazz)

“别名与科属”婆婆丁、黄花苗、黄花地丁、奶汁草,菊科(Compositae)蒲公英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株高10~25cm。叶长圆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5~15cm,宽1~4cm,逆向羽状分裂,侧裂片4~5对,具齿,顶裂片较大,楔状。花茎数个与叶近等长,被蛛丝状毛。总苞淡绿色,外层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边缘膜质,被白色长柔毛,顶端有或无小角状突起,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长于外层苞片1.5~2倍,顶端具小角突起。舌状花黄色,长1.5~1.7mm,外层舌片的外侧中央具红紫色宽带。瘦果,褐色,长4mm,全部有刺状突起,喙长6~8mm,冠毛(花萼的变态)白色,长6~8mm。花果期3~6月。

“生境分布”多分布于北半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多生于山坡、田野。

“利用部位和化学成分”食用部位为嫩苗、花,每100 g鲜菜中含碳水化合物11 g,粗蛋白4.8 g,粗脂肪1.1 g,粗纤维2.1 g,还含特有的蒲公英醇、蒲公英素以及胆碱、有机酸、菊糖、葡萄糖、维生素、胡萝卜素等多种健康营养的活性成分,同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现已成为大众餐桌上深受欢迎的山野菜。

“采收与加工”春、夏季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除净泥土,鲜用或晒干。干藏时,要先切1~1.5mm段片,晒干,筛去灰屑,放箱内或其他容器内,置干燥处,防霉蛀。蒲公英可生吃、炒食、做汤、炝拌,风味独特。

“近缘种”蒲公英属120种以上,大部分产于北温带,少数产热带南美,我国近100种。蒲公英为药食两用植物,橡胶草(T。koksaghyz Rodin。)根含橡胶6%~28%,新疆、甘肃、陕西等地有栽培。

“资源利用与开发”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利尿散结;花可用来酿酒;叶子含有很多维生素A和维生素C;也是一种常见的蜜源植物。

6.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

“别名与科属”苦菜、滇苦菜、田苦卖菜,菊科(Compositae)苦苣菜属。

“形态特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有纺锤状根。茎中空,直立高50~100cm,下部无毛,中上部及顶端有稀疏腺毛。叶片柔软无毛,长椭圆状广倒披针形,长15~20cm,宽3~8cm,深羽裂或提琴状羽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短刺状齿至小尖齿;茎生叶片基部常为尖耳郭状抱茎,基生叶片基部下延成翼柄。头状花序直径约2cm,花序梗常有腺毛或初期有蛛丝状毛;总苞钟形或圆筒形,长1.2~1.5cm;舌状花黄色,长约1.3cm,舌片长约0.5cm。瘦果倒卵状椭圆形,成熟后红褐色;每面有3纵肋,肋间有粗糙细横纹,有长约6mm的白色细软冠毛。花果期3~10月。

“生境分布”全国广泛分布,喜生于耕地、田边、路旁、堆肥场、居民点周围的隙地、果园、疏林下及各种弃耕地或撂荒地上。

“利用部位和化学成分”食用嫩茎叶,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花中含有多种黄酮甙和黄酮甙元。

“近缘种”苦苣菜属约50种,分布于北温带、欧亚大陆及地中海地区和大西洋岛屿。数种产于热带地区,我国有8种,南北均产,除苦苣菜外,长裂苣荬菜(S。brachyotus DC。)和花叶滇苦菜(S。asper Hill。)也可蔬食。

“资源利用与开发”苦苣菜的白浆中含“苦苣菜精”、树脂、大量维生素C以及各种类黄酮成分,可防治多种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感染症,并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国外也开发出多种苦苣菜保健食品,包括含苦苣菜汁的饮料、营养饼干、色拉酱等;也是常见的饲用植物;亦可沤制绿肥;苦苣菜还是一味良药,其白色浆液涂在被黄峰、毒蝎之类毒虫蛰过的皮肤上可以消炎、止痛,苦菜水煎后内服可治痈疮、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乳腺炎。

7.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DC。)

“别名与科属”水英、山芹菜、牛草、楚葵、刀芹、蜀芹、野芹菜,伞形科(Umbel-

liferae)水芹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15~80cm,茎直立或基部匍匐。基生叶有柄,柄长达10cm,基部有叶鞘;叶片轮廓三角形,1~2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卵形至菱状披针形,长2~5cm,宽1~2cm,边缘有牙齿或圆齿状锯齿,茎上部叶无柄,裂片和基生叶的裂片相似,较小。复伞形花序顶生,无总苞;伞辐6~16cm,不等长,长1~3cm,直立和展开,小总苞片2~8个,线形,长约2~4mm,小伞形花序有花20余朵,萼齿线状披针形,花瓣白色,倒卵形,长1mm,宽0.7mm,有一长而内折的小舌片;花柱基圆锥形,花柱直立或两侧分开,长2mm。果实近于四角状椭圆形或筒状长圆形,长2.5~3mm,宽2mm,侧棱较背棱和中棱隆起,木栓质,分生果横剖面近于五边状的半圆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原产于亚洲东部,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日本北海道、印度南部、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爪哇及菲律宾等地。性喜凉爽,忌炎热干旱,现在我国中部和南部栽培较多。

“利用部位和化学成分”嫩茎及叶柄质鲜嫩,清香爽口,可生拌或炒食。水芹中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较高,每100 g可食部分约含蛋白质1.8 g、脂肪0.24 g、碳水化合物1.6 g、粗纤维1.0 g,还含有芸香苷、水芹素和檞皮素等。

“采收与加工”夏、秋季采集,洗净晒干或鲜用。

“近缘种”水芹属约35种,分布于东半球温带地区,我国有10余种,主产西南部至中部。同属植物少花水芹(O。benghalensis Kurz)、野水芹(O。rivularis Dunn)与水芹均可药用,功效相似。

“资源利用与开发”水芹幼茎基部的叶片辛辣,可用于制作沙拉或当作香料与食品添加物;全草有清热利湿、止血、降血压的功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呕吐腹泻、尿路感染、崩漏白带、高血压等症。

8.其他野生蔬菜资源

(1)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

紫萁科(Osmundaceae)紫萁属。据测定,每100 g可食部分鲜品含碳水化合物4.3 g克,蛋白质2.2 g,脂肪0.19 g,胡萝卜素0.82mg,维生素B20.2mg,维生素C 111mg,含有钾、钙、镁、铁、锰、锌、铜等矿物质。其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脂肪中含有亚油酸等;还含有硒、钼等元素,对防止血管硬化有益;也是一种抗癌食品。可凉拌、做汤,可炒,荤素均宜,还可腌制;加工脱水后的薇菜干,食用时用热水泡发后,洗净切段,可凉拌、炒、烩等。根状茎入药,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幼叶上的绒毛经烘干,研成粉,可治外伤出血。食用部位主要是其卷曲的嫩叶,尚未伸直展开的嫩叶,去芽叶和绒毛后加工食用。秦岭以南各地均有分布,也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印度北部,多分布于海拔600~2000m的酸性土山区的山坡林下、山脚路旁、荒地或溪旁。紫萁属15种,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和热带地区,我国有8种。

(2)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

商陆科(Phytolaccaceae)商陆属。嫩茎叶可供蔬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还含山柰酚、山柰酚-3-D-木糖甙、紫云英甙、瑞诺甙、异槲皮甙、烟花甙、芸香甙、商陆皂甙E、多糖和美洲商陆抗病毒蛋白。3~5月采嫩茎叶,用沸水焯后,清水浸泡数小时,捞出凉拌、炒食或做汤。秦岭南北坡均产,很普遍,性喜阴湿,多为栽培或逸生于山沟内、路旁或林下。分布于我国陕西、甘肃及华北、华东、华中至西南各省。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喜温暖、阴湿环境,宜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根可供药用,外用可敷痈肿毒痔初起;全草可作农药;果实含鞣质,可提取栲胶。商陆属35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4种,南北均产。

二、食用竹笋资源

(一)食用竹笋资源概况

竹笋又称竹萌、竹芽、竹胎,即竹的嫩芽茎,为禾本科(Poaceae)竹亚科(Bambu-soideae)植物。竹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类型众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全世界共计有30个属550种,盛产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22个属200多种,分布于全国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秦岭以北雨量少、气温低,仅有少数矮小竹类生长。我国优良的笋用竹种主要有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早竹(P。Praecox),珠江流域、福建、台湾等地的麻竹(Sinoca-lamus latiflorus)和绿竹(S。oldhamimcClure)等。

竹笋营养丰富,其蛋白质、维生素和某些矿物质平均含量要高于普通蔬菜的平均含量,而且竹笋的蛋白质比较优越,人体必需的赖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以及在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谷氨酸和有维持蛋白质构型作用的胱氨酸,都有一定的含量。食用纤维含量较高,在高脂类膳食越来越普遍的今天,竹笋菜肴有利于防止这种膳食给人带来的生理障碍,竹笋的食用纤维对清肠减肥起着重要作用。

竹笋味甘、微寒、无毒。在药用上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尤其是江浙民间以虫蛀之笋供药用,名“虫笋”,是有效的利尿药,适用于浮肿、腹水、脚气足肿、急性肾炎浮肿、喘咳、糖尿病、消渴烦热等,嫩竹叶、竹茹、竹沥均可作药用。竹笋还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纤维的特点,食用竹笋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去积食,防便秘,并有预防大肠癌的功效。竹笋含脂肪、淀粉很少,属天然低脂、低热量食品,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养生学家认为,竹林丛生之地的人们多长寿,且极少患高血压,这与经常吃竹笋有一定关系。竹笋还具有清胃热、肺热,安神之功效,能改善支气管炎、痰多等症,因而在食疗中被广泛应用。

(二)主要的食用笋竹类

1.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mazel)

“别名与科属”楠竹、猫头竹、孟宗竹,刚竹属。

“形态特征”地下茎为单轴型。秆高11~13(26)m,粗8~11(20)cm,秆环平,箨环突起,节间(不分枝的)为圆筒形,长30~40cm,节下生有细毛和蜡粉。箨鞘厚革质,背面密生棕紫色小刺毛和斑点;箨叶窄长形,基部向上凹入;叶在每小枝为2~8片,叶片窄披针形,宽5~14mm,次脉3~5对,小横脉显著。花枝单生,不具叶,小穗丛形如穗状花序,长5~10cm,外被有覆瓦状的佛焰苞;小穗含2花,一成熟一退化。

“生境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及河南、陕西;国外有栽培。多为人工栽培于海拔400~700m(南方各地可达1000m)的向阳山坡。

“采收与加工”可四季产笋,春笋3~4月、鞭笋6~10月、冬笋11月至次年2月,笋产量高,集约水平每亩产笋500~2000 kg,一般水平只有50~200 kg。成林时间为7~10年。

“近缘种”刚竹属约50种,大部分分布于东南亚,我国为分布中心,约产40种,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南至南岭以北,不少种类已引至北京、河北、辽宁等地。同属近缘种有:①早竹(P。Praecox)(下文重点介绍)。②罗汉竹(人面竹,P。aurea Carr。ex A。et C。Riviere):散生竹,秆高3~5m,径2~3cm,部分秆的基部或中部以下数节极为短缩而呈不对称肿胀,或节间于节下有长约1cm的一段明显膨大;笋味鲜美;竹秆畸形多姿,为优良园林观赏竹种,秆可作手杖、伞柄、钓鱼竿等工艺品,黄河流域以南均有分布和栽培。③黄纹竹(P。vivax f。huanwenzhu J。L。Lu):散生竹,秆高6~12m,径可达8~10cm;笋味美、产量高,亦为优良笋用竹;竹秆绿色,节间凹槽部位黄色,竹叶较长较大而呈簇叶状下垂,为观秆色竹种,配景、建成竹林或盆栽观赏效果都很好;能耐-23℃低温,适应北方地区栽种。④紫竹(黑竹,P。nigramunro):散生竹,秆高4~10m,径2~5cm;笋供食用;新竹绿色,当年秋冬即逐渐呈现黑色斑点,以后全秆变为紫黑色;有两个品种,秆一年变紫和多年变紫,观秆色竹种,为优良园林观赏竹种;竹材较坚韧,宜作钓鱼竿、手杖等工艺品及箫、笛、胡琴等乐器用品;为稀有竹种,乌哺鸡竹变种,黄河流域以南各地,北京亦有栽培。⑤金明竹(黄金间碧竹,P。bambusoides var。castillonismakino):散生竹,秆高7~13m,径3~10cm;秆及枝呈黄色,其节间于分枝一侧之沟槽中呈鲜绿色;分枝开展,竹叶浓绿,为珍稀优良观赏竹种;笋可食,竹材性能优良;在长江流域偶有栽培。

“资源利用与开发”用途甚广,也是传统造纸原料,笋供食用。竹笋可鲜食,制笋罐头、笋干、笋衣等,竹材还可加工利用,用途很广。

2.早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D。Chu et C。S。Chao)

“别名与科属”雷竹、早哺鸡竹,刚竹属。

“形态特征”地下茎属单轴型,竹杆散生,分枝二叉;秆高7~11m,径4~8cm,节间短而均匀,长约20cm;新秆节带紫色,密被白粉,基部节间常具淡绿黄色的纵条纹。箨鞘褐绿色或淡黑褐色,初具白粉,密被褐斑;箨耳及鞘口繸毛不发育;箨舌先端拱凸,具短须毛,中上部箨两侧明显下延;箨叶长矛形至带形,反转,皱褶。笋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或更早,故谓之早竹。

“生境分布”喜温暖湿润气候,在年均温15.3℃、年降水量1400mm的地区生长良好。通过对林地覆盖、施肥、增温等措施,可使其提前至春节前后出笋,或是“二季”出笋,从而使竹笋极具价格优势;最适合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山麓平缓坡地或房前屋后的平地,在河漫滩、半阳性缓坡也能较好生长,但在积水严重的低洼地、板结平地生长不良;发笋力强,集约化经营的早竹林,年产竹笋每亩可达到1.5~2 t;本种较耐寒,在北京地区可露天栽种,在出笋期与笋芽分化期要求有充足的降水,能忍耐-13.1℃的低温,但大雪往往对早竹造成很大的危害;对土壤要求为疏松的沙质壤土,pH值微酸至中性,普通红壤与黄壤也适宜栽培;要求纯林栽培,集约经营,不宜与其他竹类混栽。

“采收与加工”出笋早:在所有的竹笋品种中,雷竹出笋最早,一般在3月初,若采用早出技术,春节前就有雷笋出土;出笋期长:春笋3月初至4月底出笋,秋笋10~12月出笋;产量高,效益好:雷笋亩(1亩=1/15ha,下同)产可达3000 kg;笋味鲜美,营养丰富:笋含蛋白质2.74%、脂肪0.52%、糖3.54%;连年出笋,产量稳定,个体粗大,壳薄肉肥;成本低,用工少,肥料投资只需5%左右,培养管理用工每亩只需20个劳动日;周期短,见效快:新造林第2~3a就有收入。第4年可成林,第5年达高产;适应范围广:海拔2500m以下的丘陵缓坡均适宜栽培,而且一年种竹,永续利用。

“近缘种”其变种有花秆早竹(P。praecox f。viridisulcata P。X。Zhang et W。X。Huang)为散生竹;秆高7~11m,径4~8cm;秆金黄色,沟槽绿色,为珍稀观赏竹种;笋味美、产量高、出笋早,亦为优良笋用竹;竹材用途同毛竹;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

“资源利用与开发”园林绿化观赏用;笋味美、产量高、出笋早,亦为优良笋用竹。海拔2500m以下的丘陵缓坡均适宜栽培,而且一年种竹,永续利用。

3.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 Hsueh et Yi)

“别名与科属”算盘竹、宝塔竹,筇竹属。

“形态特征”混生竹,地下茎复轴型;秆高2~6m,径粗1~3cm;节间长15~25cm,秆壁甚厚,秆节膨大,略向一侧偏斜;秆箨早落,厚纸质,长约为节间之半,背面纵脉纹间具棕色疣状刺毛,两侧上部边缘密生淡棕色纤毛,鞘口两侧具长2~3mm棕色繸毛;箨片不发育,钻形,脱落性;每节分枝3枚,有时因次生枝发生而可为多枚;小枝纤细,具叶2~4枚。叶狭披针形,长5~14cm,宽6~12mm,侧脉2~4对,横脉清晰。花序轴各节具一大型苞片,并着生1至数枚短分枝,其顶端具一小穗,下部为一组小苞片所包被;小穗含3~8花,长3~4.5cm;雄蕊3枚;花柱1枚,柱头2枚,羽毛状。坚果厚皮质,长约10~12mm,顶端具宿存花柱。

“生境分布”为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种,生于海拔1600~2100m坡地林下,局部地段可达海拔2600m。其秆节膨大,工艺价值很高。近年来,四川大量砍伐筇竹制作手杖,畅销各地。云南则以笋用为主,每逢笋期大量采笋,并砍伐上层林木用以烘烤,破坏极大,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采收与加工”喜冬冷、夏暖和空气湿度较大的气候条件。分布区年平均温度为10℃左右,极端最高温为29℃,极端最低温为-10℃,年降水量为1100~1400mm,干、湿季不明显,相对湿度80%左右。土壤为山地黄壤,pH值为4.5~5.5.多见于常绿阔叶林下,常构成灌木层的主要成分,局部地区亦可出现大片的竹丛,每亩秆数常多达800~1700根,笋期4月。

“近缘种”本属已知8种1变型,均为我国特产,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生于海拔为1200~2200m山地的常绿阔叶林下。同属近缘种有:①大叶筇竹(Q。macrophylla Hsueh et Yi)产于四川,生于海拔为1500~2200m的阔叶林下;近似筇竹但其秆较细瘦,秆环肿胀较低矮,笋淡绿紫色,无毛。经鞘背面无毛,鞘口无遂毛。叶片宽大,矩圆状披针形,长11~21cm,宽1.6~3.9cm,灰脉5~8对,容易区别;笋味鲜美,供食用甚佳;也可供栽培观赏。②光竹(Q。luzhiensis Hsueh et Yi)特产于贵州六枝,生于海拔1700~1900m的阔叶林下;笋味鲜美,供食用;秆用于造纸、劈篾制作农用器用。③柔毛筇竹(Q。puberula Hsueh et Yi)特产于贵州六枝,生于海拔1600m的山地;秆高4~5m,径1.5~2.5cm,新秆具微毛,书下尤密,无白粉;箨环隆起,初具棕色小刺毛。箨鞘革质,具棕色刺毛,边缘密被刚毛,先端截平或弧形;无箨耳,鞘口遂毛2~3枚;箨舌截平或弧形,高1mm;箨叶直立,三角形。笋昧美,供食用;秆用于编织家器和供造纸原料。

“资源利用与开发”秆节奇形,枝叶纤细,为优良观赏竹种,点缀或盆栽观赏。秆是制作手杖和工艺品的上等材料,筇竹手杖远在汉唐时就远销国外。笋肉厚、质脆、味美,多制作笋干大量外销。本种为竹类中唯一“三级国宝”。造林地须择夏无酷暑、空气湿度较大的山区。秋季采用分生竹丛或埋鞭繁殖。如在庭园栽培,应有庇荫和喷灌设备,以保证成活。

4.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Fenzi)Makino)

“别名与科属”四方竹、四角竹、标竹,方竹属。

“形态特征”混生竹,地下茎为单轴型。秆高3~8m,粗1~4cm,节间略作四方形,表面具小疣而甚粗糙,秆环甚隆起,基部数节常各具一圈刺瘤。箨鞘厚纸质兼革质,无毛,背面具多数紫色小斑点;箨叶极小或退化;枝条在每节为3枚,以后为更多枝簇生;叶在每小枝约为2~5片,叶鞘革质,叶片薄纸质,窄披针形,宽10~27mm,次脉4~7对,有小横脉。花枝无叶,小穗常簇生成团生于花枝各节,每小穗含5~6花,长15~30mm。

“生境分布”主产于华东、华南以及秦岭南坡等亚热带地区,国外有栽培。常生于低山坡,喜冬冷,夏暖和空气湿度较大的气候条件。分布区年平均温度为10℃左右,极端最高温为29℃,极端最低温为-10℃,年降水量为1100~1400mm,干、湿季不明显,相对湿度80%左右。土壤为山地黄壤,pH值为4.5~5.5.多见于常绿阔叶林下,常构成灌木层的主要成分。适生于土质疏松肥厚、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低丘及平原均可栽培。

“采收与加工”通常散生于林下,局部地区亦可出现大片的竹丛,每亩秆数常多达800~1700根,笋期集中于4月,但四季均可出笋(8月至翌年1月)。

“近缘种”方竹属约10余种,产于亚洲,我国有数种,产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本属金佛山方竹(C。utilis(Keng)Keng f。)产于四川金佛山,笋味甚鲜美,为我国特产之优质笋用竹,与方竹甚似,但秆表面平滑无毛,叶较坚靭,坚果大;大叶方竹(C。gran-difolia hsueh et W。P。Zhang)和小花方竹(C。microfloculamcclure)产于云南,缅甸方竹(C。armata(Gamble)Hsueh et Yi)产于西藏和云南,乳纹方竹(C。iactistriata W。D。Li et Q。X。Wu)产于贵州,寒竹(C。marmorea(Mitford)Makino)产于广西,刺黑竹(C。neopurpurea Yi)分布于四川、陕西西部、湖北西部,这些竹类的笋均可食用。

“资源利用与开发”笋味鲜美,可供食用;秆形四方,别具风韵,栽培供庭园绿化,乃世界著名观赏竹种;秆可作手杖。

5.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munro)

“别名与科属”甜竹、大绿竹、大头竹、大叶乌竹、青甜竹、马竹,牡竹属。

“形态特征”地下茎合轴丛生,短而肥厚;秆高20~50m,粗10~30cm;节间长45(60)cm。秆箨质地坚脆,背部稀疏贴生易落之深棕色小刺毛;箨叶呈卵状兼披针形,长6~15cm,宽3~5cm,上面具有淡棕色小刺毛;枝条常仅生于秆之上部,每小枝具叶7~10枚,叶鞘上部贴生黄棕色细毛;叶片宽披针状或披针状矩圆形、长椭圆形,长15~35cm,宽4~7cm,次脉11~15对,小横脉显著。小穗长12~15mm,宽7~13mm,含6~8朵花,红色或深紫色。

“生境分布”原产于中国,缅甸北部、菲律宾、越南、泰国、日本琉球均有种植;性喜高温多湿,生育适温30℃~35℃,30℃以上成长迅速,竹笋产量高。

“采收与加工”此笋在5月下旬开始收获,6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盛期,10月为收获末期。

该品种出笋

略迟,一般种植3年才出笋,但采收年限较长,正常采收年限在20年以上,而且竹笋产量高,年平均1 ha产量达15.0~22.5 t,最高可达30.0 t。此外,在出笋同期,还有一种俗称泥笋的大头竹笋,其笋壳为黄白色,除笋端出土外,其余均埋在土壤下面,需要挖土采收。该笋清甜脆滑,味道特别鲜美,但数量极少。

“近缘种”牡竹属约30种以上,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约10种以上,产于西南部和南部。其同属种有吊丝竹(D。minor(McClure)Chia et H。L。Fung)仅产于我国广东、广西、贵州,其笋肉呈白色,肉质脆,但肉薄,略带苦味,最适用于加工酸笋,产笋季节也较长,加工的产品颜色金黄,很受顾客欢迎;龙竹(D。giganteusmunro)是牡竹属中栽培最广的竹种,滇西南可能是它的自然分布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类之一,可为良好的建筑和篾用竹材,其笋味苦,不宜蔬食,但加工漂洗和蒸煮后能制作笋丝和笋干商品(玉兰片),其色泽淡黄,颇受人们欢迎;马来甜龙竹(D。asper(Schult。f。)Backer ex Heyne)为东南亚地区主要的笋用竹种,云南西南部也有分布;勃氏甜龙竹(D。buandisii(Munro)Kurz)分布于云南南部,广东有栽培,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有分布,秆作建筑用材,笋味鲜美。此外,麻竹品种有很多种,如黄麻竹、哈美麻竹、葫芦麻竹、美浓麻竹、印度麻竹、缅甸麻竹等。

“资源利用与开发”我国南方栽培最广的竹种,笋味甜美,每年均有大量笋干和罐头上市,可凉拌沙拉,甚至远销日本和欧美等国;庭园栽植,观赏价值也高;纤维多,用途极广;秆亦供建筑和篾用,秆可扎排,作水管及建筑用材。

6.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Keng f。)

“别名与科属”茨竹、甜慈、酒米慈、钓鱼慈、丛竹、吊竹,慈竹属。

“形态特征”秆高5~10m,顶端细长,作弧形弯曲或下垂如钩丝状,粗3~6cm;箨鞘革质,背部密被棕黑色刺毛;箨叶上面密生白色小刺毛,下面之中部疏生小刺毛;枝条簇生,约20余枝,成半轮生状;小枝具数叶至10叶,叶鞘无毛,叶片质薄;每小枝小穗2~4条,棕紫色,各有4~5花。花期4~7月。

“生境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及甘肃等地。生长于平地及低丘。喜温暖湿润气候,喜生于土壤深厚、疏松肥沃、湿润、背风、排水良好的山谷、山脚、坡地,不耐干旱、瘠薄、多石砾的土壤。

“采收与加工”笋期6~9月或自12月至翌年3月。笋味苦,煮后去水,仍可食用。

“近缘种”本属现知仅有2种,特产于我国西南各省及广东,尤以四川盆地最为常见。除慈竹外,还有孖竹(N。rectocuneatus W。T。Lin),其笋可食用;慈竹有若干栽培型,如黄毛竹(N。affinis Keng f。cv。Chrysotrichus)、大琴丝(N。affinis Keng f。cv。Flavi-dorivens)、绿秆花慈竹(N。affinis(Rendle)Keng f。cv。Striatus)、金丝慈竹(N。affinis(Rendle)Keng f。cv。Viridiflavus),主要是观赏竹种。

“资源利用与开发”慈竹秆丛生,枝叶茂盛秀丽,于庭园内池旁、石际、窗前、宅后栽植,都极适宜;材质柔韧,劈篾性能良好,是编织竹器、扭制竹索以及造纸的好材料;可入药,竹芯、竹叶清热除烦,主治热病烦渴、小便不利、口舌生疮,阴笋子清热解渴、主治消渴、小便热痛;竹根通乳,主治乳汁不通。

7.酸竹(Acidosasa chinensis Chu et Chao)

“别名与科属”酸笋竹,酸竹属。

“形态特征”秆高5m,径3~5cm,节间长约20cm,秆绿色,初密被短硬毛,后无毛,具明显的细条纹。箨鞘褐红色,被易落的短硬毛,疏生斑点,质脆,先端渐窄,边缘具缘毛;无箨耳及遂毛;箨叶小,披针形,长1.5~4.5cm,宽不及1cm;箨舌短,弓形,先端具流苏状短纤毛。每节分枝3枚,斜上展,叶片长11~30cm,宽2~6.5cm,每小枝2~5叶。花期10月。

“生境分布”分布于云南、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区海拔700m左右的山区,生于疏林下或开旷地上。

“采收与加工”笋期4~5月,笋可食用或加工成腌制品。

“近缘种”酸竹属植物还有:粉酸竹(A。chienouensis C。S。Chao et Wen)分布于福建、湖南;黄甜竹(A。edulis Wen)分布于福建、江西、浙江;橄榄竹(A。gigantea Q。Z。Xie et W。Y。Zhang)分布于浙江、福建;毛花酸竹(A。hirtiflora Z。P。Wang et G。H。Ye)分布于广西、福建、湖南;灵川酸竹(A。lingchuanensis Q。Z。Xie et X。Y。Chen)分布于广西北部,多见于低山丘陵的沟边;斑箨酸竹(A。notata S。S。You)分布于福建;黎竹(A。venusta Z。P。Wang et G。H。Ye)分布于广东。其中黄甜竹笋味鲜美,并可加工笋干,是夏季优良笋用竹种;毛花酸竹和灵川酸竹笋味美,亦可食用。

“资源利用与开发”秆可供造纸或篾用;笋可食用或加工成腌制品,味酸;酸竹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8.其他食用笋竹类

(1)蒲竹(Indosasa hispidamcClure)。大节竹属。笋呈细长圆锥形,笋壳多茸毛,带绿色,黄色,未出土时为黄白色,出土后转淡绿黑色适时采收的笋长28~45cm,直径约4cm,重0.25 kg左右。笋肉黄白色,肉质脆,味苦,3月为盛产期,4月为采收末期,鲜笋可贮藏3~4 d。分布于云南景洪、勐腊及广东等地,常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在当地属于天然生长,笋味虽苦,但烧食别具风味。大节竹属7种,分布于我国和越南,我国产4种,分布于广西和广东。其近缘种栏竹笋(I。ssp。),笋呈细长圆锥形,顶端尖,笋壳多茸毛,带刺,呈黑黄色;适时采收的笋长40~50cm,直径2~4cm,重约0.5 kg左右;笋肉呈黄白色,较浦竹笋略厚,内有白色囊,肉质嫩脆,味美清甜;采收期为3~4月,3月中旬至4月上旬为盛产期;与浦竹笋极相似,但栏竹笋的笋节较大且明显突出,形成一条圆弧,也是天然生长。

(2)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 Hsueh et Yi)。箭竹属。成竹高5~10m,适生长于气候暖温带。其笋鲜嫩味美,品质细嫩,口感较好,营养价值高,产区群众均以“嫩笋”或“香笋竹”相称,特别适于鲜食,秋季产笋的特性更使其开发价值倍增。在不适于发展热性竹种的中高海拔地区建立优质香笋竹鲜笋培育基地,前景极其广阔。产于四川西南部及云南,能耐-12℃的低温,海拔1700~2430m,多为栽培,亦有少量见于云南松林或阔叶林下野生。箭竹属约10余种,大都分布于我国华中、华西各省之山岳地带。本属几乎所有竹种都对山地水土保持,减缓地表径流,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环境,促进农业稳产、丰产等起着不同程度的有利作用,有些种类的笋可食用,但多为观赏竹种。

(3)鱼肚腩竹(Bambusa gibboides W。T。lin)。簕竹属。秆近直立,高10~12m,径5~8cm,节间40~50cm,下部稍肿,幼时被白粉,并贴生棕色刺毛,主枝明显较长。箨鞘早落,背面近基部贴生黑色刺毛,先端近截形;箨耳小长椭圆形,二耳近相等或下部的不相等。边缘被波曲状刚毛;箨舌高2~3mm,箨叶直立,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极紧缩,鞭宽度约为箨鞘先端的2/3.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20cm,宽1.0~2.5cm,背面密生短柔毛。优良夏季笋用竹种,因笋肉肥厚,味道鲜美,嫩滑如鱼肚腩,故有鱼肚腩之称;笋期6~8月。分布于广东南部,广西、云南有引种栽培。

(4)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E。G。Camus)Keng f。et Yi)。巴山木竹属。秆高3~10m,径2~5cm,中部节间长40~60cm,秆壁较厚。箨鞘迟落或宿存,革质,被棕色刚毛,鞘口截平;无箨耳及繸毛;箨舌微隆起,高约2cm;箨叶披针形,直立,平直或有波曲,易自鞘上脱落。每节分枝初为3枚,后为多枚,叶片质地坚韧,叶舌发达。嫩笋可腌作蔬食。笋期为4月下旬至5月。分布于四川、湖北、陕西、甘肃等地。

(5)吊丝单(Dendrocalamopsis vario-striata(W。T。Lin)Keng f。)。绿竹属。秆高5~12m,直径4~7cm,幼时梢端弯曲呈钓丝状,成长后则稍伸直;节间圆筒形;竿环平坦;箨环稍隆起。笋味鲜美,为广州市常见栽培的笋用竹。分布在广东英德及广州市近郊一带。同属的还有绿竹(D。oldhami(Munro)Keng f。),笋味鲜美,质地柔软,除蔬食外,还可加工制笋干或罐头,笋期5~11月。黄麻竹(D。stenoaurita(W。T。Lin)Keng f。),笋期7~9月,有时延至10月。笋味鲜美,具有软、滑、香、脆等特色,入口无渣,广东人视为上菜。

(6)甜大节(Indosasa angustatamcClure)。大节竹属。秆高14m,直径10cm,新秆淡绿色,疏生白色柔毛,脱落后则光滑,老秆灰绿色,中部节间长40~50cm,秆环微突起。箨鞘薄革质,向上渐窄,先端钝圆或近平截。竹笋味鲜美,广西大青山地区群众挖笋食用,俗称“甜竹”。同属有粗穗大节(I。ingens Hsueh et Yi),竹笋味苦,但用水浸漂后仍可食用。

(7)寒竹属(Chimonobambusamakino)。竿高度中等,中部以下或仅近基部数节的节内环生有刺状气生根;不具分枝的节间圆筒形或在竿基部者略呈四方形,竿环平坦或隆起;箨鞘薄纸质而宿存,本属竹类多在9~11月出笋,笋叶鲜美,但制笋干时会因酶的作用常变黑色,所以商品笋干还需经过漂白这道工序。

(8)香竹属(Chimonocalamus Hsueh et Yi)。我国有8种,产于云南和西藏,秆环呈窄脊状隆起。秆箨革质,质脆易破裂,背面密被毡状棕褐色光亮小刺毛;箨鞘上部收缩变窄,鞘口呈舌状问上突出,肩部狭窄而微外倾;箨耳缺;箨舌呈不规则齿裂,中部稍高,向两侧延伸至鞘口肩部变宽,于箨叶基部两侧露出,形似箨耳;箨叶带状披针形,直立。主枝3条,枝环较为隆起,呈扣盘状。发笋期在夏、秋两季,笋味美,故群众均称之为“香竹”,为著名的笋用竹。

(9)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Wen)Keng f。)。秆直立,节间于分枝一侧具沟槽,秆之中部的分枝于每节3枚,有时上部的分枝较多,广开展。秆箨革质或厚纸质,常无箨耳及鞘口繸毛。叶片条状披针形,侧脉4~5对,小横脉明显。少穗竹属。笋期5~11月,其中6~7月、9~10月是出笋旺期,壳薄肉厚,味鲜美。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及浙江等省区。

三、饲用植物资源

(一)饲用植物概念及分类

凡具有一定饲用价值,可供牲畜采食利用的植物通称为饲用植物。饲用植物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属植物资源范畴,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野生饲用植物具有遗传上的优良特性,可根据需要,选育出更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良品种来。野生饲用植物种类多,而且个体数量非常丰富。根据植物形态可以分为草本饲用植物和木本(半灌木、灌木和小乔木)饲用植物两类。按植物分类学分类,豆类和禾本科的植物饲用价值最大且最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二)主要饲用植物

1.纤毛鸭嘴草(Ischaemum indicum(Houtl。)Merr。)

“别名与科属”人字草、印度鸭嘴草,禾本科(Poaceae)鸭嘴草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高40~80cm。茎基部第二或第三节膝曲,上部直立。节密生白色柔毛。叶舌退化为丝状长毛。叶片柔软,线状披针形,长5~25cm,宽3~10mm,两面均密被绒毛,顶生叶显著退化。花顶生或腋生,为两枚总状花序,偶见3~5枚者,长3~5cm,小穗成对生于各节,成熟时穗轴逐节断落,有柄小穗小于无柄小穗。无柄小穗倒卵状矩圆形,长约5mm,第一花雄性,第二花两性,内稃长或短于外稃,外稃短于第一颗。芒长12~15mm,中部以下膝曲,雄蕊3枚,花药黄色,抽穗时;花序紧贴呈圆柱状,开花时呈人字展开。须状根系发达,深30~40cm,质硬色黄。

“生境分布”分布于亚洲与非洲热带地区。适应性强,在湿润肥沃的铁质砖红壤性土、砖红壤性红壤、山地砖红壤及山地黄壤上生长良好。对盐碱土有一定的忍耐能力。喜高温多雨气候,生长旺季为夏季,最适生长温度为32℃~35℃。能忍耐临时性水淹,但不耐干旱。纤毛鸭嘴草为短日照植物,在部分荫蔽的条件下生长良好。幼苗活性强,特别是在瘠薄的地方,其幼苗比其他杂草生长旺盛。

“饲用价值”秆可作牛羊的饲料。主抽穗前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牛、羊喜食。但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其营养价值随之降低。生长3、6、8周的鲜草,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为7.01%。

“近缘种”鸭嘴草属约50种,主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5种,分布于东南部至西南部,有些种类可为饲料,如田间鸭嘴草(I。Rugosum Salisb。var。Segetum Hack。)、粗毛鸭嘴草(I。bartatum Retz。)。

2.铺地黍(Panicum repens L。)

“别名与科属”羊蓝丁、匍黍草、匍地黍、枯骨草、匍野稗,禾本科(Poaceae)黍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发达。秆直立,高50~100cm,多节。叶鞘光滑,边缘被纤毛;叶舌长约0.5mm,具纤毛;叶片质硬线形,长5~25cm,宽3~6mm,干时上部常卷折呈现锥状,上面被柔毛,下面光滑。圆锥花序开展,长5~20cm,主轴直立;分枝斜向上伸,粗糙,具棱槽,下部裸露;小穗长圆形,先端尖,无毛,长约3mm;第1颖长约为小穗的1/4,包卷小穗基部,先端截平或圆钝,脉不明显,第2颖与小颖等长,具7~9脉,先端喙尖,第1小花雄性;其外稃与第2颖等长同形但较宽,内稃膜质,几等长于外稃;雄蕊3枚,花药黑褐色;第2小花结实,谷粒长圆形,长2.2~2.5mm,平滑光亮,先端尖。花果期6~11月。

“生境分布”原产于巴西,现广布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部省区。多年生、湿中生禾草,多生长于海边或潮湿之处,常入侵旱作物地;喜欢温热湿润的气候,有具较强的耐旱能力,能耐受-2℃~4℃的低温和霜冻;对土壤要求不严,从较贫瘠的酸性红黄壤至海滨砂土上均能生长,但最适宜在肥沃的潮湿沙地或冲积土壤上生长;粗壮的根茎具有很强的伸展能力,再生性好,常在小范围内成为群落优势种。

“饲用价值”茎叶无刚毛,含汁液较多,略带甜味,适口性好,消化能较高;营养物质的含量都较好,高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许多禾本科牧草;在我国南方能保持常年青绿,生长迅速,耐践踏,鲜草产量高,可供放牧利用,亦可刈鲜草或制作干草及青贮饲料;因其根茎粗壮,扩展性强,生长迅速,是固定堤坝、保持水土的良好植物。

“近缘种”黍属约500种广布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近20种(包括引种的),南北均有分布,其中黍(P。miliaceum L。)为我国很早就栽培的粮食,与稻一样亦有秈、糯品系及许多品种;多数种类可为畜禽饲料,如细柄黍(P。psilopodium Trin。)、大黍(P。maximum Jacq。)等。

3.拟金茅(Eulaliopsis brinata(Retz。)C。E。Hubb。)

“别名与科属”龙须草、羊草、蓑草,禾本科(Poaceae)拟金茅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禾草。秆高40~70cm。基部叶鞘密被白色长绒毛;叶片狭条形,宽1~3mm,卷折呈针状。总状花序2~4枚,呈指状排列,密生淡黄褐色绒毛;穗轴逐节断落,节间与小穗柄具长纤毛;小穗成对,均结实且同形;无柄小穗长4.5~8mm,中部以下被乳黄色或棕黄色长柔毛;第一颖边缘内卷,顶端钝或有二或三不规则的裂齿;第二颖有短芒,第二外稃裂齿间伸出一弯曲的芒。

“生境分布”分布于华中、西南及陕西、台湾等地;印度、阿富汗、菲律宾也有分布。密丛型禾草,分蘖枝较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疏林下、林缘等处。较耐干旱和紧实的土壤,是一种耐阴禾草。

“饲用价值”幼嫩时为黄牛所采食,生长后期,草质坚韧,适口性较差。粗蛋白质含量抽穗期为7.29%,开花期为5.12%,为中下等饲用植物。拟金茅是一种多用途的植物资源,其茎叶可作人造棉和造纸的原料。

“近缘种”拟金茅属仅2种,分布于中亚至我国和菲律宾。

4.绿叶山绿豆(Desmodium intortum(Mill)Urb。)

“别名与科属”扭曲山绿豆、旋扭山绿豆、绿叶山蚂蟥,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

山蚂蟥属。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入土较深,侧根发达。茎粗壮,匍匐蔓生或缠绕,密生茸毛。主茎呈绿色至微红色棕色,长1.3~8m,直径5~8mm,茎节着地即生根,向上生出新枝。三出复叶,小叶椭圆形,绿色,叶面有微红棕色或紫红色斑点。成龄株叶片长7.5~12.5cm,宽5~7.5cm。总状花序,淡紫或粉红色。果弯曲,每荚含6~10粒肾形种子;种子长2mm,宽1.5mm。

“生境分布”原产于中、南美洲,已扩展至整个热带地区。

“饲用价值”干草含粗蛋白18%~20%,粗纤维30%~31%,钙约1.01%,磷约0.28%。可消化性低,故常与马唐、雀稗、狼尾草等混种。每ha干草产量12~20 t,比纯种绿叶山绿豆高两倍多。其粗蛋白含量与每ha施450~500 kg氮肥的纯禾草相当。加8%的糖蜜可作青贮饲料。

“近缘种”山蚂蟥属约35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约27种。主产于西南部至东南部,有些种类可为饲料,如卵叶山蚂蟥(D。ovalifolium),有些可为绿肥,如绒毛山蚂蟥(D。velutinum DC。)等。

5.多花木蓝(Indigofera amblyantha Craib)

“别名与科属”野蓝枝、马黄消,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木蓝属。

“形态特征”多花木蓝为豆科木蓝属多年生灌丛饲用植物。植株高1.2~2.4m,枝条密被白色丁字毛。奇数羽状复叶,具小叶7~11个,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圆形,基部宽楔形,全绿。总状花序,腋生,每个花轴着生小花20~70朵,荚果条形,棕褐色,种子呈矩圆形,淡褐色。

“生境分布”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区。生于山坡草地灌丛中、水边和路旁。适宜于亚热带、暖温带中低海拔广大地区栽培种植,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抗旱、耐瘠,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不耐水渍,低洼地不适宜种植。在pH 4.5~7.0的红壤、黄壤和紫红攘上,均生长良好。

“饲用价值”青料与精料兼用的牧草。5月中旬测定,每亩可食嫩枝叶产量为1250 kg,8月下旬可达2000~2500 kg,嫩枝和叶片质地柔软,具有甜香味,适口性好。冬季豆荚累累,亩产籽实150 kg左右。枝叶含粗蛋白占干物质的21%,种子的粗蛋白含量为29.53%,是一种优质精料,适口性好。

“近缘种”木蓝属约800种,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约70余种,各省均有分布,主产地为西南部和南部,其中木蓝(I。tinctoria L。)和(I。suffruticosamill。)2种可提取蓝靛作染料,大多数为药用植物,有些可作优质饲料、绿肥及重要的园林绿化观赏植物。

6.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

“别名与科属”牛角花、都草、黄金花、五叶草、鸟距草,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百脉根属。

“形态特征”主根明显,侧根众多,分布于30~60cm土层中。茎枝丛生,匍匐生长,茎光滑,长60~90cm。掌状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短叶柄。有大托叶,形似叶片,故名五叶草。伞形花序,小花4~8朵,位于长花梗顶端,花色淡黄至深黄。荚长圆,聚生花梗顶端,散开,状如鸟足,故有鸟足豆之称,每荚含种子10~15粒。种子细小,肾形,光滑,橄榄色、棕色或墨绿色。

“生境分布”百脉根原产于欧亚两洲温带,19世纪后期开始栽培,我国四川、贵州、广西、湖北、江苏、河北、新疆、甘肃均有野生分布。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抗旱、耐熟、耐瘠薄、耐湿润,能在低湿、排水不良的地方正常生长。适宜在肥沃、灌溉良好的粘壤土上生长,但在砂壤土、土层浅,土质瘠薄、微酸或微碱性的土壤上均可生长。不耐阴,需长日照。

“饲用价值”茎细叶多,产草量高,一般亩产鲜草1500~3000 kg,高者可达4000 kg,刈割后,再生缓慢,一般每年刈割2~3次。营养含量居豆科牧草的首位,特别是茎叶保存养分能力很强,在成熟收种后,蛋白质含量仍可达17.4%,品质仍佳。刈割利用时期对营养成分影响不大,因而饲用价值很高。其茎叶柔软细嫩多汁,适口性好,各类家畜均喜食。可刈割作为青饲,可调制青干草,加工草粉和混合饲料,还可用作放牧。用于青饲或放牧时,其青绿期长,含皂素低,耐牧性强,不会引起家畜膨胀病,为一般豆科牧草所不及。因其耐热,夏季一般牧草生长不良时,仍能良好生长,延长利用期。

“近缘种”百脉根属约60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南非和大洋洲,我国有百脉根、高原百脉根(L。alpinus Schleich。ex Ramond)、细叶百脉根(L。tenuis Waldst。et Kit。ex Willd。Enum。)等5种,产于西北部至台湾,除供观赏外亦可作为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