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口才学
14920700000011

第11章 逻辑艺术(下)

一、推理

(一)推理的含义及认识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对学生要求很严。一次下午要考试,几个顽皮的学生想捉弄老师,便在他午睡时装扮成怪物爬在窗台上尖叫。他猛地被惊醒,睁眼看看那怪物,又倒头睡下,口中自语道:“这怪物头上有角,腿上是一双蹄子。有角、有蹄的动物,都是食草动物;食草动物是不吃肉的,我怕啥?”学生见吓不倒老师,只好溜走了。

居维叶的言辞表达,就是推理。他以“有角、有蹄的动物都是食草动物”和“食草动物是不吃肉的”这两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未知的新判断——我怕啥?

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前提是已有的判断,结论是推出的新判断。它们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推理根据——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如果没有这种逻辑联系,就不能从前提推出结论。比如“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这两个判断各自对事物作出判定,二者之间不存在逻辑联系,后者不是由前者推出的。因此,要使推理成立,它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形式必须是正确的;否则,其推理就是虚假的。

与概念、判断一样,推理也要依存于言辞材料。不同的是,概念依存于词或词组,判断依存于语句,而推理则依存于句群或句组。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往往用连接词表达。如“因为……,所以……”;“既然……,就……”;“由于……,因此……”等。或者在结论前加上“所以”、“因而”、“为此”、“就”、“于是”、“由此可见”等。由于口语表达有一定的语境,因此有时表示前提和结论的推理关系的上述连接词常常在表达中省略掉。并且,前提与结论的位置,有时也可以颠倒。

推理是表达者认识事物、总结经验、表述论证的手段。它的运用,使言辞表达的逻辑艺术更趋完美,更具魅力。

(二)推理用言辞表达的方法

1.直接推理

直接推理是指由一个前提直接推出一个结论的推理。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追悼张思德的集会上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这就是一个直接推理。前提是“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由此直接得出“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的结论。

2.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指根据已知的一般性知识,得出某种特殊事实的新知识的推理。

演绎推理及下面将要讲到的归纳推理、类比推理,都属于间接推理。间接推理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判断作为前提而推出结论的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或特殊);前者是已知的,后者是推出的。如一司机违章,警察要罚他的款,他不服。警察问他:“你违章没有?”他答:“违了。”警察又问:“你知道不知道违章要罚款?”他答:“知道。”于是警察便说:“既然违章了,又知道要罚款,那为啥不服呢?”司机无话可说。警察前两句问话,是已知的知识,后一句则是由前两句推出来的新知识。

演绎推理由于前提是具有不同类型的判断,所以它也分为几种类型:

①三段论。它是指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第一个判断叫大前提,第二个判断叫小前提,第三个判断叫结论。

三国时,吴主孙亮爱吃梅子。一天,他叫太监去库房取蜂蜜来渍梅子。蜂蜜取来后,他发现蜜中有老鼠屎,便责问太监。太监说,这是库吏渎职所致。召来库吏,库吏说,他交给太监时并没有。他俩互相诿过。有人主张将二人一起治罪,孙亮说他自有办法。他叫卫士当众剖开鼠屎,见里面是干燥的,于是叫人拿下太监。太监叫屈,孙亮说:“要是鼠屎先在蜜中,里外都应浸湿;而今鼠屎里面并未浸湿,所以鼠屎不是先在蜜中的。这不是你后放进去的是谁?”太监赶紧求饶,承认他想陷害库吏。

孙亮的话就是一个三段论。其大前提“鼠屎先在蜜中,里外都应浸湿”与小前提“里面并未浸湿”有一个共同的项——浸湿,由此推出结论——鼠屎不是先在蜜中的。

在实际的言辞交际中,三段论的三个判断(以及下面将要讲到的其他推理),有时不一定都要说出,可以根据当时表达的语境省略掉某一个。例如:

老师对近一段时间不太遵守纪律的文娱委员说:“你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结论),因为你是班干(小前提)。”省略了大前提——班干应该严格遵守纪律。

老师批评一位后进的团员说:“团员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吗(大前提),你怎么能这样呢(结论)?”省略了小前提——你是团员。

老师对全班学生说:“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小前提),正义的事业是永远也攻不破的(大前提)。”省略了结论——我们的事业是永远也攻不破的。

②关系推理。它是指以关系判断为前提和结论的推理。它是根据关系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

汉代,三朝元老颜驷一直未被重用。一次武帝问他何故?他说:“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故三世不遇。”他认为,他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某种关系所致。其推理就是关系推理。

③联言推理。它是指前提或结论是联言判断,并根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

犹太人曾经一直被人看不起,驴子在欧洲也常被认为是愚蠢的动物。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因此常常遭人耻笑和攻击。一次,一位学者对海涅说:“我最近刚从塔希提岛旅行回来,你猜最使我感到惊讶的是什么?——这个岛上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涅立即回敬道:“我俩一起到那岛上去,那就既有犹太人,又有驴子了!”他们二人所言,都是联言推理。

④选言推理。它是指前提中有一个是选言判断,并且根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临终前大叫:“既生瑜,何生亮!”就是一个省略了大前提“要么生周瑜,要么生诸葛亮”的选言推理。它只有小前提“既然生了周瑜”和结论“不能再生诸葛亮”。

⑤假言推理。它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它有肯定的和否定的之分。

肯定的假言推理,如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所载:伊犁城中无井,平时用水皆汲于城外河中。后来,城被叛军围困,城中军民眼看因无水而不能生存。这时,一个官佐对将军说:“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大树,如果其下无水,怎么能活?因此,城中地下必定有水。”于是在大树下挖掘,果然有水。

否定的假言推理,例如,自称张铁嘴的算命先生在街头大吹大擂,说他能占卜吉凶祸福,料事如神。小杜听后,装着气喘吁吁地跑来对他喊道:“哎呀,张大师呀,你还不快回去!你儿子被汽车撞伤了!”张铁嘴大惊,赶紧收起摊子就跑。小杜哈哈大笑地对众人说:“其实他儿子并没出车祸,我只是想戳穿他的谎言。如果他能占卜吉凶祸福,那么他就应当知道他儿子并没有出车祸。现在,他不知他儿子并未出车祸,可见他根本不能占卜吉凶祸福。”

⑥二难推理。它是指由两个假言前提和一个选言前提构成的推理。它之所以叫“二难”,是因为表达者说出具有两种可能的大前提,使对方不能肯定或否定其中的任何一种可能,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某学院要提拔一位品行端庄、学识渊博、上课又棒的教师担任系里的领导。这位教师曾经担任过行政领导,现在只想在学术和教学上有所建树,便对同他谈话的组织代表说:“我不能胜任这个职务。”代表问:“为什么?”他答道:“如果我说的是真话,那就不应提拔我——明明不能胜任,干吗还要提拔?如果我说的是假话,那就更不应提拔我——一个说假话的人,怎么能够提拔呢?总之,无论我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都不能提拔我。”

二难推理是有两个选言肢的,如果有三个、四个选言肢,则构成“三难”、“四难”,但在习惯上仍然统称为“二难”。

⑦复合判断推理。这是一类包含若干种方法的推理,如假言易位、假言联锁、假言联言、反三段论等。这里仅讲两种——假言易位和假言联锁。

假言易位,指的是前提是一个假言判断,而结论是这个假言判断前、后件位置的交换。例如:“如果骄傲使人落后的话,要不落后,就不能骄傲。”“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你取得了好的成绩,是由于努力学习。”

假言联锁,指前提和结论全部由假言判断构成。如子路问孔子:治理卫国首先干什么?孔子说:“正名。”子路不解,孔子便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第一个假言判断的前件制约着它的后件,而这个后件,又作为第二个假言判断的前件,并制约它的后件,以此类推。

3.归纳推理

前面所讲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个别(或特殊),而归纳推理则相反,它是从个别(或特殊)性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一百多年前,德国某小学低年级一个班的学生上课时不听话,老师罚他们做算术,从1一直加到100.其他学生都在埋头计算,只有一个学生立即就交了卷,而且答案完全正确——5050.老师非常奇怪,问他为什么一下就算出来了?他回答道:“这道题目有一个快做的方法:100加1,是101;99加2,是101;98加3,是101……这样,就有50个101.因此答案是5050.”老师又惊又喜。这个学生用的就是归纳推理。他就是后来成了大数学家的高斯。

归纳推理前提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可多可少,并且,它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其可靠程度有时需要进一步证明。为使其可靠,应采取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

4.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类似而推出其他属性也类似的推理。

《晋书·孔愉传》载:孔群好酒如命,王导劝他说:“你成天这么狂饮,没见卖酒人家盖酒坛子的布常常被酒气熏得糜烂不堪吗?”王导用类比推理告诫他:酒会刺伤肠胃。不想,孔群也用类比推理辩解:“你不见用酒腌肉会存放得更久吗?”

同归纳推理一样,类比推理的结论也具有或然性。像孔群的推理,就不能认为是正确的。要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一是前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要尽量多;二是类比要在同一系列属性上进行。否则,就会陷入机械类比的泥坑。

二、证明

(一)证明的含义及认识

证明指的是根据一个或几个真实材料来断定另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形式。

证明是各种推理和逻辑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言辞表达中,它常常用来巩固自己的主张、看法,或反驳对方的主张、看法。它主要用在演讲、论辩、报告、谈判等需要说理的场合。

证明的结构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论点和论据,在第二章第四节“表达的言辞方式(下)”中已经讲到,不再赘述。

(二)证明用言辞表达的方法

1.立论

①演绎法。演绎法就是用演绎推理的形式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由于演绎法是以一般原理、原则为论据的,因此,只要发送者所依据的一般原理、原则站得住脚,并遵守推理规则,其所要证明的论点也就站得住脚。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的第一个问题——讲讲实事求是,就是演绎法的很好运用。他一开头便提出: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他的根据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正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②归纳法。归纳法就是用归纳推理的形式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归纳法是以一些具体场合的事实作为论据来证明一般原理的。在言辞表达中,要使自己的论点能够成立,就要在这些事实上着眼。

《礼记·檀弓下》载:孔子从泰山脚下过,见路边一妇人披麻戴孝伏在一座新坟上痛哭,便叫子贡上去询问。那妇人哭着说:“这一带有老虎作恶。过去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她:“那么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这里没有苛政。”于是孔子对学生们说:“你们要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

孔子的结论,就是运用归纳法得出的。他依据妇人说的几个具体事实,进行归纳概括,令人信服地揭示出苛政比老虎更让老百姓害怕的道理。

③分析法。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问题、剖析事理来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它又叫因果法。任何问题的发生都有其原因,知道了原因,就可以分析出它会产生的结果。反过来,知道了问题的结果,又可以分析出它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如果说归纳法是“摆事实”的话,那么分析法便是“讲道理”。

1883年3月17日,恩格斯在安葬马克思时的讲话,采用的就是分析法。他一开始就提出论点:“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然后便开始分析,寻找原因,回答论点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的了!”①

④类比法。类比法就是运用类比推理的形式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类比法是从个别到个别。它是把两类某些属性相同或者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得出结论,即通常所说的“打比方”。这种方法,内容具体、生动形象,易于使接受者通过形象感悟认同发送者的观点。中国古代的劝谏,多用此法。

如螳螂捕蝉、揠苗助长、井底之蛙等故事,都是如此。

⑤排他法。排他法就是将所要证明的问题可能会产生的种种结果,全部罗列出来,然后一个个地加以分析,逐步排除那些不可能的,剩下的那一个,就是所需要的。

中央电视合《正大综艺》栏目前主持人姜昆在一次有陈强、范曾、田华、方舒四人参加作为嘉宾的节目中,出示一幅技法高超的国画,随意点一名观众,让他猜猜是四位嘉宾中的哪一位画的。观众回答:“范曾。”姜昆问:“你知道范曾是什么人吗?”观众答:“不知道。”姜昆又问:“那你凭什么认为是范曾画的呢?”观众答:“我用排他法得出的。四位之中,陈强、田华、方舒,都是电影演员,即使会画画,不会画得这么精美。剩下的一个,就只有范曾了。”结果真如此。

⑥反证法。反证法就是通过证明与自己论点相反的论点的错误,来断定自己论点的正确。它的证明前提是:两个论点必须对立。按照逻辑基本规律中矛盾律的要求,两个互相对立的因素,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因此,揭露对方论点的错误,也就反过来证明了自己论点的正确。

《五灯会元》载: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历来不信菩萨的丹霞路经一处庙宇,欲进佛殿避风雪,老方丈不允,说怕冲撞了菩萨。几经哀求,方丈始答应他暂避片刻。一会儿,丹霞冻得受不了,见佛殿内空无一人,便抱下两具木头菩萨砸碎烧着,烤起火来。方丈被惊动跑来斥责道:“反了你了!”丹霞说:“我是在烧取菩萨的舍利。”方丈喝道:“胡说!这菩萨是木头做的,哪来的舍利?”丹霞说:“那更好呀,既然根本就没有舍利,麻烦您再帮我抱两具来烧烧吧。”气得方丈胡须都要抖落了。

反证法在实际交往中,常常以说反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除了用于立论之外,也可用于驳论。

2.驳论

①直驳法。直驳法就是直截了当地反驳。它是用充足的理由和确凿的事实直接证明对方论题的错误或荒谬的。

蒲松龄幼时爱看晋人干宝所编辑的神怪灵异故事集《搜神记》。有天被父亲发觉,斥责他道:“为何看此闲书?”蒲松龄反驳说:“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这‘万卷’之内,不就有此书吗?”其父再也无语。

②归谬法。归谬法就是一种间接反驳的方法。它先假定对方论题能够成立,然后将其合理引申,得出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

琼瑶的《在水一方》中,自命不凡的作家卢友文老是写不出作品,无聊至极,便去赌场赌博,每每输得精光。其妻杜小双批评他不该去赌,他竟说:“我是作家呀,我不亲自去赌,怎么能把赌徒写得生动呢?”杜小双说:“好嘛,如果你要写妓女,你就先得嫖娼啰?如果你要写杀人犯,你就先得杀人啰?”卢友文张口结舌,不能作答。

归谬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广,特别是在对付那些无理狡辩、强词夺理者时,其反驳力十分明显。

③归真法。归真法也是一种间接反驳的方法。它是暂时撇开自己所要反驳的论题,而去证明另一个与自己所要反驳的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正确,从而确定自己所要反驳的论题的谬误。

这种方法是根据逻辑基本规律中的排中律而来的。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只要证明其中一个是真的,那么与之矛盾的那个,就一定是假的。

归真法常常用于论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在处于强势一方恃强凌弱的情况下,弱方不能同其正面抗辩;而采取归真法,就容易收到以弱胜强的效果。

1986年5月,菲律宾发生政变,总统马科斯被赶下台,被迫偕夫人伊梅尔达亡命美国。新总统科·阿基诺为了揭露前总统夫妇的穷奢极侈,公开宣称伊留在总统府的鞋有3000双之多。伊在美国申辩说,绝不会有这么多。但总统科·阿基诺不允,仍以3000双作为官方认定的数字向世界公布,激起了世人对伊的愤慨。伊纵有千口,也无力辩白。到了1991年6月,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连续喷发,造成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总统科·阿基诺呼吁国际社会援助。这时,伊便在美国公开宣布:将当年留在总统府的3000双鞋以每双平均1万美元的价格拍卖,收入全部捐献给灾民。因在此前,伊拍卖过她的5双鞋,得款400多万美元,故这次宣布卖鞋及计价不足为怪。然而总统科·阿基诺却发表声明:欢迎伊的义举。但鞋没有3000双,只有1200双,捐款只能以这个数计算。这下,伊不答应了,她反驳说:“以前你一口咬定我有3000双鞋,现在又说只有1200双,我要问:其余的,弄到哪里去了?”这一着,确实厉害,总统科·阿基诺只得承认当年统计有误。

三、基本规律

在第二章第二节“表达的原则(下)”中,从表达要合乎规矩的角度,提出了逻辑要求要遵守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但言辞表达要讲究艺术性,在实际运作中,有时为了达到特殊目的,获得出乎接受者意外的效果,发送者可以利用三大规律,有意识地违反它的要求,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逻辑艺术。

(一)同一律艺术

1.偷换概念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鲁迅一下站起,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鲁迅的“有钱”和“发言权”与林文庆所说,不是含义相同的概念。既然林如此说,鲁迅便将其抓住,偷换其概念的含义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2.混淆概念

1988年国庆,中央电视台在晚会中播出了一个歌星与笑星比赛唱歌的节目。歌星有郑绪兰、毛阿敏、关贵敏、李双江、彭丽媛等人,笑星有侯跃文、石富宽、李金斗、陈涌泉等人。裁判是李谷一和姜昆。第一轮唱罢,评委亮分为:歌星10分,笑星10分。第二轮唱罢,评委亮分为:歌星10分,笑星3分。这时,裁判姜昆说:“去掉一个最高分10分,去掉一个最低分3分;双方最后得分:歌星10分,笑星10分,引得哄堂大笑。

姜昆前后的两个“去掉一个”,不是同一概念。本来,“去掉一个”只能是指同一个对象,而他却各指一个对象,故意将二者混淆在一起,造成风趣。

3.背离主题

公共汽车上有一对恋人。男士问:“单位那么多好小伙子,为啥偏偏只爱我?”女士答:“因为我眼中只有你!”男士一把将女士搂进怀里,女士挣扎着说:“瞧你!车上这么多人。”男士说:“因为我眼中只有你!”

男士所说“我眼中只有你”,与女士所说的,不是同一个主题。男士故意背离它,而造成与女士所说的言辞吻合,产生一种幽默味道。

4.转移论题

有一年冬天,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美,在从下榻的宾馆赴白宫参加宴会的途中,他突然下车与路旁的市民握手。在前面的苏联保安人员急忙回车,大声喝令周围市民:“放在衣袋里的手,全都抽出来!”市民不知所措,戈尔巴乔夫的妻子赖莎赶紧说:“请你们把手抽出来,准备与我丈夫握手。”市民这才释然。

因严寒,在街头的市民自然要将手揣在口袋里。但苏联保安人员害怕有人手中握有凶器,因此喝令大家把手抽出来。这当然有失戈尔巴乔夫要给美国人民留下好印象的意愿,在外交礼节上也欠妥。经赖莎巧妙地转移论题,一下挽回了局面。

(二)矛盾律艺术

1.失语补救

一次相声演员马季等人到湖北黄石演出,前面一位演员在讲话中将“黄石市”说成“黄石县”,观众颇有不快。待马季上场,则故意将其说成“黄石省”。在观众的哄笑声中,他补上一句:“刚才我们那位将‘市’说成‘县’,给降了一级;现在我将‘市’说成‘省’,给升了一级。这一降一升,正好扯平。”赢得观众一片喝彩。

2.相映成趣

明代学者解缙一次入宫晋见皇帝朱棣。朱棣告诉他:“昨夜后宫生了个孩子,请先生诗以记之。”解缙便吟出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朱棣说:“错了,不是男孩,是女孩。”解缙又改口道:“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又说:“又错了,她生下就已经死了。”解缙赶忙说:“料是世间留不住。”朱棣说:“已扔进金水河里了。”解缙于是说:“翻身跳入水晶宫。”一连串的矛盾,一连串的化解,相互衬托照应,显得别有风趣。

3.以误治误

旧时一小镇药店伙计听见老板在除夕向菩萨祷告:“大慈大悲的菩萨,愿您保佑来年本镇男女老少多多生病,好让我生意兴隆。”伙计觉得老板实在可笑。不久,老板的老母和儿子都生了重病,老板急得要命。伙计对他说:“老太太和少爷都同时病得不轻,这全是菩萨保佑的洪福啊!”老板大怒:“哪有菩萨保佑坏的!”伙计说:“年三十我不是听到你乞求菩萨保佑本镇男女老少多多生病吗?这不应了!”

4.启发诱导

旧时民谚说:“纺织娘,没衣裳;泥瓦匠,住草房;卖盐的,喝淡汤;淘金的,穷得光。”全是矛盾的组合,但启发人们去思索。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引了一首美国乡村歌曲:“如果你爱他,那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虽然明显矛盾,却发人深省。它告诉人们:纽约是一个天堂与地狱交织在一起的城市,问题是看你自己的命运。

(三)排中律艺术

1.回击挑衅

乡间,一无赖站在十字路口拦住一位过路的姑娘:“你说,我是要往东去,还是要往西去?猜中了就放你走。”对此,姑娘怎么答都不会对,因为他的问话不排中,并非非此即彼,还有南和北。这时,姑娘掏出手绢揉成一团:“女士优先。请让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好吗?”无赖有恃无恐,便答应了。姑娘便说:“你猜猜,我这手绢是要丢向东边,还是丢向西边?”无赖当然同样不能作答,只好让姑娘走了。

2.巧言解祸

百兽之王狮子想吃其他兽类,但得找借口。于是张开大口让百兽闻自己的口是香还是臭。首先轮到狗熊,它闻后如实地说:“有股肉的腥臭味。”狮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将它吃掉。第二天,轮到猴子来闻。鉴于头天狗熊的教训,它乖巧地说:“哟,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狮子又怒曰:“你溜须拍马,留你何用。”又将它吃掉。第三天,轮到兔子来闻。它知道,说臭要被吃掉,说香也要被吃掉,于是它凑到狮子嘴边,故意闻得十分认真,却老不开口。狮子急了,催它快说。它便说道:“报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风寒,感冒鼻塞,闻了这么久,实在闻不出是臭还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来闻吧。”狮子无奈,只好放了它。

3.回避难题

1996年李登辉访美。此前,他又同日本记者大谈他的日本情结,散布一系列不利于国家统一的言论。《人民日报》发表了多篇对其批评的文章。当时身为外交部发言人的沈国放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发布厅,有人问他:“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做中国人?”这是一个巧设陷阱的难题,说“是”或“不是”,都会贻人口实。于是他这样回答:“真正的中国人都是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可谓得体之极。

4.解嘲圆场

某先生酷爱下棋,但又好面子。一次与一高手对弈,连输三局。别人问他胜败如何,他回答道:“第一局,他没有输;第二局,我没有赢;第三局,本是和局,可他又不肯。”乍一听来,似乎他一局也没有输:第一局他没输,不等于我输,因下棋还有个和局;第二局我没赢,也不等于我输,还有和局嘛;第三局也不等于我输,本是和局,可他争强好胜,我让他了。

5.复杂问语

复杂问语是指隐含着某种错误假定的问语。对这种问语,无论采取肯定还是否定的答复,结果都得承认问语中的错误假定,从而落入问者圈套。如一个被告偷窃了别人的东西,但其又死不承认偷过。这时审问者便问:“那么你以后还偷不偷别人的东西?”无论其回答“偷”还是“不偷”,都陷入审问者问语中隐含的“你是偷了别人的东西的”这个错误假定中。

复杂问语实际上是戏弄排中律,让别人上当的一种违反逻辑规律的手法。但在实际的言辞交往中,作为一种表达艺术,又是需要的。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年轻时,镇上一人偷了他家的一匹马。他调查清楚后报了案,然后随同警官前往索要。但那人拒不承认,声称马是他自家养的。这时华盛顿走过去用双手蒙住马的两眼,问那人:“你说这马是你家养的,那么,请你告诉我,这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那人想想说:“右眼。”华盛顿松开一只手,右眼并不瞎。那人赶忙说:“哦,我记错了,是左眼。”华盛顿又松开另一只手,左眼也不瞎。那人慌了,警官当即责令其将马还给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