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口才学
14920700000036

第36章 口才训练的发声基础

一、发声的要求

(一)增宽音域

音域指的是一个人的声音从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的宽窄范围。这个范围宽,其声音的音域就宽;这个范围窄,其声音的音域就窄。一个人声音音域的宽窄,制约和影响着其发送效果的优劣。我们用乐器奏出的1(哆)、2(瑞)、3(咪)、4(发)、5(嗦)、6(拉)、7(西)、1(哆)八个音作为基准:如果某人的发送只在1~5之间,那么可以认定其音域是较为狭窄的了;超过这个范围,就可以认为其音域较为宽广。一个人要获得较好的发送效果,就应当努力增宽自己的音域,从1到1都能自如发声。当然,言语交际中,并不是所有的发送都需要宽广的音域的。一对恋人在花前月下的谈情说爱,心怀叵测的同党在咖啡厅里的密谋,都只能是窃窃私语。其音域,不过在1~3之间。人际的正常交谈,一般也只在3~5之间。但是,言语交际中的有些场合,发送者就需要有较为宽广的音域了。如在教室里讲课的教师,在没有麦克风的会场里作报告的领导,在市场吆喝叫卖的商贩,在集会上鼓励宣传的抗议者,在嘈杂声中的辩论者,在旷野、街头的演讲者等等。他们如果音域较窄,势必影响交际效果。

音域窄的人,硬要他在需要音域宽的场合发送,这当然是强人所难。但有时他又不得不面临需要音域宽的场合,不得不发送。这时,为了取得一定的交际效果,他就不得不机械地将自己的音域加宽,直至极限之度。造成一种拼命叫喊,声音嘶哑,力气用尽的局面,即所谓声嘶力竭。这种声音,接受者听起来会觉得毫无美感,板滞、生硬、失之自然。其话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喊出来的。试想,听一个人喊话,那有多么别扭!这还谈得上什么言语交流、沟通的效果呢?如果他平时注意了发声的音域训练,使自己具有较宽的音域,那么他在言语交际的任何场合都能够游刃有余。

(二)加重音强

音强指的是一个人所发声音的强弱,表现为响度和力度。它与呼出的气流量的大小有关。一个人说话时呼出的气流量较大,发音也比较用力,发出的声音就较强;反之则较弱。音强较弱的发声,既难于表达发送者的思想感情,又影响接受者的感知。音强与音域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发声的音域宽,不等于其声音就强;一个人声音很弱,不等于其音域就窄。如一个音域较宽的人可以发出从1到1的八个音的宽度,但都很微弱,就不会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尤其是面对众多的接受者讲话,要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时。因此,发声要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接受者从中获得感染力,就要使声音响亮、浑厚、有力。

(三)掌握音长

音长指的是一个人所发声音持续时间的长短。发音持续的时间长,声音就长;反之则短。音长同前面第八章第四节“附加语手段”中所说的语速、停顿、拖腔有一定的关系,但又不完全是同一回事。语速强调的是整个发送活动速度的快慢,停顿强调的是发送活动中的间隙,拖腔强调的只是一句话尾部的拖长。而音长则是发送者根据发送现场的需要,对某些声音持续得长一些,对某些声音持续得短一些,以此造成特殊效果。如甲问乙:“丙这个人你觉得怎么样?”乙说:“哟——,你说的是他——呀!”其“哟”和“他”两个发音,持续的时间就比其他的发音长得多。甲一听乙这发音,就知道乙对丙是有不太好的看法的。

音长无所谓优与劣,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至于何时长,何时短,全凭发送者临场掌握。一般说来,需要强调的、感情浓烈的、别有他意的,持续时间应当长一些。这样,既能传达自己的感情,又能引起接受者的注意,促使其产生思想的共鸣。如1998年8月14日江泽民主席在荆江大堤上的那一段讲话中,有好几处就比其他处持续的时间长一些(以加点标示):

这次抗洪抢险,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这次斗争充分证明,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在任何困难面前,我们中华民族都是不可战胜的!

(四)美化音质

音质指的是一个人所发声音质量的高低。平时我们听到人们评价某人的声音说“他那破锣嗓子”、“他那公鸭嗓子”,就是指出其声音质量低。一面破锣,敲起来让人听了感到沙哑;一架受潮的皮鼓,打起来让人听了感到沉闷。

破锣和湿鼓所发的声音难以打动人心,产生不了良好的传递效果。所发声音质量太低,让人听了感到不是悦耳的乐音,而是逆耳的噪音,那就要影响交际:要么别人不愿听,要么听得很难受。如此,还有什么交际效果可言?俗话说:“响鼓不用重锤。”这道出了一个事实:如果发声的质量高,是很容易感染别人的。因此,发送者应当美化自己的音质,传递给接受者清晰圆润、悦耳动听的声音。

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有一段写老残在明湖居书馆听说书。当王小玉出来说时,他对她的声音的感觉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可见美化的音质有多么强烈的感染力。

(五)保持音稳

音稳指的是一个人所发声音的稳定性,表现为持续时间的多少。持续的时间多,说明其声音稳定性好;反之,则说明其声音的稳定性差。

在日常交谈中,一个人连续地高声讲话的情况不是很多。总是处于你讲我听,我讲你听;时而高声,时而低声的状态。如此,发送者不会感到嗓子的疲惫,这就谈不上保持声音稳定性的问题。但是,如果发送者从事的是经常要面向公众发送的职业,这就明显地存在一个保持音稳的问题。比如,有的教师能够在一个上午连续讲4节课,并且不喝一口茶水,声音保持如常。有的每周只讲几节课,可教了几年书,就出现了音带撕裂的毛病,不得不改行做其他非声音发送的工作。这说明他们不能够保持音稳。

这种保持音稳的情况,在从事艺术表演工作的人员中也很突出。比如,我们今天听一些老年歌唱家、戏剧家、说书家的说、唱,虽然不能完全与他们年轻时相等,但其声音的清脆、响亮、高昂,依然是那样悦耳动听。像骆玉笙、常香玉、郭兰英、才旦卓玛等,都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她们很好地保持音稳的体现。还有一些歌唱演员,在观众的热情鼓舞下,能够一曲又一曲地接连唱十多首歌;一些歌剧的主要演员能够每天演出两三场,调门儿不降,声音不哑。这些都说明了保持音稳的重要。演艺界流行的“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当然应当包括发声的训练。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正是这种发声训练的反映。

二、发声的要略

(一)呼气吸气

呼气,是将体内的气体吐出体外;吸气,是将体外的气体引入体内。呼气、吸气,都着眼于气的运用。气是发声的根本,会不会用气,关系到能不能按照发声的要求而正确发声。

唐人韩愈在他的学生李翊向他请教写作道理时,就举了一个气与声音的关系的例子。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他将气与声音的关系,比作水与水上的漂浮物的依托关系。一个人会用气,其发声就会自如灵活。平时我们说某某人说话“上气不接下气”或“有气无力”,就是指该人不会用气。在日常私下交际中,不会用气倒也罢了,但在公众场合,面对多人发送时,不会用气,不仅仅会显出表达的含混、模糊,而且会让接受者受到负面影响,并产生对发送者的不信任。试想,一个教师在讲台上有气无力或上气不接下气地讲课,学生怎么会产生听课的兴趣?

固然,呼气、吸气是人人都会的。但那只是日常生活中为维持生命的本能行为。从口才的角度说,仅有本能的呼吸行为是不够的。口才学的呼气与吸气,应当成为口才的原动力,在人们交际活动的发声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我们在看电视和听广播时,偶尔会听到播音员在播送过程中的呼气或吸气声,严重的甚至每播一句话就有一次明显的呼气或吸气。我们会感觉到特别刺耳,在心里为其难受。这就说明他们是将生存本能的呼吸用到了职业口才的发声上了,未能加强其职业口才发声的呼气与吸气的训练。因此,有志于口才提高的人,尤其是从事面向公众发声的人,应当在呼气与吸气方面有所训练。如领导者、播音员、主持人、演讲者、宣传员、解说员、教师、律师、演员等等。

呼气与吸气在训练方法上各有不同。

1.呼气训练的方法

①吹物训练,就是用口吹某种物品。如在1~3米的距离外吹灭蜡烛,先近后远,吹灭的蜡烛越远,则呼气力越强。还可以吹笛子、吹口哨等。

②持续训练,就是一口气吹出的时间能持续多久。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呼气力越强。

③数数训练,就是从1数到40要一口气数完,而且还必须清晰、昂扬。

④呼唤训练,就是在旷野、山坡、树林等地向着假想的人一口气一口气地高声呼喊。如:“小——明——你——在——哪——儿?”

⑤喊嗓训练,与呼唤相似。所不同的是,它是螺旋式的一口气喊出一个声音。如“阿——”、“衣——”。

⑥吊嗓训练,就是戏曲、歌唱演员吊嗓子的方法。它与喊嗓相似,所不同的是,它要在乐器伴奏下进行,唱、念、说均可。

2.吸气训练的方法

①深吸训练。这与呼气是相配合的,深吸就得深呼。深吸就是深深地吸,每次引入体内的气流可达1500~2000毫升,比平时的本能呼吸要多3~4倍。深吸要用鼻吸,深呼要用口呼。

②嗅闻训练。最好选择那种芬芳馥郁的鲜花为对象,在一定的距离处吸气,使香气徐徐进入体内。没有鲜花的季节或地方,也可以选取其他对象,如草、树、雨后的田塍,朝阳下的山野等。

③猛吸缓呼训练。这就是猛地狠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地将气呼出。

④借气训练。有时一次发送的内容较长,语速又较快,会出现体内气流不足以补充的现象,而停止发送来吸气,又有所不便,于是一边发送一边暗中吸气,在瞬间补足体内气流,这叫做“借气”。借气训练最常用的就是朗读或背诵长句子。在何时何处借气,应视实情而定。一般说来,应按节奏去借。这样才不致破坏语意的完整,避免给接受者造成听解的困难。

(二)驾驭共鸣

发送者声音的发出,是体内的气流冲击声带,再经过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的共鸣才能使接受者感知的。有些特殊发音甚至还有颅腔、胸腔和头腔的共鸣辅助。在所有的共鸣腔中,口腔和鼻腔既是最基本的,又是发送者容易驾驭的。比如口腔:发声时,口形可大可小,可撮可展,舌头可高可低,可伸可缩,发送者完全可以根据所发送声音的需要去驾驭之。于是产生不同的声音。

在日常交谈中,共鸣无须驾驭,只要会说话,起码的共鸣就自然产生。但在面向公众的发送中,就需要加以驾驭了。比如在大庭广众中讲话,要使声音高昂一些,就要开放喉腔、胸腔,张大口形,压低舌头,让气流大量地、顺畅地冲出;要使声音低沉一些,就要缩小共鸣腔,让气流小量地、有所控制地冲出。

要能很好地驾驭共鸣,要经过一定的训练。训练的方法是:

1.口腔共鸣

①发普通话中的7个舌面单元音韵母——ɑ、o、e、ê、i、u、ü,驾驭口形、舌头、气流的运动:

ɑ 口腔大张,舌头伸前,舌面下降,嘴唇自然,气流急冲。

o 口腔半闭,舌头缩后,舌面半升,嘴唇拢圆,气流急冲。

e 口腔半闭,舌头缩后,舌面半升,嘴唇舒展,气流半冲。

ê 口腔半开,舌头伸前,舌面半降,嘴唇舒展,气流半冲。

i 口腔微开,舌头伸前,舌面上升,嘴唇扁平,气流缓冲。

u 口腔微开,舌头缩后,舌面上升,嘴唇撮圆,气流缓冲。

ü 口腔微开,舌头伸前,舌面上升,嘴唇撮圆,气流缓冲。

②发普通话中的13个复元音韵母——ɑi(哀)、ei(杯,另加声母b)、ɑo(熬)、ou(欧)、iɑ(鸦)、ie(耶)、uɑ(挖)、uo(窝)、üe(约)、iɑo(腰)、iou(优)、uɑi(歪)、uei(威),驾驭它们在口腔开闭、声音响度、舌头动作、嘴唇形状、气流冲激等方画的状况。

③发普通话中的21个辅音声母——b(波)、p(坡)、m(摸)、f(佛)、d(得)、t(特)、n(讷)、l(勒)、ɡ(哥)、k(科)、h(喝)、j(基)、q(欺)、x(希)、zh(知)、ch(痴)、sh(诗)、r(日)、z(资)、c(雌)、s(思),驾驭舌头、嘴唇、气流的运动。

2.鼻腔共鸣

①发普通话中的2个鼻音字母——m(摸)、n(讷)。它们的发音,最明显的特点是:鼻腔通路打开,口腔里形成阻碍的两部分完全闭合,气流不能从口腔通过,转道鼻腔流出,从而发出鼻音。

②发普通话中带舌尖鼻音的8个韵母——ɑn(安)、iɑn(烟)、uɑn(弯)、üɑn(渊)、en(恩)、in(音)、uen(温)、ün(晕),驾驭发音器官由元音的发音状态向舌尖鼻音的发音状态的逐步运动,使之最终发出完全的舌尖鼻音。

③发普通话中带舌根鼻音的8个韵母——ɑnɡ(肮)、iɑnɡ(央)、uɑnɡ(汪)、enɡ(鞥)、inɡ(英)、uenɡ(翁)、onɡ(空,另加声母k)、ionɡ(雍),驾驭发音器官由元音的发音状态向舌根鼻音的发音状态的逐步运动,使之最终发出完全的舌根鼻音。

(三)吐字正音

演艺界对戏曲、歌唱演员历来有“字正腔圆”的要求,唱歌是如此,道白更甚。所谓“七分念白三分唱”、“千斤说白四两唱”,就是这个要求的体现。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在口才上,强调的是它的音和义。而在发音上,则讲究吐字正音,就是吐字要准确、圆润、饱满、有力、鲜明,语音要清晰、响亮、纯正、自然、流畅。让接受者听得清楚,听得明白,顺利地把握所发声音的意义。这在日常交谈的双向发送中是如此,在面向公众的单向发送中更是如此。日常交谈时,接受者听得不清不明,还可询问,还可借助发送者的形体语、附加语等表现来揣测。但在接受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时,他就既不能询问,又难以凭借发送者的形体语和附加语来揣测,这就可能造成听解的失误。这类发送者的字不正,腔不圆,不仅损害自身形象,阻碍交际,而且还会误导不明事理的接受者。

一个人要具备口才,首先就得从发声的基础训练开始,在吐字正音上下一些工夫。训练的方法有:

1.念准读音

①声母读音的辨正。

z、c、s与zh、ch、sh:如资与支、疵与吃、私与师。

n与l:如南与兰。

f与h:如福与胡。

p与b:如聘与鬓。

②韵母读音的辨正。

n与nɡ:如赞与葬。

i与ü:如矣与雨。

2.发准声调

现代汉语的阴平(ˉ)、阳平(')、上声(ˇ)、去声(`)的四声调,区分了不同汉字的音、形、义。即使是声母、韵母完全相同,但声调不同,音、形、义可能完全不同。如买(mǎi)与卖(mài)、理解(lǐjiě)与力戒(lìjiè)。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和词,都十分讲究四声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虽然有些字古人的发音与现代有所不同,而且古代的入声,现代已分别归入各声中了,但我们在训练发声的声调时,仍然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诵读。

3.咬字分明

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在发声的方式、发声的字音、发声的声调上相似而极易产生混淆的词句进行反复诵读,从中体会它们的发声区别。如“裁决—采掘”、“长方—厂房”、“告诉—高速”。

咬字训练中,“绕口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由于它是将一些声、韵、调相似的字按照一定的意义与语法要求串在一起的,诵读起来,如果语速加快,就很容易出现含混模糊,读者、听者都会忍俊不禁,由此产生一种趣味性,更加促使诵读者去诵读。因此它很适宜于咬字的训练。例如:八百标兵奔北坡,北坡炮兵并排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以绕口令形式训练咬字,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起初可选择一些短小的、难度不太大的句段,慢慢地念,以后逐步加快速度。直到烂熟而不咬错字时,再选长一些的、绕的难度大一些的句段。如此反复地念、背,久而久之就会咬字格外分明。

4.辨析异读

汉字中有不少是一字多音、多义的。同一个字,在这个地方要读这个音,在那个地方又要读那个音。这就需要加以辨析。像有不同声调的“一”在普通话里,它的本调是阴平,但只有在单读和词句末尾时才读本调,其他场合就有异读。如“她和从前一样”,“样”是去声,“一”就要读作阳平;“她一天天地叨念”,“天”是阴平,“一”就要读作去声;“她一年到头都在忙”,“年”是阳平,“一”也要读作去声;“她想看一看再说”,“一”夹在重叠动词中,就要读作轻声。还有像“她十分为难”,“为”(wéi)和“难”(nán)都读阳平;而“她为了避免灾难的发生”,“为”(wèi)和“难”(nàn)则要读去声。还有一些字则不仅仅是声调的区别,其读音差异很大。自然,意义也各不相同。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读作liáo(缭),意为盘绕。在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缪”,读作miào(庙),是为姓氏。在《礼记·经解》中,“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缪”,读作miù(谬),意为错误。在《诗经·豳风·鸱》中,“绸缪牖户”,“缪”,读作móu(谋),意为修补。像这类异读的字音、字义,不加以认真辨析,是难免不出错的。至于有些人名、地名的特殊读音,当然不可能一一辨析清楚。但对那些常见的、有影响的,还是要加以留意。如“他单方面撕毁协议”中的“单”,读作dān(丹);“匈奴大入上郡,……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中的“单”,读作“chán”(蝉);“他姓单,山东单县人”中的两个“单”,都读作“shàn”(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