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口才学
14920700000016

第16章 主体的能力

一、自制能力

(一)自制能力的认识

自制能力指的是发送者在整个发送活动中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辞的能力。

言语交际中的言辞发送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受心理的支配和制约。该不该发送,怎样发送,发送何时起始,出现意外如何应对等等,能不能够自我控制,直接影响着交际的效果。1962年,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大吹大擂,信口雌黄,讲到最激愤时,竟脱下皮鞋敲击讲台,留下了千古笑柄。这就是其缺乏自制能力的表现。

自制能力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发送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一方面可以消除发送者害羞、恐惧、不敢说或不敢大胆说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发送者在遭遇意外之时,情感不至于大幅度波动而造成言辞的失误。

在1971年林彪叛国的“9·13”事件中,周恩来表现出了非凡的自制能力:

9月12日晚8时开始,周恩来便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会议,10时40分,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紧急地将周恩来请出福建厅报告道:借口在北戴河疗养的林彪要出逃,专机已被调山海关机场。这无异于晴空一声炸雷!但周恩来有效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出奇平静地指示:“派人密切注意动向,及时报告!”然后若无其事地回到福建厅,带着歉意说:“今天的会就开到这里吧。”脑子里却在思考着应付的办法。一会儿,叶群打电话来欲摸一下底。周恩来反倒关切地询问林彪的身体情况。叶群趁机说:“首长想动一动。”周恩来佯作不知:“是天上动还是地上动?”叶群答:“是天上动。”周恩来又故意问:“你那里有飞机吗?”叶群撒谎说:“没有。”这时周恩来心里有数了,下令山海关机场,不准那里的任何飞机起飞。0时32分,林彪的飞机强行升空,周恩来又让空军司令部向飞机喊话,真诚地希望其回来:“不论在哪个机场降落,我周恩来都亲自去接。”但飞机仍然飞出了国境,最后坠毁在蒙古境内。①

(二)自制的内容

1.怯场

怯场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人多的场合,因紧张害怕而不敢说话,或者说话时显得拘谨、不自然。

怯场是一种心理障碍:要么感到自己被发送场合的气氛、形势所压迫;要么顾虑自己说得不好或说错;要么担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对手。因而畏首畏尾,诚惶诚恐。

其实,这种心理障碍是完全不必要的。有的人在家人面前可以滔滔不绝,可一与外人交谈,他就难以启齿;有的人在平时三两人的场合可以口若悬河,可人一多,尤其是上台,就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这说明他不是不能说,而是有心理障碍。只要破除这种障碍,怯场也就消失了。

破除怯场心理障碍的途径是:

①豁出去。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地敢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都有一个艰难的“第一次”。美国的罗斯福总统说过:“每一个新手,常常都有一种心慌病。心慌并不是胆小,而是一种过度的精神刺激。”古罗马著名演讲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讲时就脸色发白、四肢颤抖;美国的雄辩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时两个膝盖抖得不停地相碰;印度前总理英·甘地首次演讲时不敢看听众,脸孔朝天。只要抱定豁出去的心态,管他三七二十一,就自如了。

②平时加强训练。如朗诵、自言自语、多同亲近熟悉的人交谈、听别人交谈等。

③每次发送前作必要的准备。这在单向发送中当然容易做到。就是双向发送,同谁谈,涉及什么内容,可作大体的言辞预测。只要在大方向上有所准备,到时也不致不敢说或说不下去。

④故意视而不见。就是自己在发送前,心中有接受者,但在发送时,眼中不能有接受者,只顾按自己的意图去表达。一位教师第一次登台讲课效果就不错,有人向他请教经验,他说:“备课时我心中一直想着学生,可一上讲台,我眼中所见,只有桌椅而已。这样,我就放松自如了。”

2.震怒

震怒是指发送者在遭受某种刺激时,不能抑制而勃然大怒。

震怒不仅破坏沟通交流的气氛,影响交际效果,而且使自己头脑膨胀、思维紊乱、言辞失误,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发送者应努力克服激愤情绪,自制震怒的发生。

在双向交流中,对方有时为达其目的,会故意刺激你,以引起你的震怒,从而从中渔利。在这种情况下,发送者更要有自制力,激而不怒,避免上当。

德国诗人歌德一次在公园里散步,正好与一位经常抨击他的批评家狭路相逢。批评家昂首阔步,傲慢地说:“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歌德却主动让到路旁,笑着说:“我刚好相反。请吧!”

抑制震怒的途径有:

①充耳不闻。一位记者问成名的电影演员刘晓庆:“社会上有不少关于你的流言,你怎么办?”刘晓庆淡然一笑说:“80年代的刘晓庆不是50年前的阮玲玉。我工作紧张,管不了那么多,权当耳边风吧。”

②闻而移怒。某市长和夫人去视察一建筑工地。一个干粗活的工人在楼顶向他们喊道:“嗨,市长夫人,还记得我吗?在中学时咱俩不是常常约会吗?”市长轻声奚落妻子道:“听见了吧,幸亏你嫁了我,成了市长夫人,要不,你就是那干粗活的工人的老婆了!”妻子接口道:“听见了吧,幸亏你娶了我,成了市长,要不市长就是他当了!”

3.惊喜

惊喜是指发送者突然获得某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或某种利益,掩藏不住内心的兴奋而予以外露。

一个人获得好消息或利益本是好事,喜悦、兴奋是应当的。但作为发送者,在发送活动中(尤其是与自己、对方有利害关系的双向发送)就应当加以抑制。因为惊喜会造成情绪的巨大波动。它既会导致自己言辞的不当,又会暴露自己内心的意图;有时,甚至还会伤害自己的身心。《说岳全传》中的牛皋,《儒林外史》中范进的老母,都是因为惊喜而不能自制送掉了性命的。因此,发送者要使发送活动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的目的,就应当具备对惊喜的自制能力。不管内心多么兴奋,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淡然处之。

“9·13”事件中林彪强行登机出逃,周恩来虽从容处置,但仍为事态的发展担忧。林彪身为中央副主席、全军副统帅、国家第二号人物,本身就掌握着国家重大机密,出逃时又携带许多机要文件,其投敌,后果不堪设想。当外交部在当天下午2时向他报告林彪的飞机坠毁在蒙古,机上9人全部死亡时,他两眉一耸,平静地笑着说了三个字:“摔死了。”

春秋时,齐国出兵侵略宋国,宋国派臧孙到楚国求救。楚王听了臧孙的求救后,兴奋异常,答应立马出兵到宋国助战。臧孙的手下都喜形于色,而臧孙忧心忡忡。其手下不解:“我们来求救,楚王这么爽快地答应立即出兵,你还有什么忧虑的?”臧孙说:“正因为楚王出奇的兴奋,我才忧虑。宋是个小国,齐是个大国,救小而失大,这是人们都感到害怕的事。可是楚王却非常高兴,这必是用假象来稳住我们,让我们拼死抵抗齐国,使齐国和我国两败俱伤,楚国就会坐收渔利。所以楚王才显得那么兴奋。”果然,齐国接连攻下宋国五座城池,楚国也没有来救。在宋国的顽强抵抗下,齐国损失也十分惨重,只好收兵回国。

抑制惊喜的措施就是应不足为奇,天大的喜事,也应看做小事一桩。

二、控场能力

(一)控场能力的认识

控场能力指的是发送者在整个发送活动中把握主动,对现场情况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

控场能力是发送活动顺利、圆满进行的保证。发送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使自己的言辞对接受者产生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这种能力。

在实际交往中,发送者虽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客观反应如何,现场形势如何发展、变化,是任何一个发送者都不能完全把握的。即使是事前有较充分准备的单向发送,在进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自己无法预料的情况。这些情况会干扰、阻碍发送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果发送者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发送活动要么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要么只能半途而废。因此,发送者应当善于控场。

1997年11月1日,在美国访问的江泽民主席应邀到哈佛大学演讲。美国的一些抗议者违反了事前不准用高音喇叭的规定,在会场外高声嚷嚷。但江泽民的演讲毫不为之所动,按计划圆满完成。与会者凝神倾听,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在回答听众问题时,第一个提问的美国女士问道:“您访美一开始就说那些抗议者的喊声是噪音,现在会场外还有抗议者在喊叫,你是否认为他们也是噪音呢?”江泽民回答说:自从我来到美国,这些人就一直跟着,整天喊,这可是体会到了美国式的民主。请注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美国式的民主。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热烈鼓掌)今天我在这里演讲,虽然我71岁了,但听力很好,仍然听到外面的喊声。我的办法就是尽量使自己的声音高过外面的声音。(长时间热烈鼓掌,笑声不断)这一回答,本身就是一种控场能力的表现,同时又告诉人们应当怎样控场。无怪他的演讲和答问被波士顿的报纸称为“有世界级政治领袖风采”。

(二)控场的内容

1.僵持

僵持指的是在发送活动中,因出现了某种原因而使发送停滞,不能继续进行,彼此形成相持不下的局面。

在人际的言语交往中,僵持是谁也不希望出现的,但在客观上又是谁也无法避免的。有时一句话、一个形态不慎,就会形成僵持。而僵持一旦形成,无论是发送者还是接受者都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前进还是后退,都非易事。哪一方处置不当,哪一方就是这一交往中的失败者。

作为交往的主导一方,发送者当然要主动控制,使僵持的局面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一控制,要持稳慎的态度,不可急于求成。先要分析僵持点是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区别对待。对待的手段有:

①主动退让。如果明显是自己的错误而造成,或者是并不影响发送活动主旨的枝节问题而造成,可以主动打破僵局。如道歉、自嘲、转题、示惠等。引导接受者的注意力跳出僵持的圈子后,再从另外的角度寻找可以彼此沟通的契机。

日本首相桥本在任通商产业大臣时,与美国贸易代表坎特洽谈商务。在洽谈中,双方为一种商品的价格形成僵持,彼此互不相让。这时坎特打听到桥本喜欢剑道,对各种名剑爱不释手,于是在下一轮洽谈前郑重赠送给桥本一柄名剑,并同其大谈剑道。桥本欣喜异常。坎特抓住此契机提出僵持的价格问题,桥本愉快地接受了。

②坚持不让。如果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所涉是影响主旨的要害问题,这种僵持形成后绝不能退让,非坚持到底不可。这是一种毅力与耐力的较量,谁能坚持到底,谁就能胜利。

1951年,中美在朝鲜的谈判中,当谈到交换战俘问题时,轮到主持会议的美国,提出了无理要求,我方坚决反对。双方就此形成僵局。僵持许久之后,我方二线人员柴成文悄悄出场,请示隐居三线的李克农怎么办。李克农坚定地说:“你赶快回去告诉他们,就这样坐下去!”柴成文返回会场,将此信息一一传递给中朝代表。于是一个个都稳坐不动。这样一直持续132分钟后,美方坚持不住,只好宣布散会。下一轮轮到我方主持。我方宣布会议开始,待双方代表落座甫定,又马上宣布休会。总共只用了25秒。由于我方的坚持不让,美方终于签了字。

③引入外力。有时僵持在自己主动退让和坚持不让中仍然不能打破,双方均顽强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撕破了脸皮,彼此再难以直接沟通交流。这时就需要引入外部的力量。一是由其从中穿针引线,捕捉僵持双方共同的接触点,传递双方不便直接沟通的信息;二是由其主持公道,对无理取闹的一方进行谴责,对坚持正义的一方予以支持。

发送者作为交际活动中的主导者,应主动引入这种外力,并给其以积极的配合,使自己与对方尽可能地缩小距离,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

发送者引入外力,如果发送现场有外力,可以现场引入;如果发送现场无外力或无合适的外力,可以暂搁僵持,另找机会。

某老妇在菜市一小贩处买了一斤虾仁,她怀疑分量不足,便在几步之外的另一卖菜人那里复称了一下,果然少了二两。于是她回头找小贩论理。谁知小贩拒不认账:“你已经离开一会儿了,谁知有没有私藏了一些?”老妇很生气,与小贩争执起来,引来些许围观者。老妇便转向围观者说:“请你们大家评评吧,究竟是我讹他,还是他讹我!”好几个人都指责小贩不对,说老人家才离他几步远,在他视线之内,既不可能揣在怀里,也不可能抓给别人。小贩只好红着脸说:“算我看错秤了。”

2.冷场

冷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单向发送中,接受者毫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种是在双向发送中,接受者毫无反应,或者仅以“嗯”、“噢”之类应付。

不管是哪种情况出现的冷场,根本原因都在于接受者不愿听发送者的发送。接受者仅仅出于纪律的约束或处世的礼貌而扮演一个“听者”的角色。因此冷场完全应由发送者负责。

冷场的出现,是发送的失败,因为它不能达到彼此沟通交流的目的。发送者既要投入发送,就必须实施控制,避免冷场的发生。控制的途径有:

①发送简短。单向发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如华达商场举行开业仪式,邀请了市内各方面的人士参加。总经理只说了两句话:“女士们,先生们:热忱欢迎各位光临!现在我宣布:华达商场正式开业!”

双向发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包场,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送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一轮讲不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不要一轮就讲得很长。

②变换话题。单向发送的话题变换是暂时的,所变换的话题是为了吸引接受者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这一目的达到后,仍要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精力分散,东张西望、打瞌睡、窃窃私语、在桌上乱画时,可以暂停讲授,穿插几句应景、时髦、诙谐的话,或者简短地讲个与教学多少相关的掌故、趣闻,学生的精力便会一下集中起来。之后,再继续教学。

双向发送的话题变换是不定的,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进行。比如你与别人谈今日凌晨看的一场电视直播的世界杯足球赛,可别人并不喜欢足球,也没有在半夜里爬起来观看,对你所谈显得毫无兴趣,出现冷场。这时,你就应及时将话题扯到其他方面去。

③中止发送。任何一个发送者在发送时都不希望接受者不愿接受。但若这种情况出现后,自己又采取了诸如简短发送、变换话题、加强语气等控制手段,仍然不能扭转冷场的局面,那就应中止发送。没有接受的发送是无意义的,既白白耗费自己的精力,又无端浪费别人的时间。比如你同他谈足球他无兴趣后,变换话题他仍无兴趣,就不可再谈下去。这叫做“话不投机半句多”。要么各自走开,另寻开心;要么各自静止,闭目养神。

3.搅场

搅场就是扰乱、打搅发送活动的现场。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单向发送中。如上课、作报告、大会发言、演讲等场合,接受者开小会、串座位、随意进出、喧哗、嘲笑、喝倒彩、吹口哨、瞎鼓掌等。

搅场出现的原因有三种:一是接受者本就对发送者有成见,是反对派;之所以来听,就是想来钻空子、找碴的,不管你怎么说,他都要搅。二是发送者思想、学术、业务等水平不高,接受者觉得其不配对自己叽里呱啦。三是发送者所发送的内容完全不合接受者之意。

作为发送者,对搅场的出现只能自己去控制。那种依靠与接受者有利害关系的他人出面干预、压制,或者自己愤而退场之举,都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那样做,产生的负面效果可能还会更差。因此,发送者必须正视搅场,实施有效控制。

控制搅场的途径要区别不同原因。

对第一种原因的搅场:坚定信心,置若罔闻。

1860年2月,林肯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在纽约库珀学会作演讲。他到纽约时,当地报纸已发表了许多攻击他的文章。在他登台时,他还未开口,台下便掀起一片嘲笑起哄声浪。演讲开始不久,台下已十分混乱,一些共和党人高声叫嚷要他滚下台去。但林肯全然不为所动,十分镇静地竟自按事先的准备讲下去。渐渐地,会场安静下来,除了林肯的声音,只有煤气灯咝咝的燃烧声,听众都听得入迷了。第二天,报纸又纷纷发表起赞扬林肯演讲异常成功的文章来。

对第二种原因的搅场:谦虚谨慎,自剖自责。

1986年菲律宾大选,竞选者科·阿基诺夫人曾被人指责为啥也不懂的家庭主妇。她上台发表竞选演说,不少人以这种眼光看待她;反对派则公开叫嚷说她只配围着锅台转,要她回去烧饭菜。她一开口便说:“我只是一个家庭主妇,对政治和经济都不甚了解,也没有经验。”这诚恳、真挚的大实话使听众一下静了下来。接着她又说:“对于政治,我虽然外行,但作为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我精通日常经济!”听众旋即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对第三种原因的搅场:幽默风趣,生动活泼。

某厂宣传部部长按工厂的宣传工作计划,到一分厂宣传时事政策。分厂一些工人正为下岗问题忧虑,但在这节骨眼儿上又不敢不来听。当分厂厂长讲了部长要宣讲的时事政策内容后,台下一下炸开了锅,吵吵嚷嚷,不可开交。部长扯开喉咙大喊道:“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台下顿时静了下来。部长故意停了一下才说:“我爱人下——岗——了!”台下先是一愣,随即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接着部长就从自己爱人如何主动要求下岗讲起,将夫妻的对话、儿女反对的言辞惟妙惟肖地描述一番。待听众情绪完全调动起来后,才简要讲了讲为什么要下岗,当前下岗的形势等问题。事后,大家都说部长真会讲话。

4.责难

责难就是责备非难。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发送者所说有疑问或不同意而提出问题和反对意见。一般来说,这是善意的。另一种则是恶意的,故意刁难,搞恶作剧,以达让发送者难堪、出丑的目的。

对责难的控制,也要区别对待:

①对善意的责难,应尽己所知,认真、负责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解答对方的问题。只要不是涉及国家、组织机密和有伤风化等内容的,都应有问必答,不可用“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搪塞。如果确实回答不了,要老老实实地表示歉意,或者留下另行探讨的话语。

前面所举宣传部长到分厂宣讲时事政策,一女工站起来问道:“你老讲形势好,为什么全国到处都在下岗?”部长说:“下岗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恰恰说明形势好。现在一些地方、部门人浮于事,没事做,而一些地方、部门又事多等人,没人做,这正常吗?一个工厂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没市场,大家都发不起工资,还不如让一些人下岗转行,去干社会需要的事。这样,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大家又都有钱可挣,不比半死不活地吊着好吗?”

②对恶意的责难,应针锋相对,坚决、果断地予以驳斥或揭露。手法上可以多样化:或反唇相讥,或以牙还牙,或幽默风趣。总之,不能让其企图得逞。在这种情况下,不予理睬、拒绝回答,或者发火、生气,或者令其离开和自己离开,都是不恰当的。一是助长其气焰,二是混淆其他听众的视听,三是有损自己的形象。

加拿大在同中国建交前,国内有一股敌视中国的恶势力。外交官切斯特朗宁在参加议员竞选时,有人站出来反对他说:“他出生在中国,是喝中国奶妈的奶汁长大的,身上有中国人的血统!”切斯特朗宁立即驳斥道:“我喝过中国奶妈的奶,这是事实。但喝过中国奶妈的奶就具有中国人的血统了吗?诸位先生,你们不也喝过加拿大的牛奶吗?你们身上是不是也有加拿大牛的血统了呢?”

美国布什总统一次在演说时,台下递上一张纸条,他打开一看,写的是:“傻瓜。”他若无其事地笑道:“以往别人递纸条都是提出问题,而不落姓名;而这张只落了姓名却没有提问题。”巧妙地将本想辱骂他的恶语,转移到辱骂者身上。

三、听解能力

(一)听解能力的认识

听解能力指的是发送者在发送活动中所具备的倾听、理解接受者反馈信息的能力。

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在言辞表达中,听与说是互相依存的:说了,必须听反应;听清了,理解了,才能再说。单向发送中的听解,可以使自己及时调整言辞的内容和形式,以保证发送活动能够继续、深入。双向发送中的听解,可以随时领悟对方的意图,而后选择恰当的言辞以对。比较起来,双向发送中的听解,比单向发送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双向发送中,彼此互为发送者和接受者,谁也无法完全把握对方将怎样发送。只有耐心地倾听,边听边思考,使原来不知道的得以明确,原来粗浅的得以深刻。同时,倾听不仅可以准确理解对方的要求,而且可以在倾听中了解对方的性格、学识、能力、兴趣等,以便自己能够对症下药。有时,为了获取对方的信息,还可以故意引诱、刺激对方多说;说得越多,暴露的问题也就越多。这就为自己将怎样说找到了突破口。所以,发送者必须具备听解的能力。

冀朝铸曾经谈起过他初当翻译时,听解不力的两次深刻教训:

1959年9月27日,周恩来设宴欢迎尼泊尔首相阿查里雅。讲话稿是预先写好了的,冀朝铸也事先按讲话稿译好。宴会开始,周恩来按讲话稿开讲。但讲的过程中,他临时加了一些内容。冀朝铸竟没有注意听,竟自按译好的内容翻译。幸亏周恩来本人熟谙英语及时察觉并纠正,否则将造成不良影响。

9月29日,北京各界人士在体育馆集会欢迎阿查里雅。事前,外交部礼宾司嘱咐冀朝铸:“今天你就仔细地听,总理和尼泊尔首相说什么,你就翻译什么,其他的事你就别管,集中注意力。”于是他便只注意总理、首相的讲话,而对主持大会的北京市市长彭真宣布的“向尼泊尔首相阿查里雅献礼、献旗”,却充耳不闻,毫无反应。一旁的周恩来急坏了:“小冀,快给首相翻译一下彭真市长刚才讲的话!”冀朝铸慌里慌张,不知所措。看到彭真捧了礼品,他赶忙对首相说:“现在市长要向阁下献礼。”总理火速补上一句:“还有献旗!”旋即严厉批评道:“小冀,你没有翻出原话!”冀朝铸只好承认:“彭真市长的话我没听清楚。”

(二)听解的内容

1.识别语境

对方所说,是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要分辨清楚。同是一句话,环境不同,意义就会不同。倘若将本是指甲义的领会为乙义,就要出差错。

《三国演义》第四回中,曹操逃亡到其父好友吕伯奢家。吕叫家人杀猪款待,自己出门去打酒。曹操步入后堂,听见有人在说:“缚而杀之,何如?”他不去识别所说是个什么样的语言环境,竟理解为是要将自己灌醉后捆起来杀掉,便冲进去,不问男女,皆杀之。搜至厨下,才见是缚一猪欲杀。不识语境,酿成大错。

2.分清所指

口语交往不像书面语言那样,可以任凭接受者去细细地分析对方所说究竟指的是什么。它一晃而过,稍纵即逝。因此听时要分辨清楚。尤其是一些容易引起误会的概念,自己难以分清时,不妨反问一句,得到确认后再决定自己的行止,不可模棱两可。

电影《满意不满意》中,得月楼饭店有个年轻的服务员小杨,不安心服务行业,工作中老出差错。他的师傅则是一个工作出色的先进生产者。一天,某厂要请一个先进生产者给厂里职工作报告,厂长派车叫工会干部去得月楼接小杨的师傅来。工会干部一到,在门口正好碰上小杨,就问他:“小杨师傅在吗?”小杨说:“就是我呀!”工会干部不由分说,便将小杨连推带拉请上汽车开回厂里。结果闹了个大笑话。“小杨的师傅”比“小杨师傅”虽只多一字,但所指就是另一人了。

3.琢磨深意

言语交往中,有时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不是直截了当的,使用了诸如曲折、隐晦、暗示、双关、预伏、影射等手段,让你径直从其表面所言听来,是这么一回事,可实际上骨子里却是另一回事。这就需要琢磨一番,理解了、拿准了,再作决断。

春秋时,郑穆公派皇武子去对住在郑国宾馆中、企图充当灭郑内应的秦国人杞子、逢孙、扬孙说:“诸位先生在我国住这么久了,把我国的粮食、肉品都吃光了。我们郑国有养兽打猎的地方,同你们秦国是一样的。诸位先生可以猎取麋鹿而去,给我国一个休息的机会好吗?”三人听后,仓皇出逃。率军来偷袭郑国的秦军统帅孟明悲哀地说:“郑国已经有准备了,不能希求什么了。”秦人之所以有如此反应,就在于他们琢磨出了郑穆公话语中的深层含义。

4.辨析歧义

口语交往是靠声音传递信息的。由于汉语中存在着非常普遍的同音多义现象,对方所发出的一种声音,就可能是指这个意义,也可能是指那个意义。加上近音、谐音,就更容易产生歧义了。因此,在听解之时要加以辨别分析,弄清楚了再作应对,不要仅凭一时所听去揣测。

有个当官的,读书时有的句子不懂,想找人问问,就问下属:“这里有高才吗?”下属理解为上司要找一个高明的裁缝,便答道:“有,有!”于是便找了一个技术高超的裁缝进来。当官的便问裁缝:“贫而无谄,怎样?”裁缝说:“是呀,衣服要平,是不用铲,要用熨斗熨。”当官的皱皱眉头又问:“众口铄金呢?”裁缝说:“现在都重纽扣,不用索衿捆了。”当官的又好气又好笑,朝他挥挥手说:“走吧!”裁缝说:“啊,你想弄点边角布料做扫把呀?好,我这就去拿。”当官的气得自己走了。下属和裁缝在听解中都未辨析同音、近音的歧义,所以闹出了这番笑话。

5.因情制宜

言辞发送(尤其是双向发送)的谈资,有时是取决于接受者的反应的。对方的思想、意图、要求,以及性格、兴趣、品行等,都可以通过其言辞获得。自己要如何发送,就得依据对方的这些情况而定。就是原来自己思考、拟就了发送的方向和内容,但如与对方反馈的情况不适应,也得改变、调整。

北伐战争中,蓄谋背叛革命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暗中唆使流氓、伤兵袭击革命政权南昌省、市党部,打死、打伤许多工友和执行委员。时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就此事去见蒋介石,二人有一段对话。郭沫若认为:“我平生最感趣味的,无过于这一段对话。”试看:

我去见了蒋介石,他带着一种栖遑不定的神气。我说:“今天要开会了。”他说:“他们那么样子干,我是不出席的。”——看,他这岂不是不打自招吗?我也老着脸皮向他讲:“我们可不可以派点兵去保护省、市党部呢?”他说:“你去向参谋长讲吧。”我反说:“像现在这样军事紧急的时期,这种捣乱的集会,我看总司令可以下一道命令去解散。”他说:“好吗,你去向陈调元讲吧。”他还要解释一句说:“他是维护这儿治安的。”我平生最感趣味的,无过于这一段对话。他以为我是全不知情,在把我当小孩子一样欺骗呵。蒋介石,你要掩盖些什么,你的肺肝我已经看得透明,你真可谓心劳日拙了。

郭沫若对蒋介石的认识,就是通过对蒋介石所发言辞的听解获得的。下一步将如何与之周旋,心里便有数了。

四、应变能力

(一)应变能力的认识

应变能力指的是发送者在发送活动中,因内容、条件、时间、地点、对象等出现非常规现象,或突然发生变化,而能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地用恰当的言辞予以应对的反应能力。

发送活动中,发送者虽居于主导地位,但客观事实常常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都可能突然发生。发送者要实现交际的目的,对此,必须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有以善处,迅速加以分析、判断,作出如何应对的决定。

发送者如果不具备应变的能力,一遇意外,六神无主,惊慌失措,要么张口结舌,语无伦次;要么措置失当,言不及义。这不仅会造成交际的失败,而且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反之,发送者具备了应变的能力,则能措置裕如,化险为夷,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某宾馆招聘男服务员。这天来了甲、乙、丙三人,经理分别对他们进行面试,都是问这么一句话:“假如你无意中推开客房门,看见一位一丝不挂的女顾客刚洗好澡从卫生间走出,并且她也看见了你。这时,你怎么办?”甲说:“我说声‘对不起’,然后赶紧关门退出。”乙说:“我说:‘实在对不起,小姐,我真的不知道,请您原谅。’然后听她的意见。”丙说:“我微笑着提醒她:‘小伙子,天冷了,当心着凉啊!’然后若无其事地关门退出。”

结果,经理只录用了丙。因为只有丙才具备应变的能力。女顾客洗澡未反锁客房门,这是非常规的;她一丝不挂地从卫生间走出,这是意想不到的。甲的说法,会使女顾客羞愧、难堪,可能产生怨恨。乙的说法则更糟糕,可能会激起女顾客不可遏制的愤怒,臭骂、投诉、控告都难以避免。而丙的说法,女顾客会很满意:小伙子嘛,被同性看见光身子有何关系呢?

(二)应变的内容

1.化险为夷

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及一班王公大臣西逃,路经陕西渭南县。因连年大旱,兵连祸结,渭南已是民生凋敝,十室九空;剩下些许,也是水深火热,啼饥号寒。知县张世南骤然得知太后、皇上驾临,既无佳肴美食可奉,又准备不及,只有红豆小米稀粥配咸菜。护驾的岑春煊拍案大怒,总管李莲英大叫:“罪应灭族!”张世南吓得半死,先是向太后叩头求饶,继而说道:“昔日汉光武帝出征,士民争献麦豆稀饭,以示他日富贵,不忘当年艰危。卑职欲效光武轶事,剖心沥胆,备奉简膳,借以铭颂太后西幸之际顾念祖业;慈心忉忉,恩沐黎庶,德昭天地。似此上下一体,同舟共济,必能日暖旌旗,重振乾坤!”此番话说得合情入理,慈禧也不好再发作;虽觉难以下咽,还是抿了一口稀粥。

2.巧言饰错

汉武帝游上林苑,见一树长得奇特,便问侍臣东方朔,这树叫什么名。东方朔信口答道:“叫‘善哉’。”过了几年,汉武帝又游上林苑,又看到那株树,又问东方朔叫什么名。东方朔早已忘记当年是怎样回答的,也不认为皇帝还记得当年自己的回答,于是又信口答道:“叫‘瞿所’。”谁知汉武帝偏偏记得东方朔当年的回答,便指责东方朔:“同一株树,为什么前后名称不同?”东方朔知道自己出了差错,眨眨眼,从容说道:“这没有什么奇怪。马,长大了才叫‘马’,小时就叫‘驹’;鸡,长大了才叫‘鸡’,小时就叫‘雏’;牛,长大了才叫‘牛’,小时就叫‘犊’;人,刚生下来叫‘婴儿’,年纪大了就叫‘老人’。”说得汉武帝连连点头。

3.解围济困

美国里根总统一次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他讲到精彩处时,数百名来宾报以热烈的掌声。凑巧的是,其夫人南希的坐椅也在这时歪倒,南希一下跌在地上。来宾惊叫,南希虽很快灵活地爬起来,但颇显尴尬。里根哈哈一笑,朝她说道:“亲爱的,我不是告诉过你吗?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该这样表演呀!”

4.失误补救

某领导在职工大会上讲话时,有感于个别女职工不自尊自重而使用全称判断说:“女人,是这个!”他翘起小指头。“男人,是这个!”他竖起大拇指。话音刚落,全场哗然,女职工愤慨不已。领导心知自己失言,迅即高声说道:“女士们,请安静!”他一只手翘起小指头,一只手竖起大拇指。“你们看,这大拇指,五短身材,大腹便便;它有的,只是力气。而这小指头呢?修长苗条,活泼灵巧,多可爱啊!你们愿意长得像这大拇指一样吗?”女职工一下喜笑颜开。

?§§第五章 实用口才的实施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