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62

第62章 十一 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民就业转型的问题与对策

-林汉川 夏敏仁-

(一)乡镇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多年来乡镇企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举世公认的。但是,乡镇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市场开放化的趋势不断加快,国际国内经济和市场环境风云变幻,乡镇企业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布局分散,规模不合理。许多乡镇企业是因陋就简办起来的,因而在企业分布上是“满天星”式的格局,有些地区是“村村设厂,户户冒烟”,从布局到规模都表现出“小而散”,尤其分布在乡村的多,建在城镇上的少。规模小加之低水平重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且占地量大及生产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布局分散,则难以取得“聚集”效益,不利于城镇化的发展,企业建设成本加大。

2.体制不定,机制退化。改革初期,乡镇企业正是依靠了“船小好调头”的灵活适应性,凭着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迅速发展起来。但目前,包括曾起示范作用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也表现出体制和机制方面的种种弊端,如乡镇企业中的乡(镇)、村集体企业产权不明,责权不清,政企不分,活力不足。

3.资金投入不足,信贷支持不够,企业负担较重。乡镇企业的资金来源多为集体筹集和个人自筹:资金投入量有限,同时,因为信用不足加之银行风险控制严格,乡镇企业难以通过银行融资,因此,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但同时,企业负担沉重,除了同其他企业一样纳税以外,还需缴纳以工补农费、以工建农费、乡镇建设费、教育费等。除了上述法定的税费之外,各种摊派名目繁杂。

4.缺乏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职工素质较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乡镇企业经营和管理者多半是半路出家,跳出“农门”的当地能人,这些能人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在一般的层面上大多能胜任工作,但随着企业不断扩大,市场竞争越来越加剧,这些人往往力不从心。另外,由于缺乏高水平技术人员,产品开发能力很差甚至是空白,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5.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方面有待提高。许多乡镇企业,劳动保护条件较差,安全生产注意不够,许多小煤窑,烟花爆竹厂,小化工厂,乡镇建筑队,运输队事故较多。许多乡镇企业急功近利,环保意识较差,环保条件落后,缺乏必要的环保投入,一些小化工厂,小冶金、小水泥、小造纸企业是所在地主要的污染源,产出和效益比(主要指社会效益)严重倒挂。

6.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1998 年,全国 GDP总量为79395亿元,其中东部占 53%,中部占33%,西部只占14%,GDP人均量人均量:全国平均为 6 392 元,东部为9 364元,中部为 5 139 元,西部为 3 838 元。东部是中部的 1.82倍,是西部的2.44倍,西部仅为全国平均量的 60%。我国三次产业的分布,东部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中西部10~20 个百分点。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7.“入世”的冲击和不利影响。“入世”对乡镇企业的冲击是多方面的。除了给乡镇企业业已形成的国内市场造成强大的压力,给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带来挑战外,还对科技型,资本密集型乡企构成压力。入世以后,乡镇企业中的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等同样也面临着冲击和压力。所以,我国乡镇企业界面对压力应该认真思考对策,练就“与狼共舞”的本领。

8.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和就业吸纳力下降。这一问题可以说是乡镇企业发展到今天最为突出的问题。乡镇企业增加值从80年代中后期的30%~40%降至现在的17%,乡镇企业虽说仍然是剩余农村劳动力最大的吸纳源,但其吸纳的速度明显降低。1984年每万元投资提供 8 个就业机会,如今还不到 1 个。就业人数从1997年开始共减少997万人。

(二)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民就业转型的对策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民的就业转型是一对因果关系,解决了发展问题,也就解决了就业问题。所以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新世纪我国农民就业转型的关键问题。

1.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而有效的政策支持。必须切实贯彻和落实《乡镇企业法》,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具体包括在融资、信贷、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拓宽乡企的融资渠道,适当增加乡镇企业的上市指标,打破所有制壁垒,给予乡企与国企同等的自营出口的自由;提供有效而及时的信息服务。在财税政策上,对乡镇企业出口退税和各种抵、退、免(税)政策尽快落实,确保税负均平;切实制止向乡企的各种乱摊派和“卡、拿、要”,减轻企业负担,为乡企的休养生息制造条件。

2.要正确引导政策,再造机制优势。改革一定要触及产权,实行政企分开,塑造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投资主体,有步骤引导乡镇企业制度朝着产权明晰的规范公司制企业方向发展。对已经或正在改制的企业要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把好的机制、好的管理、好的产品、好的班子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激发起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3.提高全员劳动素质,引导乡镇企业加快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企业繁荣和兴旺,最重要的是人才开发,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包括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企业自身也要重视人才(包括国外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着眼于企业未来的发展,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不断造就一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家队伍。重视产品开发和创新,不断使产品升级换代。

4.优化企业布局,促进城镇化发展。必须克服乡企“小而散”、“满天星”的散乱布局,合理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强调集中连片发展,促进乡企发展与城镇化“捆绑式”的联动发展,增强乡镇企业辐射功能,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并以此推进农民的就业转型。

5.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坚决取缔低效污染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规范乡镇企业的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管理。对于低效益,污染严重的小水泥、小玻璃、小造纸等切实加以治理整顿,经过整顿仍无成效的,坚决加以取缔。要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铁的原则。也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有可能提供长期稳定的就业渠道。

6.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发挥西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虽然发展较东部缓慢,但广大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只要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利用西部的人力优势,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乡镇企业,同时重视企业的技术进步,则西部地区在不远的将来必将迎来乡企发展的新局面。

7.抓住“入世”机遇,拓展乡企发展和农民就业转型的空间。加入 WTO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能带来冲击,也会带来发展,既可能成为压力也可能变为动力。为此,我们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发展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抓住“入世”机遇积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农产品深加工,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收入,扩大就业,而且有利于拓展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乡镇企业有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对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布局趋于自然合理贡献良多。就地发展乡镇农产品精细加工产业必须选择大众需求的纯天然绿色食品辅之以产业化的生态农业,两者相得益彰。这种乡企发展的转型是应对“入世”后激励竞争的十分有效的模式,其含义可概括为“立足未来,符合国情,发挥优势,以长击短”。其经济效益自不待言,而且可以大大加速农民的就业分流。大量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一些地方采取“公司+农户”的农村工业化模式已取得成功。

(2)对于已成规模的科技型、资金密集型、集团型乡镇企业,尽可能在提高效益的原则下实行同行业的合并和重组,形成国内行业中的“航空母舰”(哪怕是中小型也好)。同时,优化产品结构,不断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在重视企业硬件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强化软件建设,不断加强科学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培养员工积极开拓市场的能力。

(3)加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扩大对外劳务输出。1998 年,乡镇企业出口商品交货值已达 6 854 亿元,占出口创汇总额的34.8%。如果抓住“入世”后国外市场打开的契机,加大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力度,扩大产品出口,如果以出口额每年增加3~5个百分点来计算,按每4万人民币创造一个就业机会,则每年增加就业岗位50万~90万个。另外,乡镇企业还必须有计划地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应有针对性地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术和技能培训,相信中国人在国际劳务市场上是有竞争力的。如果把我国在国际劳务输出方面的份额大致地接近 20%(我国劳动力占国际劳动力的比例)则每年可增加几百万个就业机会。

8.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选择地发展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最丰富的资源是劳动力资源,而最稀缺的资源是资本资源,这就构成了中国现化社会内部一对最丰富资源与最稀缺资源之间的矛盾。据此,中科院胡鞍钢博士等认为,应根据这一基本国情,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丰富资源,充分节约资本这一稀缺资源。在产业发展取向上,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选择地发展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而目前,我国产业部门(包括乡镇企业)正在走向一条资本密集,排斥劳动就业的工业化技术路线,经济高增长,资本高投入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反过来,经济高增长主要依赖资本高投入,劳动投入的贡献愈来愈小,这种增长方式与中国基本国情相悖。乡镇企业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这一趋势,防止资本“深化”和资本“替代”(人力)的进一步发展,以保持乡镇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吸纳农业剩余劳动的就业源功能。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