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113

第113章 二十四 21世纪初期中国房地产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思考

-张维佳-

21世纪初期(本文所指“21世纪初期”的时间跨度是 21 世纪的前10年,即2001年至2010年),我国应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应选择哪些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21世纪初期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且事关我国工业化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的实现。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角度,就21 世纪初期中国房地产经济发展战略的有关理论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基本思路

过去我们完成经济增长的战略任务主要靠增加经济总量和扩大经济规模,但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弊端。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外延发展战略转向内涵发展战略,不仅关注经济总量的扩大,而且更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我国201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为此,要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十五”计划建议进一步提出要力争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先发展信息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都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的确定是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是科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显然,这一经济增长思路,是强调高科技的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中处于优先位置,其具体内容主要是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现有产业的内部结构,同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技术创新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毋庸置疑,科技主导型增长战略的选择,主要是依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高科技领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总体素质,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得到了国内理论界的普遍认同,但有些学者也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程度相当高,偏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使资本大幅度向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加大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融资难度,使这类企业的资金更为短缺,对其适用技术改造产生抑制效应。由此引起国民经济存量资产的整体技术素质的提升受阻,国民收入总体增长的进程明显减缓,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的供给能力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市场需求的结构性错位,将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难以为继,劳动力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和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均难以发挥作用。笔者以为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这里实际上存在着生产要素、经济结构与经济系统功能差异的内在联系,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思路上固然要依据现阶段我国的现实条件,但这并不排斥在进行主导产业和技术进步类型选择时,综合考虑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作用。

毋庸置疑,科技主导型经济增长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劳动者的智力,而不是依赖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但能够发挥劳动力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产业,并非必然排斥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笔者提出在选择经济发展战略时,应把房地产业置于主导产业的地位,逐步使房地产业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方面,房地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性,是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的产业。另一方面,房地产业提供的产品一般体型庞大、结构复杂、涉及诸多技术因素,高科技应用有极大的空间,房地产业又是能够发挥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的产业。房地产业可以向高科技产业发展,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提高房地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加房地产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房地产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不能ó于狭窄的范围内。对房地产的理解不能局限于住房,对房地产业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房屋的建造和出售,要从社会再生产和第三产业的角度去考察房地产经济问题。广义的房地产应理解为包括陆地、内陆水域、森林等资源在内的土地和土地上的永久性建筑物及其衍生的权力,而对房地产业则要理解其本质上是属于服务业,是一个企业种类繁多、内外联系复杂的产业群,是涉及房地产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全过程,兼容房地产投资开发、房地产金融、房地产经营和物业管理,并提供相应的技术、中介和劳务的产业。房地产业的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业、邮政通讯和环境保护等行业的发展提供场所。在先进的工业化国家,房地产业通常都是发达的产业,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因此,加速发展我国的房地产业,可以通过为城市提供配套设施及增加房地产开发的劳动力、物资和资金投入,增加就业,提高国民收入。因此,在 1996年我国政府在制定“九五”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就提出了住宅和汽车要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

(二)21世纪初期中国房地产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理论辨析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加速推进房地产业的技术进步,应作为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选择,这主要是基于以下的理论分析:

一是房地产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符合主导产业理论的要求。作为主导产业,其本身应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并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考察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房地产业已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居住面积少,住宅需求量大;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低,通过实施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生产,能有效地吸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可以产生新的生产函数,带动其他行业的创新活动和技术进步;房地产业的波及效应显著,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筑、建材、设备、仪表、冶金、机械、化工、纺织、陶瓷、森工、五金、玻璃、燃料动力等诸多部门和行业提供物质资料、产品和劳务,能带动约 60多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

二是房地产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要求。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产业技术进步类型的选择,是利用本国的资源比较优势,选择产业的“适用技术”。也就是说,在产品生产的技术类型选择上,究竟是采用劳动力密集的技术、还是资本密集的技术,抑或知识密集的技术,主要依据成本最小化原理,充分利用本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优势。显然,我国现阶段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匮乏的状况不会改变,城市工业企业减员增效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短期内也不会改变。因此,我们在产业技术创新中还不能放弃劳动密集的技术类型。房地产开发是采用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技术类型,无论是现场作业施工,还是预制件的组装和安装,其人工成本都相对较低,且可以吸纳较多的劳动力。

三是房地产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符合增长极理论的要求。现实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若干增长节点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周边地区扩散。适当选择增长极,相对集中生产要素,优先发展某些部门或特定的地区,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使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就产业特征而言,房地产经济活动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外部经济性和区位经济性,是凸现集聚效应的产业。通过扩大房地产开发规模而深化专业分工,降低管理成本,可获得内部的要素节约;适当集中房地产开发区域使相关厂商以低成本获得产品和劳务,节约交易费用,从而实现外部经济;利用房地产经营的项目策划、勘察设计、征地拆迁、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和物业管理等多项经济活动的纵横联系,有利于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市场体系的形成,以获得综合的区位经济效益。就区域经济而言,实施增长极战略的核心是增长节点的发展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根据房地产经济所具有的技术经济特点,选择具有扩散效应的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群为突破口,能够对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产生旁侧效应,从而促进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增长。

四是房地产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符合城市化理论的要求。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适度转移农村人口,可以增大市场容量,优化城乡经济结构,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它不仅直接为社会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而且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是房地产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相适应。尽管从表面上看,房地产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似乎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一种强调适度倾斜的理论,其重心是在进行全国总体布局时将投资向某一区域适当倾斜,注重区际的差异和互补,而房地产行业的地域性明显,这里的区域倾斜作用似乎不显著,但如果从更深层次去考察,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中包含着产业倾斜,存在着协调主导产业同其他产业关系的分工和协作。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经济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