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口才学
14920700000021

第21章 环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和影响

人们的言语交际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环境,是伴随着发送者的发送和接受者的接受活动而产生、发展的。它由一定的时间、空间、情景、气氛、文化、习惯等因素构成,制约和影响着发送者的发送及接受者的接受。无论发送者还是接受者,都要正视环境,使自己的发送或接受符合环境的需要,与环境同步。如果对环境置之不顾,势必影响交际的效果,甚至遭受环境的惩罚。因此,充分正视环境,着意创造、控制、选择和利用环境,是实用口才实施的一大要件。

一、制约和影响的必然性

《孟子·滕文公下》中讲了一件楚人学齐语的事:孟子对宋国的大夫戴不胜说:“如果在这里有个楚国大夫,想叫他的儿子说齐国话,是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说:“当然是让齐国人教他了。”孟子又说:“一个齐国人在楚国教他,许许多多的楚国人干扰他,即使天天打他,希望他早日学好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带到齐国的街巷里住上几年,即使天天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了。”从这件事,人们不难明白一个道理:环境对人的言语的影响和制约,是一种客观存在。

(一)对发送者的制约和影响

1.发送内容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察言观色,虑以下人。”“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他的意思就是告诫言语交际中的发送者:说话要看说话时的环境,在该说的环境,就应当及时地说;在不该说的环境硬要说,就是浪费言语,不明事理。

发送者在进入发送角色时,发送什么样的内容,是受发送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就是说,发送者要发送什么,不完全凭自己主观的愿望而确定,要考虑发送现场客观存在的环境,以之作为自己选择发送内容的先决条件。这样,自己的发送才会有效,交际才能进行。不顾客观环境,张口就说,这是没有起码的识别能力的表现。

例如,一位县机关的普通干部被抽到农村蹲点,可他迟迟未能成行。其领导便到他家,准备对他进行批评,晓以大义,使其尽快动身。可当领导到他家后,才发现其妻已生病住院,年幼的孩子无人照料,远在省外的岳母正在赶来。这位领导原来准备发送的内容就已完全不适于眼前的环境了。于是,这位领导迅速将原准备发送的内容改为对那位干部的安慰,嘱咐他好好照顾生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并关切地询问还有哪些困难,需要什么帮助,至于下乡的事,不要考虑,由组织另外抽调其他同志,等等。

2.发送形式

发送者就同一内容的发送,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并非任何形式都适宜于任何一种环境。置身于一定环境的发送者,要采用哪一种发送形式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往往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他只能根据环境的需要,选择、调整自己的发送形式。

一位应邀到某大学对大学生作《理想·人生·追求》演讲的青年企业家、全国劳模,一跨进校园,热情的同学们就围上来问这问那。本来,校方是让劳模上大礼堂的讲台去演讲的,面对围着不散的同学们,这位劳模只好改变表达的形式,说道:“干脆,我还是和同学们一道座谈吧。彼此探讨交流,我更能了解同学们,同学们也更能了解我,我也好向同学们学习。”博得同学们的一片欢呼。由单向发送的上台演讲,变成了双向交流的台下座谈,是由于环境影响所致。

(二)对接受者的制约和影响

1.听解效果

接受者对发送者的发送,首先要能听解。而听解的效果如何,也不是单凭接受者主观的愿望和努力就能决定的,它常常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比如,一位学生本欲专心听老师讲课,可同桌老在他耳边唧唧喳喳,他再想专心,也无法听解老师的讲授。又如,盛夏,在闷热的大礼堂挥汗听领导作报告的职工,其对领导发送信息的听解,效果就会大大受到影响。

1997年11月1日,在美国访问的江泽民主席应邀到哈佛大学作演讲。在40分钟的演讲中,大多与会者凝神倾听,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可是,由于演讲采取的是同步翻译的方式,江泽民讲得又较快,致使一些听众不能很好听解。工作人员递上纸条,江泽民看后便停了下来,用英语笑着对大家说:“我讲得太快了,翻译有点儿跟不上。”接着,他便改用英语,放慢速度直接演讲。听众纷纷放下耳机,听得津津有味。会后,许多听众反映说,江主席略带美国口音的英语,吐字清晰、节奏适中,都能听清,都能理解。

2.反馈趋向

接受者在有效听解发送者的发送之后,必然作出相应的反馈。而反馈的趋向——认同、排斥、冷漠,也并非全由接受者的主观意愿来决定,也常常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比如,张三问李四:“你觉得王二这个人怎么样?推选他为‘先进工作者’,行吗?”李四当然有自己的看法,但刚要开口说出自己不同意推选王二的意见,一眼瞥见身为本部门领导的王二的妻子正好走了过来。于是,反馈趋向迅速改变——或者表示“还可以”,或者岔开话题。一般说来,在这种环境之下,李四犯不着为此当面得罪本部门领导。这就使得李四不能够在听解张三的发送之后,按照内心的本来想法而作出反馈。

二、制约和影响的要素

(一)主观要素

1.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无论是发送者还是接受者,其发送或接受,往往受到自己情绪的支配。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根据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可能采取肯定的态度,也可能采取否定的态度,还可能既不肯定又不否定。这一切,都与其情绪有关。倘若采取肯定的态度,其情绪是亢奋的,表现为喜爱、满意、愉悦、尊敬等;倘若采取否定的态度,其情绪是消沉的,表现为不满、憎恶、痛苦、忧愁等;倘若采取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其情绪是漠然的,表现为冷淡、沉默、寡言等。

比如,一位正要去教室给学生讲课的教师,被校长叫住并没头没脑地批评了一通。其情绪必然愤怒、激动,难以平静。在这种情况下,他再去给学生讲课,就很难做到娓娓动听、孜孜不倦。

1978年12月15日晚9时,美国总统卡特在电视上向全世界宣布:美国将于1979年1月1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卡特神采飞扬,声若洪钟。“卡特结束谈话时,电视台的麦克风还开着,他不知道这一点,电视观众这时都听到他自言自语地说:‘现在全国响起一片掌声!’显然他非常满意他刚带给大家作为圣诞假期礼物的‘好消息’。”

发送者是如此。作为接受者,台湾驻美“大使”沈剑虹也深深地被情绪所支配。他回忆说,他在凤凰城看到电视后,沮丧不已,“新闻记者,包括驻华盛顿记者,查到我的下落后,电话就不断打进我房间来,都要我发表声明。我一概拒绝了”。他之所以“一概拒绝”,就在于其情绪十分低落,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说不出。

2.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发送者也好,接受者也好,其发送或接受也要受到意志的支配。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有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二是抑制。发动表现为推动交际者去从事达到一定目标所必需的行动。如对发送者来说的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顶住压力也要发送自己所要发送的信息;对接受者来说的创造条件、积极适应、排除干扰、顶住压力也要接受自己所要听解、反馈的信息。如1600年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坚持哥白尼太阳中心学说的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死刑。行刑前,红衣主教再三问他是否反悔,收回“异端学说”。他毅然回答道:“不,我不反悔!哪怕像塞尔维特一样被他们烧死。我认为胜利是可以得到的,而且要勇敢地为它奋斗!”当行刑的火焰点燃,烈火、浓烟已将他紧紧包裹,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他还这样回答刽子手们:“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的!”

抑制表现为制止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如对发送者来说的本来应当发送、很想发送,或者本要发送某方面的内容,但因条件不宜或情况变化,而强止内心的发送欲望;对接受者来说的本来不愿接受,或者本来不打算作某种趋向的反馈,但因形势所迫或情况变化,而强压内心的意愿,去接受或作出某种趋向的反馈。如三国时刘备放纵自己的情绪,起全国之兵东征吴国,以报义弟关羽被杀之仇。诸葛亮等一班重臣苦苦相劝,可刘备完全不能抑制,竟意气用事地说:“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而吴主孙权却善于抑制。面对压境的数十万大军,他一方面上表向魏称臣;一方面向刘备请罪:归还荆州、送回夫人、囚交杀害张飞的凶手,愿与蜀国永结盟好,共图灭魏。至此,刘备仍然不能抑制,一意孤行,遂有猇亭之惨败,全军覆没,狼狈逃至白帝城一命呜呼。

意志调节的这两方面,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为了实现交际目的,发送者和接受者都既可以发动自己的意志,又可以抑制自己的意志。正是通过发动和抑制这两种作用,意志实现着对交际者言语交际活动的支配和调节。

3.气质

气质是交际者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以同样的方式表现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的动力上;而且不以交际活动的内容、目的和动机为转移。因此,气质对交际活动中的发送和接受,都有着制约和影响的力量。

从传统的气质表现上看,其制约和影响大体有如下情况:

①多血质。反应敏捷、灵活多变、活泼机巧、情绪兴奋、极善言谈、兴趣广泛、喜欢交往、外露明显。

②胆汁质。反应迅速、缺少灵活、情绪激越、脾气暴躁、易于冲动、不善抑制、有话必吐、心境多变。

③黏液质。反应舒缓、持重安详、情绪稳定、言语不多、处事泰然、声色不露、执著不移、内向明显。

④抑郁质。反应迟钝、刻板木讷、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孤僻冷淡、兴味索然、不喜交往、严重内向。

上述四种气质,并无好坏之分,也不能就此判定交际者表达能力的高低;它仅仅是人们言语交际中的一种行为方式。说不定抑郁质类型的人,平时沉默寡言,而一旦时逢良机,打开话匣,就会滔滔不绝。比如,爱因斯坦3岁还不会说话,6岁时被老师叫到名字竟呆若木鸡,8岁时仍沉默寡言。可当其父母给他一个罗盘时,他竟从罗盘指针中连珠炮似的一口气提出30个问题,使父母无法对答。

4.性格

性格是交际者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行为表现,受着其性格的制约和影响。

性格的个别差异很大,也就是所谓个性。个性具有一定的意识倾向性,充分体现进入言语交际角色的个体的信念、理想、世界观、情趣。这种倾向性越强,在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反应就越稳定。所以,无论发送者还是接受者中的任何性格特征都不是面临交际现场时才临时形成的。它是交际者自懂事起经过社会生活的不断实践、磨炼而造就的。任何一个交际者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较为稳固的特性,不会轻易改变。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发送者的发送方式、技巧会因不同情况的需要而不同。但绝不能认为这是其性格的特征或其性格的改变。比如,一个性格历来温顺、轻柔,谈吐文雅的人,偶尔被某种外力刺激而勃然大怒,口出恶言,这只能是其忍无可忍时的生理反应,而不是其性格暴躁的体现。鲁迅笔下的阿Q,再三欺侮小尼姑,不能认为是阿Q性格的勇武、顽强;施耐庵笔下的潘金莲,挑逗武松,不能认为是潘金莲性格的热情、开朗。

(二)客观要素

1.交际场合

交际场合对发送者和接受者双方都产生制约和影响。在国际上,各国解决彼此之间存在的分歧而举行的谈判,就十分注意选择谈判的场合:要么在各方领域对等地轮流进行,要么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第三方进行。这就避免了单纯在某一方进行时,可能产生的地理优势,不致给对方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比如,中美建交前的20余年,双方的100多次大使级谈判就是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

交际场合的制约和影响是多种多样的。

①公众场合。公众场合是一个人数众多、形色各异的场合。对发送者来说,如果不借助麦克风(而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的),音量不足,就难以为接受者所接受;发送内容不当,就会在公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发送方式不佳,就会引起公众的反感。对接受者来说,发送者音量小,自己接受困难;周围有人讲话,自己接受也困难;自己对发送者不同的看法,由于顾及各种关系,又不便站出陈述、反驳。

②单独场合。单独场合是发送者与接受者单独的交际,双方都可以敞开思想发送或接受。在内容上,什么都可以涉及;在形式上也不必拘泥,只要彼此的交际能够进行即可。但是,这种场合由于没有第三者的见证作用,双方不是亲密无间的关系,彼此都会有所顾忌。特别是在政治气氛险恶的时代,更是这样。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常常有人将单独场合的闲谈“揭发”出来,置对方于困境或死地。即使政治气氛良好,有些涉及彼此利害关系的内容,利用单独场合的交谈,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双方达成的所谓君子协定之类,一旦情况有变,其中一方就可能矢口否认。

③正式场合。正式场合是为特定的目的而设置的、有一定条件和规范的场合。例如,商贸洽谈及外事谈判的会谈处,举行会议的会场,发表演讲的礼堂,开业及庆典的现场,教师讲课的课堂,等等。这类场合,无论是发送者还是接受者,都不能随心所欲、马虎从事;必须遵从该场合规定的要求,按特定的目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发送,除要注意慎重、准确、端庄、典雅、集中外,还得考虑音质、音量,并且要引人入胜,吸引听众。比如教师,一旦踏上讲台,就要对自己的发送负责,绝不能对学生乱发送一通。教室、讲台、学生,共同构成对教师发送的环境制约因素。而接受,则要求端正态度、专心致志、注意倾听、积极理解。比如学生,一旦坐进教室,上课开始,教师、桌椅,共同构成对学生接受的环境制约因素。

④非正式场合。非正式场合是事前没有特别规定,也无条件限制的自由的场合。如纳凉的树下,购物的商场,散步的街头,闲聊的茶馆,看戏的剧院,跳舞的舞池,串门的家庭等等。这类场合,无论发送者还是接受者都显得轻松自如,交谈随便。所涉内容多为寒暄应酬的生活琐事,而且在这种场合说的,大多不用认真,哪里说,哪里丢,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像小道消息、飞语流言之类,也往往在这种场合滋生。若恰遇有心者,又往往由此产生争执、口角,或者诱发搬弄是非的因素。

⑤肃穆场合。肃穆场合是一种严肃、安静的场合。如追悼会会场、住院病人的病房、举行升旗仪式的现场、展览厅等等。置身这类场合的每一个交际者,都会无形中受到约束,不高声、不打闹、不嬉笑、不逗趣。心情或沉郁,或严肃,或庄重。如果这时处于发送者地位,其发送的内容、形式都是十分稳沉、慎重的。如果这时处于接受者地位,一般都缄口不言;即使要言,所言也极为有限,而且只不过应景式地顺着发送者的趋向简单表表态而已。

⑥愉悦场合。愉悦场合是交际者逢喜事时出现的热闹场合。如假日出游、参加婚礼、出席晚会、庆祝生日、庆功表彰、晋升、中奖等等。置身于这类场合的交际者,心境是舒畅、愉快的,情绪兴奋,意气昂扬。作为发送者,往往畅所欲言,谈笑风生。作为接受者,也乐于接受发送者的发送,顺势祝贺,弹冠相庆;即使发送有所出格,也不在乎。

2.实施对象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发送者和接受者互为实施对象。由于对象的千差万别,必然制约和影响彼此的交际,主要体现为:

①年龄。交际双方处于同一个年龄段,彼此阅历大体一致,进行日常交际,一般不会有什么困难,交际也会显得自然、随和。如果双方不是同一个年龄段,彼此阅历有差距,交际中就会产生一种年龄障碍而受到制约。比如,一位60岁的老人与一位20岁的青年构成言语交际关系,老人就可能倚老卖老,自认为“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而在言语中显出轻视青年的成分。而青年也可能初生牛犊不怕虎,自认为“你老迈过时,思想守旧”,而在言语中显出对老人不尊重的成分。当然,不排除有忘年交的情况。但忘年交毕竟只是在某种情趣、观点上的一致而产生的,并不能涵盖彼此之间在任何言语交际中的差异性。

②性别。性别不同也会制约和影响彼此言语交际的效果。因为有些话,只能在同性间沟通交流,换了异性,就会产生一种性别障碍。比如,两个小伙子在一起,可以为某事开启心扉,开诚布公,有啥说啥,无所忌讳,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带些脏话、丑语,对方不会以为你是在侮辱他。但若换成一个小伙子与一个姑娘,而二人又并非恋人或夫妻关系,那么彼此交谈就会字斟句酌,文质彬彬;即便话不投机,也能各自克制,不会带出脏话、丑语。万一某一方不慎带出脏话、丑语,对方会认为你太没教养,侮辱人,非与你辩个分明不可。作为男性,更要克制自己。

③地位。言语交际中,双方的地位不同对交际效果的制约和影响是很明显的。比如一个家庭中,父亲与儿子之间,父亲会有意无意地居高临下,主宰、支配儿子的言行,儿子往往不能随意地与父亲对等地沟通交流。地位不一定就是指其官职的高低,有的人官职并不高,甚至根本就没有官职,他也可能在交际对象面前显得很有地位。比如人们常说的“财大气粗”、“仗势欺人”就是这样。

④教养。教养是指人的文化品德修养。言语交际中,双方教养不同,交际效果就会受到影响。电影《人生》中,知识青年高加林与不识字的农村姑娘巧珍相爱颇深,可后来高加林还是抛弃了巧珍。这除了他思想感情上的变化之外,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彼此教养的差别。巧珍大老远地从乡下赶进城里与高加林相会,一见面就是:“家里的老母猪下了五个崽。”这令高加林皱眉不已,不愿与之交谈下去。相反,县广播站的女编辑黄亚萍同他在一起时,谈的是理想、事业、志趣,两人越谈越有劲,越谈越投入,无怪高加林爱情的天平要向黄亚萍倾斜了。巧珍的父亲在得知高加林抛弃了自己的女儿后,先是气得不得了,后来还是想通了,认识到高加林“不是同咱一股道的人”,反过来安慰、劝导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