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
14920500000086

第86章 三十五 “入世”对吉林省农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张曙霄-

经过多年艰苦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承诺加入 WTO之后,取消农产品非关税措施,对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进口采取约束关税方式,并对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等等,这无疑将对中国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入世”对吉林省农业的发展既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同时,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入世”对吉林省农业的影响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有耕地6 000多万亩,占幅员总面积的21.6%。近20年来,吉林省农业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入世”对吉林省农业的未来发展会产生不少有利影响,但从目前来看,更多的则是不利影响。

1.不利影响。

(1)对主要农产品的不利影响。吉林省中部是平原,土质肥沃,集中连片,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玉米商品量居全国首位。据统计,1998年全省玉米总产量2 500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4%,而且增产潜力很大;商品玉米量超过 1 000 万吨;同时,玉米出口大幅增长。

“入世”后,玉米销售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从外销市场看,国内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按《农业协议》规定,“入世”后政府不再提供出口补贴,玉米出口将后劲不足。另外,在品质方面,美国玉米种植规范,单一品种能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在收获、烘干、储运等过程中能保证玉米的总体质量,而吉林省玉米种植分散,采摘、晾晒和储运恰与之形成鲜明对照。从国内市场看,吉林省玉米主要销往南方 12 个省份,一般用作饲料和原料。“入世”后,国外玉米将大量涌入中国。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玉米“北粮南运”的国内流通格局将被“南进北出”的国际流通格局所代替,国内玉米市场要承受美国优质廉价玉米的巨大冲击。另外,1999年国家已决定早籼稻、北方春小麦和南方冬小麦收购退出保护价,这两种作物面积必然减少,如果这些面积不加约束地转为种玉米,非玉米主产区玉米产量增加,将使吉林省玉米的国内销售市场进一步萎缩。

吉林省西部适于发展畜牧业,其畜产品生产立足于充裕的玉米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形成了较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畜产品深、精加工量少,质量、外观、包装等相对落后,仍缺乏竞争优势,亦将面临严峻挑战。

(2)对农民收入的不利影响。如果玉米市场萎缩,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吉林省中西部农民收入的 70%来源于玉米生产)。另外,为适应“入世”需要,种植业等各方面都将进行一系列调整,大量农业劳动力需转移到其他部门,农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农民文化素质低,多为非熟练劳动力,向其他产业部门转移困难重重。最终,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将下降。

2.有利影响。

(1)有利于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参与国际竞争。长期以来,吉林省玉米商品量稳定增长,但出口量却低而不稳。“入世”后,扩大开放粮食市场,玉米出口以国际需求为导向,必将为其出口打开新的局面。

(2)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吉林省畜牧业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尤其肉类价格优势明显。从市场需求方面看,日本、俄罗斯以及中东地区国家都是较大的潜在市场。WTO规则能为贸易提供有利条件,肉类将成为吉林省农业的一个重要优势领域。

(3)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随着“入世”后国际农业合作的加强,外资尤其是直接投资将更多地进入我国,直接的技术引进和转让也将更为容易。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将能吸收和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及优良的农作物和畜禽品种,从而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早日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4)有利于促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在“入世”协议的关税配额承诺中,规定了要保证私营进口商参与进口,并允许非国有企业和农民个人进入购销领域,形成一个多渠道、少环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在美国,玉米市场价格约高于保护价格16%,差价收入大部分归生产者所有,小部分归经销商;吉林省玉米市场价格约高于保护价格4%,差价收益全部被流通环节的经销商所获得。据估计,吉林省玉米的市场价格中流通环节的成本占20%。因此,压缩粮食流通费用是降低粮食成本、提高玉米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发展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

(5)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面对国外农产品的大量涌入,生产者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想方设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有出口竞争能力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生产收益。“入世”后,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方式将被相对集中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方式所取代。

(二)吉林省应采取的对策

1.调整种植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调整种植业结构,主要是适度减少和稳定玉米的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把畜产品的比较优势发展成为竞争优势。首先,在适度减少玉米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拓展用途,以提高竞争力。其次,稳定水稻面积,提高大米品质,注重深、精加工,生产优质米和绿色食品,打出自己的品牌。再次,大豆播种面积较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扩大大豆面积不失为改变玉米单一结构、增加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最后,重视畜产品,发挥价格优势,搞好深加工,提高品质,美化外观,改进包装,向国际标准看齐,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使之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2.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入世”短期内给玉米市场带来的冲击势必影响农民的收入,因此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势在必行。第一,大力发展畜牧业,这既可以转移原来种植业的部分劳动力,又可以发挥比较优势。第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第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以及第三产业。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城市转移既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又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农业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才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发展空间。

3.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现在绿色食品越来越被人们所看好和认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打出自己的绿色食品名牌,是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

4.采用“绿箱政策”,增加“绿箱”投入。WTO农业协议根据是否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产生影响,将不同的国内农业支持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引起贸易扭曲的政策,称为绿箱政策,可免予减让承诺;一类是产生贸易扭曲的政策,称为黄箱政策,要求逐步削减。“入世”后,采用“绿箱政策”,我们可以把原有的农产品价格补贴转为支持农业发展的投入。要加强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农业发展潜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产品储备、农业保险、灾害补贴、动植物检疫等等,调整农业保护资金的使用方向。

5.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生产与销售紧密相连,要打破国有粮食企业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垄断局面,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2001年起,吉林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开始大规模介入订单农业的组织和实施。专业人士认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能面对新的粮食供求形势,在组织订单农业过程中,引导生产,服务消费,开拓市场,将给粮食流通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6.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玉米、水稻、大豆以及畜产品都有待于深加工,提高品质,打入国际市场,占有市场份额,创出品牌。当今世界各国的农业竞争已不仅表现为初级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更表现为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相对降低某些初级产品的资源成本,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另外,食品加工产品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精细的食品加工产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需求,儿童食品、中老年食品尤为人们青睐。

7.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促进农村市场的发展,将广大农民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办好各种产地市场、销地市场,提高农民参与市场化程度,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运销效率。

8.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长期以来,忽视市场需求、信息不灵通是中国农业的普遍弱点,没有市场导向的生产是盲目的、不可想像的,“入世”后,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势在必行。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更是吉林省农业乃至中国农业与国际接轨的基础,只有品质标准与国际同步,质量才能被国际市场接受和认可,中国农产品才有竞争力可言,才能最终创出国际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