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45

第45章 十八 关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

-金喜在 徐向龙-

近几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市场最具市场潜力,最广泛的农村市场需求的支持是扩大内需根本保证。文章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状况出发,研究各阶段收入差距出现的原因,并对不同时期差距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加以分析,以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的有效途径。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发展变化过程可分为两大阶段:

(一)1978年~1984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原因及效应分析

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 2.36∶1,1984 年收入差距比为1.72∶1,城乡收入差距呈现较大的下降趋势。

探究当时收入差距下降的原因主要是:(1)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实施和农村组织结构的根本性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大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使得农村的农产品在量上有了快速增加。(2)国家对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提高和农产品收购市场管制的放松,极大地刺激了农民改进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数量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村土地产出率。(3)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处于温饱型经济,市场属于卖方市场,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的市场保证。(4)此间农村与城市收入结构存在一定差异。1978年至1984年中国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飞速,农村就业人员急剧增加,乡镇企业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新的途径。

这一时期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1)收入差距的缩小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产生了极大促进作用。(2)这一时期收入差距的缩小是在明确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基础上实现的,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数量和质量,刺激了农民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村物质经济的总量积累。(3)收入差距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因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所带来的利益落差,缓解了城乡矛盾关系,整个经济呈现出较为稳定、有序的发展势头。(4)这种收入差距的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城镇集体、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客观上刺激了农村乡镇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加大了乡镇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积极性。

从1985年起,农村居民收入几乎陷入停滞状态,特别是从1996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已呈现出负增长发展态势。

(二)1985年至今收入差距急剧扩张的原因及效应分析

1985年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急剧扩大趋势。城乡收入比率由1984年 1.72∶1上升到1999 年的2.65∶1,带来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体制改革原因。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存在;国家在农村与城市发展的政策选择上严重不一致,严格的户籍管理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大大地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和资源最有效配置利用;双重交换体制的存在使城镇通过城乡不平等交换在一定程度上“剥削”农村。

2.财政政策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财政政策上的国有化倾向和城市化倾向日益严重,对农业重视只停留在口头、文件上,根本没有落到实处。重视农业,却不愿放弃剪刀差,积极发展小城镇,却将建设资金大量向大城市倾斜。这对农业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

3.农产品市场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民收入增长日益受到市场约束。农产品总量阶段性过剩,农产品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农业增长日益受强化的市场约束,农产品总量扩张已不能为农民在农业中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农产品增产与农民增收不再具有正相关,依靠增加产量来增加收入的状况已根本改变。

4.长期保持的分散的、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传统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农村土地平均用工量明显降低,出现产品实际用工的大量减少与劳动力的供给无限扩大的尖锐矛盾。分散、单一、效率低下的小规模农业生产方式,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和资源最佳配置;同时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业转移,土地使用权固化而难以转移,使得大量土地荒漠,造成土地经营、效益逐年下降。

5.乡镇企业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的贡献减弱。乡镇企业以资本代替劳动的生产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大大降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土地,不仅加大农业压力,更使土地规模经营的难度加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将愈加缓慢,由此造成增产不增收,使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长速度减慢,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大量不安定因素。

6.费税改革举步维艰,农民负担过重,农业发展缺乏金融支持。我国农民负担逐年加重,各项费用支出膨胀,基层政府职权划分不清,非均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加重了农民负担。国家对农村信贷总规模呈逐年下滑趋势,农业信贷资金大量外流到城市。为维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政府只能举债度日,农村公共财政负债累累。农业发展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使得民间借贷活跃,奇高的租金使农村经济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7.农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近年来,家庭经营收入呈下降趋势。1997年开始,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逐年下降,以种植业为主的种植、牧业、工业和运输业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下降迅速。与此同时非农收入增长速度也因城市就业减少、乡镇企业不景气而呈现减缓趋势。

与收入差距减缓效应不同,城乡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带来较多负面影响。其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迫使农民紧缩消费,农村有效需求市场萎缩,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其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农业经营为主的农民,由于农业收入下降,农业发展不能给其带来期望效益,将影响农民对农业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最终导致农业萎缩。其三,更多农民向城市转移,不仅会加大原本紧张的城市就业压力,也会使一部分农民迫于生计,走向犯罪道路,对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产生极大影响。其四,由于我国农村缺乏资金、技术、知识、人才等发展要素,经济发展缺少原动力,这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乡镇企业发展壮大产生极为不利影响,使农业无法实现良性发展循环。

(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1.加快粮食市场改革,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为增收提供市场支持。进一步加强国家储备粮建设,放宽粮食收购市场准入,鼓励多渠道经营,放开粮价,保障市场信息,注意流通的城乡结合和农企结合,打破流通领域的垄断格局,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流通;选择优势企业,实行“公司 农户”经营流通模式,带动农民创造优势农业产业;聚集优势生产要素,建立健全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允许土地使用权自由转让,资金自由流动,信息及时获取,科技迅速传递,劳动力合理流动。

2.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小城镇建设,鼓励、引导劳动密集型和科技含量高的乡镇企业发展。合理发展、积极引导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发挥和完善小城镇城市商品交换、生产要素聚集、信息传导、经济辐射服务功能与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利用小城镇的集约优势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乡镇企业,将乡镇企业发展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促进乡镇企业集约升级,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3.实行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有偿转让。允许有经商能力的农民自由转让其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允许有集约化化经营能力的农户按市场经济原则,接受其他农户土地使用权转移,走农业集约化发展之路。要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之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事农业生产也要能者居之,实现由原来农民传统的经营方式经营农业,转入用现代化经营方式将产品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融入农业,促进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并向非农领域拓展,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展收入空间和就业空间。

4.加快体制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强对“三农”的立法和执法,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利益,实现适度规模的商品化、法制化、科技化和机械化的现代农业。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顺城乡交换与分配机制,实现城乡现代化。扩大、规范农村市场,加强城乡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与规范,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政策、资金支持,调整城乡价格差距,缩小城乡差别,缓解城乡矛盾,逐步消除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及农业产出递减现象。

5.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种结构和作物种植布局,促进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优良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优势产业建设,加强生产与需求连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乡企进行制度创新和资本重组,调整和优化乡企的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构建和完善农产品运输体系,向市场推进丰富而具有特色的高附加值产品,从而为农民增收提供条件。

6.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造就业机会,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和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

7.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立城乡一体化的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城乡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实现城乡劳动力的公平就业;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使城乡居民共享保障;建设城乡信息交流体系,建立商品、资源信息市场和社会中介机构,以一般商品和最终消费品的交换和生产要素的重组流动,使城乡信息畅通,并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的有机融合。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