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79

第79章 二十八 农村市场之辩证关系

-黄 瑾-

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农村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使得许多人忽视了农村市场的重要性。但实际情况已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决定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农村市场的建设关系到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市场化的转变。

(一)从经济发展空间的角度看待农村市场

一方面,大国经济优势的发挥取决于农村市场所能提供的能量和容量。

从国内市场上看,发展中国家一般具有多样性的经济结构和不平衡发展的现象。西方经济学者将此高度概括为二元经济特征,即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并存。而对于一些发展中大国来说,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国内的回旋余地较大、调整余地较大、发展余地较大,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通过培育本国市场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是大国市场优势的表现。但也必须看到,传统部门发展的相对滞后将使依靠国内市场和技术条件来进一步提高现代部门发展水平的道路越走越困难。要解决现代部门面临的如何拓展生存空间以扩大其积累能力和竞争优势的问题,国际市场开拓显然是现实而必要的选择。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二元经济结构更具典型意义。地域上,东西不平衡,南北不平衡;产业上,不仅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传统的农业部门并存,城乡差异显著,而且在工业部门中,不仅具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且还有具备一定实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双重任务,其一是工业化问题,即如何加快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这是中国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尤其是开拓农村市场和开发大西部的动力和目的所在;其二是现代工业部门的优化和升级问题,其核心是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动力和目的所在。从这一角度看,开拓农村市场、开发大西部战略是与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战略相辅相成的。而从一个大国的角度来考虑,国民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决定于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

另一方面,建设农村市场是我国农村经济融入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市场空间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发展着的生产力与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冲突,因而其具有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直至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普遍联系的大市场的趋势。随着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流通时间越来越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增殖的限制,经济主体在空间上力求更加扩大市场的同时,另一方面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流通时间的缩短(只要这不是由于把产品运往市场所必需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部分地是由于开拓了延续不断的市场,因而是不断扩大的市场,部分地是由于发展了经济关系,发展了资本借以人为地缩短流通时间的那些形式(一切信用形式)。”也就是说,只有当市场关系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获得普遍发展的时候(它可以表现为消除了各种封闭割据的延续不断的市场,也表现为在相对完善的制度保护下经济主体之间广泛的信用关系),才可能真正实现用时间消灭空间、提高经济效率的目标。而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这些硬件的完善仅仅是为缩短流通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从国内市场上看,中国经济正处于二元市场化转变时期,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和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发展最早的国家,也是最先参与国际市场开拓、最为开放和生产力最为发达的国家。马克思在对早期世界市场的历史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由于商品内在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而使商品经济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较强的开放性的结论,并指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但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我们丧失了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机会。因而,我国正加紧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然的是封闭的和内向的经济,它的极低的吸纳能力和极高的排斥性不仅缩小了产业开拓的空间,也妨碍了中国潜在的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的发挥,而且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的推进,因而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另一任务。只有把巨大的农村市场纳入统一的国内市场,中国的大市场资源优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真正建立。

与日益成熟的城市市场相比,我国长期历史形成的自然经济残余在广大农村仍然根深蒂固。在市场主体方面,农民进入市场的商品率低,多数农民只是偶尔进入市场,实物收入占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货币特别是现金收入少;从交易对象看,加工业不发达使农民多出售初级产品,由于不易贮藏和运输,季节性、同质性强,这些产品的竞争力弱,附加值低;交易方式上,以现货、小额、偶然的交易方式为主。

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还突出地表现在:农村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秩序混乱。近几年来,同农村生产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速度相比,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比较滞后。原来占绝对优势的公有制商业网点明显萎缩,大部分为个体、私营商业所取代。个体商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个体商业在资金投入、加工运输、经营设施和仓储设施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农民对现代生产生活商品的需求,难以承担开拓农村市场主力军的任务。此外,由于农村市场缺乏规范的流通规则和强有力的执法机构,致使压级、压价、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等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屡见不鲜。

(二)开拓农村市场、推动农村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思路

首先,农村市场的开拓,表面上是农村流通和消费领域的问题,但它背后是农业、农民、农村状况的综合反映。

城镇消费市场不旺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由于缺少购买力,与此不同,农村市场则存在由于农民收入增长不够稳定以及多渠道分流所导致的购买力不足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从而形成了工农业产品的良性循环。但近几年来,农业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农产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许多地方出现农产品过剩、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比较突出。1997~200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 4.0%,比 1979~1996 年年均增长16.0%的升幅回落了12个百分点。1997 年以来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下降,是改革以来的第一次,这必然导致农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对子女教育费用支出、医疗费用支出的预期不断增加。

农民收入下降的原因,在于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即大宗优质产品多,优质高效产品少;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而出现农产品结构过剩的深层原因则在于千家万户的家庭生产和经营与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以及体现这种情况的大市场相互脱节。实行承包制后,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化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一时还不能到位,分散的个体农户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技术、购销、信贷等全方位服务,因而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农民负担过重,增产难抵重负,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从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来看,一方面,市场化改革的程度越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越高,农民收入的增加也越快。另一方面,较低的市场化程度,决定了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仍然承担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种任务,乡村两级机构庞大。有资料表明,全国乡级供养人员达870.9万人,每乡平均200人。特别在实施分税制改革以后,处于最基层的乡镇政府要做的事最多,但几乎没有稳定的税源,财力最拮据。据农业部1998年对中西部10个省区的调查,乡级平均负债400万元,村级平均负债20 万元。因经费不足,乡镇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资大多依赖于自行筹集的各种提留和摊派,从而导致农民较重的负担。这表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负担重于经济发达地区,如1995 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人均负担是上年纯收入的4.1%、8%、5.5%。这样就形成了经济越不发达,农民负担越重,购买力越低,市场越不繁荣,从而越难以刺激经济增长的非良性循环。

其次,农村市场的开拓是农业、农民和农村状况的综合反映,但又不仅仅局限在农业和农村内部。

1.长期以来实行的城市和国有工业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发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政策,这导致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与城市相比,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电、水、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在数量、布局、规模、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电价过高、供电时间受到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造成农民买得起用不起的状况,是长期困扰家电商品在农村普及的瓶颈。

2.工业品结构与农村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农民购买力的实现。长期以来,工商企业一直把商品生产开发、营销渠道和广告宣传的注意力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忽视了广大农村,使得农村商品花色陈旧、品种单调、种类不全,而有些商品则根本不适合农村现有的消费水平。比如在日用工业品方面,农民比较欢迎价格低廉、结构简单、结实耐用的商品。然而,相当多的企业却是拼命追求高科技、高档次和结构复杂的商品,结果导致销往农村的商品价格偏高,功能不经济实用,农民消费不起。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