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口才学
14920700000034

第34章 口才信息的传输

一、传输的类型

(一)传输方向

1.单向传输

单向传输是指交际中只有一方向着另一方发送信息的传输活动。一方是信源,另一方是信宿。从信源到信宿,是单方向的信息运行。发送信息的一方是整个交际过程中的主宰,掌握着全部主动权,发送什么信息,发送的时间多久,以什么样的方式发送,全由其决定和支配。而另一方则处于被动的“听”和“看”的地位,只带耳朵、眼睛,不带嘴巴。即使有反馈,在同一个交际回合中一般都不能命之以口。如电台、电视台的播音,主席台上领导的讲话,演讲台上演讲者的演讲,讲台上教师的讲课等。

单向传输一般都是有准备的传输。其目的明确、对象清楚,传输的信息有所选择,传输的方式有所讲究。即使是没有准备,或不能充分准备(如答记者问),但只要处于“自己讲,别人听”的位置,仍然是单向传输。只不过在信息选择和传输方式上没有有准备的传输完备罢了。

2.双向传输

双向传输是指交际中双方都可向对方发送信息的传输活动。双方互为信源和信宿,从信源到信宿,是双方向的信息运行。这种传输不存在谁是主宰的问题,一方发送信息时,另一方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表明自己的态度。在整个交际活动中,双方都既带耳朵、眼睛,又带嘴巴。任何一方的反馈,都可迅速发为言辞或形体语、附加语。如谈判、论辩、洽商、谈心、争论等。

双向传输也有有准备与无准备之分。有准备的,同样是目的明确、对象清楚,传输的信息有所选择,传输的方式有所讲究。如商贸谈判,与谁谈,要达到什么目的,为达到目的需要哪些信息,要采取哪种方式才合适,任何一个谈判者事前都会有所考虑。无准备的,难度就大一些。因为事前并不知道,彼此都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是,只要处于双向传输的位置,就要正视它,认真地选择信息,积极地把握方式。比较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双向传输中的无准备情况更多一些。

3.多向传输

多向传输是指交际者不止双方,而是多方时,任何一方都可以向其他方发送信息的传输活动。每一方都是信源,都是信宿。从信源到信宿,是多方向的信息运行。这种传输,同样不存在谁是主宰的问题,一方发送信息时,其他任何一方都可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表明自己的态度。在整个交际活动中,各方都既带耳朵、眼睛,又带嘴巴。任何一方的反馈,都可迅速发为言辞或形体语、附加语。如座谈、讨论、聊天、吵群架等。

多向传输同样有有准备与无准备之分。像座谈、讨论之类,一般都是有准备的,至少在大方向上可以把握。像聊天、吵群架这类,当然不可能有准备,纯粹靠随机而发了。

(二)沟通关系

1.直线传输

直线传输是指信息传输所沟通的关系是直线的,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

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输,是指交际双方具有上下关系时,处于上者向处于下者传输信息。这种“上”有两种情况:一是指一个组织的代表,如书记、市长、部长、厂长、经理、局长、营长、校长、主任、乡长等。他们在职权范围内向下传输的信息,往往带有强制性。哪怕其传输方式很柔和,其“下”,都不能不认真考虑。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正式的,如命令、指令、令、指示等;一般的,如要求、答复、意见、看法等。二是自身地位高于对方,如教师对学生,师傅对徒弟,家长对孩子。他们在工作、教养范围内向下传输信息,一般带有指导性,有时带有强制性。如家里的孩子,做父母者大多以指导性的信息教其如何做人。但孩子很不听话时,父母就会向其传输强制性的信息了。

自下而上的信息传输,是指交际双方具有上下关系时,处于下者向处于上者传输信息。这种“下”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单位、组织或地域的普通成员,如市民、职工、战士、工人、办事员、村民、学生等。他们在所服务的单位、组织或所处的地域内,向上传输的信息,往往带有请求性。哪怕心里很不痛快,其传输方式一般都较柔和。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正式的如请示、报告、汇报等;一般的,如反映、希望、建议、要求等。

2.横线传输

横线传输是指信息传输所沟通的关系是横线的。这种传输是在同一个单位、组织、地域中的非上下关系的交际者中进行的。如一个公司的员工之间,一个学校的教师之间,一个村子的村民之间。

比起直线传输来,横线传输无论在传输的人数上和传输的信息上,都要多得多。一是因为一般情况下,一个单位的群众总是多于领导的,他们彼此间的交往无论如何要比他们同领导的接触要多。二是因为群众之间说话,可以随便些,尤其是亲密者之间,则无话不谈。而群众与领导接触,往往说话显得很谨慎、拘束。但是,横线传输所传输的信息,比起直线传输来,一是信息量较少,二是可靠性较小。

3.斜线传输

斜线传输指的是信息传输所沟通的关系是斜线的。这种传输是在不同单位、组织、地域的上下关系的交际者中进行的。如这个公司的员工与那个公司的经理之间,这个学校的校长与那个学校的教师之间,这个连队的战士与那个连队的连长之间。

斜线传输比起直线传输和横线传输来,无论在传输的人数上和传输的信息上,都是很少的。一般见于这个单位的员工有问题、有情况需要向那个单位的领导反映、通报,或者那个单位的领导需要找这个单位的员工了解情况。

4.外线传输

外线传输指的是信息传输所沟通的关系不是内部,而是外部。这种传输打破了单位、组织、地域的界限,走向了社会。可以说,它是横线传输和斜线传输的进一步扩展。其传输的人数和传输的信息都为直线传输、横线传输和斜线传输所不及。并且,直线传输、横线传输和斜线传输所沟通的关系,一般都是对应的。而外线传输所沟通的关系,则往往是网状的,向四面扩散。因此,外线传输的速度快,影响大。

二、传输的渠道

(一)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

1.直接渠道

直接渠道就是指发送者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或媒介,直接面对面地把所要发送的信息传输给接受者。如甲碰到乙,甲为了向乙传输自己关心其健康状况的信息,便问道:“你近来身体可好?”这一信息就是通过直接渠道传输的。

直接渠道是言语交际活动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渠道。其特点是人数多,频率高,反馈迅速。

2.间接渠道

间接渠道就是指发送者在言语交际活动中,通过中间环节或媒介,间接地把所要发送的信息传输给接受者。如甲碰到乙,甲为了向乙的父亲传输自己关心其身体状况的信息,便对乙说:“请转达我对你爸爸的问候,请他多保重。”这一信息就是要通过乙这个媒介的作用来传输给乙的父亲,传输的渠道是间接的。

间接渠道虽然比不上直接渠道普遍,但可以起到直接渠道不能起的作用。有些信息,发送者不能或不便直接传输给接受者,通过间接渠道就能达到目的,而且有时效果比直接渠道更好。

(二)远距渠道和近距渠道

1.远距渠道

远距渠道是指言语交际活动中,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相隔的距离较远,发送者向接受者传输信息是远距离进行的。这种渠道是建立在一定的科技条件之下的,它要凭借科技的某种载体才能得以沟通。如广播、电视、电化教学、电话等。

远距渠道的“远”,是一个伸缩性较大的概念。从中国打电话到美国,是远;从办公大楼的8楼打电话到2楼,也是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欧洲广播,是远;一所大学的播音室向全校播音,也是远。总之,只要不是互相视力可及的传输,都属于远距渠道。

2.近距渠道

近距渠道是指言语交际活动中,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相隔的距离很近(或者面对面,或者视力所及),发送者向接受者传输信息是近距离进行的。这种渠道在现实生活中是大大多于远距渠道的。并且,一方面发送者可凭借形体语、附加语的辅助手段来加强传输效果,另一方面发送者还可及时获得接受者的反馈信息。

近距渠道有时也要凭借科技的载体,如有大量接受者的大会场、报告厅,就需要有麦克风才能使所有接受者感受得到。

(三)延续渠道和间断渠道

1.延续渠道

延续渠道是指言语交际活动中,发送者向接受者传输的信息,可以延长、继续下去。如甲传输给乙,乙传输给丙,丙传输给丁……

延续渠道有正式型和非正式型两种。正式型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延续。如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中央领导向各省、市、自治区的负责人传输了某种信息,各省、市、自治区的负责人回去后,又传输给地、市、州的负责人,地、市、州的负责人又传输给县的负责人……最后直至党员和群众。非正式型则是无序的、随意的延续。如甲告诉乙:“森林公园里出现一只狗熊。”乙获知后就会将此信息告诉给丙,丙又告诉给丁……这种非正式型的延续,信息可靠性不是很大。并且在延续过程中信息有时会走样,延续越长,走样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2.间断渠道

间断渠道是指言语交际活动中,发送者向接受者传输的信息,传到为止,隔断不再延续。如甲告诉乙:“小张叫你明天到他那里去一趟,他有事要跟你商量。”乙获知这一信息后就到此为止了,他不会再向丙去传输这一信息。

间断渠道有自然型和非自然型两种。自然型是信息传输到位后,就自然间断,如上例。非自然型是信息传输到位后,需要发送者特别嘱咐接受者,才会间断。如甲告诉乙:“我通过内线打听到中新商行因遭变故,有一批羊绒衫急于出手,我们去把它倒过来。你千万不要走漏消息。”乙受此嘱咐,也就不会将此信息再传输出去了。

三、传输的要求

(一)基本要求

1.迅速及时

传输信息是为着减少或消除接受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应当越快越好,越早越好。如此才能形成彼此的沟通、交流,迅速实现交际的目标。再者,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在一方需要某种信息时,不及时迅速地向其传输,很可能时过境迁。雨后送伞便失去了该信息应有的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是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处于关键、紧急的时刻,迅速及时地传输把握航向的信息。1989年春夏之交,他于2月26日传输了《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的信息;于3月4日传输了《中国不允许乱》的信息;于3月23日传输了《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的信息;于5月16日传输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信息;于5月31日传输了《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的信息;于6月16日传输了《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的信息。

2.准确对路

准确对路就是说传输的目标要准,要有针对性。传输给什么人,针对什么事、什么问题,不能不着边际,依违两可。尤其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或交际对方需要的信息,更要有针对性。舍此,是不能减少或消除接受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的。否则,传输还有什么意义呢?

3.适用有效

发送者传输信息,在本质上不是为了使自己获得博学多才的好名声,也不是摆花架子。而是要减少或消除接受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因此,它必须是适用的、有效的。那种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苗而不秀的信息传输,是没有意义的传输。除了可以暂时地哗众取宠以博一时之快之外,最终是会被唾弃的。

(二)技术要求

1.认清接受信息的对象

认清接受信息的对象是说发送者传输某一信息,事前一定要认清接受对象。接受者是什么状况?接受能力如何?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自己传输的信息是仅仅让接受者感知,还是希望接受者理解?是要接受者理解即可,还是要接受者付诸行动?如此等等。倘若在事前未认清而盲目地传输,就是无效传输。这种无效传输的产生,正如毛泽东所批评的那样:“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前面提到过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那位土改工作组组长文采,就是这种无知妄说的人。他传输的失误,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确传输信息的目的,没有认清接受信息的对象。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了商鞅向秦孝公四次传输信息的事:

公元前361年,为振兴秦国,秦孝公下令广招天下人才。当时正在魏国谋生的卫人商鞅急忙赶到秦国,经孝公的宠臣景监引荐,孝公便召见了他。商鞅喋喋不休地向孝公灌输他的“帝道”的主张。可孝公听不进去,竟自睡着了。商鞅告退后,孝公大骂景监引荐非人。景监也责备商鞅不会说话。过了几天,商鞅请景监再行引荐,景监告诫他一番后又带他去见孝公。他又是一个劲地讲他的“王道”的观点。这次孝公虽未睡去,但表现得非常不耐烦。景监又被骂了一顿。过了几天,商鞅自行去求见孝公,说这次要讲的,与前两次是不一样的。孝公便召见了他。这次他向孝公讲了“霸道”的看法,孝公甚感兴趣,鼓励商鞅讲下去。商鞅告退后,孝公对景监说:“汝客善,可与语矣。”并主动提出再见商鞅。商鞅到后,孝公让他坐在自己面前,与他促膝而谈。这一谈,就谈了几天几夜,孝公毫无厌倦。景监问商鞅:你为什么如此投合国君的心,使他这么喜欢听你讲呢?商鞅说:前两次我以古代五帝之事比至孝公,他认为那太遥远了,要等数十百年才能成帝王,没有那份耐心。后来我摸清了他的思想,他希望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做出一番事业来显名天下。于是我就改变了我的话题,给他讲见效快的强国之术——“霸道”,要他依法治国。

商鞅第一、二次传输的失败,就在于其未能认清秦孝公的兴趣和需要,盲目地传输。第三次的初见成效,就是在有了第一、二次的试探之后,对秦孝公有所认识才获得的。第四次的大功告成,则是在充分认清秦孝公的思想后才有的结果。

2.选择信息的内容和接受对象

据《列子·说符》记载:鲁国一户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老大好学儒家仁义,老二好学军事。老大以儒术去游说齐王,齐王采纳了,并叫他做了儿子们的老师。老二以军事去游说楚王,楚王采纳了,叫他担任军事长。施家的邻居孟家也有两个儿子,得知施家的两个儿子发迹的情况后,便仿效施家:老大以儒术去游说秦王,一心要以武力征服天下的秦王根本听不进去,将其阉割了,再赶走。老二以军事去游说卫王,卫王说,我是夹在大国中的一个弱小之国,对大国只有恭奉,哪敢用兵,于是砍掉老二的双脚,再押送回鲁国。孟家这两个倒霉的儿子回到家后指责施家害了他们。施家说:“谁叫你们生硬地照搬我们呢?你们这样不顾形势,不选择对象,当然要倒霉了!”这件事告诉我们:传输信息要选择内容和对象。

不同内容的信息,只能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只有选择那种适于交际现场的具体的人、具体的事的需要的信息加以传输,传输才会有效。汉时牟融在《理惑论》中谈到:“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琴声再优美,可牛听不懂,又有什么作用呢?不加选择地随意传输信息,只能是一堆废话而已。

3.恰当使用信息的媒介

信息都是通过各种媒介来传输的。媒介使用不当,传输就会受阻,或者传输无效。如果以言辞为媒介,要求意义明确,不能含混;内容充实,不能空泛;措词通俗,不能晦涩。如果以形体语为媒介,要求表情真挚,不能虚假;动作合适,不能做作;服饰适度,不能浮泛。

清朝石成金在《笑得好》中讲了这么一件事:有位父亲教导儿子待人接物的方法说:“对人说话的时候,要‘活脱’一些,不要一句话说得太死。”儿子不明白,便问道:“‘活脱’是什么意思呀?”父亲说:“比如有人来借东西,你不要说有,也不要说没有。只说有在家的,有不在家的。这样说,就‘活脱’了。记住,遇事都要这么办!”第二天,一位乡邻有事来找父亲,问儿子道:“你父亲在家吗?”儿子答道:“父亲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乡邻惊愕不已。父亲向儿子传输信息时言辞媒介的不恰当,导致了儿子的失误。

4.妥帖把握信息的理性

信息的理性指的是发送者所传输给接受者的信息,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的逻辑反映。它是发送者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表现。交际要获成功,就要求发送者妥帖地把握住传输信息的理性。发送者传输信息不讲理性,任着自己的脾气、兴趣行事,再好的信息,都是无用的。这种传输,实际上是无效传输。

据宋朝吕居仁《轩渠录》的记载:司马光在洛阳闲居时,有一年元宵节妻子要出门去看灯,司马光不允,制止道:“家里点得有灯,为啥非出去看不可?”妻子说:“出去看灯,也可顺便看看游人。”司马光更加生气:“我不是人吗?难道我是鬼不成!”司马光赋闲无事,心里不高兴,偷换“灯”和“人”的概念,以自己的固有判断进行推理,然后予以传输,这当然不可能是有效的。

(三)正确接受信息

1.注意信息的反馈

发送者向接受者传输信息,这只是言语交际活动的一个方面;接受者在感知发送者传输的信息后,必然会有信息的反馈,这是言语交际活动的另一个方面。发送者只注意自己传输信息的一面,而忽视接受者反馈信息的一面,传输也是没有好效果的。因此,发送者在向自己的接受者传输信息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该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传输内容和形式。

双向发送的信息反馈容易被注意:一方对另一方传输信息有不同意见,或者立即表态,或者义形于色。单向发送的信息反馈则容易被忽视:发送者自认为自己就是来传输信息的,接受者就是来接受信息的,往往居高临下,眼空无物,对接受者的反应熟视无睹,我行我素。尤其是一些喜好长篇大论的领导,空话连篇,东拉西扯。听众唧唧喳喳,极不耐烦,可是他却全然不顾。这种不注意信息反馈的传输,也是无效的传输。

2.等候和启发接受者的充分信息反馈

发送者注意到了接受者的信息反馈只是第一步,还应当耐心地等候,让接受者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必要时还可启发接受者谈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发送者才能准确了解自己所传输信息的效果,使交际得以发展、深入。如果发送者在向接受者传输信息后,接受者刚刚有所反应,特别是这种反应是与自己相左之时,发送者便迫不及待地制止、辩解、反驳、斥责,那么就不能获得充分的反馈信息,从而影响交际的效果,甚至导致交际中止。

这种现象最容易发生在交际双方中身份、地位、职务处于优势的一方。

第十章 实用口才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