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口才学
14920700000038

第38章 口才训练的内容(下)

一、思维训练

(一)训练的目标

1.清晰性

言语交际,从现象上看,似乎只是一种言辞的沟通交流。交际效果的优劣,表面看来,似乎也只是交际者对语言材料排列组合能力的高低。其实,它是交际者思维活动的表现。凡是正常的人,在其投入交际活动时,都是由其思维支配进行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交际者的思维都是清晰的。之所以有交际中的“不会说话”、“说错了话”、“信口雌黄”、“答非所问”等现象发生,就是其思维不清晰所致。因此,思维训练首先就要从清晰上入手。

思维的清晰性,就是交际者在整个交际活动中头脑都是清醒的。所思,所想,所采取的策略,所编织的言辞,无一不是清楚明白的。不朦胧,不糊涂,不含混,表现出一种精明的色彩。

2.条理性

条理性是对思维的语法和逻辑的要求。就是说,交际者的思维要遵守语法法则和逻辑规律。表达的言辞,在非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语句必须完整、和谐,语意不能违反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无论怎样表达,都要让人听了感到是有条有理的。交际中,之所以会有“不知所云”、“语无伦次”、“牛头不对马嘴”等现象发生,就在于其思维缺乏条理性。而思维具有条理性,就会左右逢源,措置裕如。

3.超常性

所谓超常,是相对平常、常规而言的。《孙子兵法》有云:“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超常思维的核心就是出奇。其内容是:打破思维常律的定式,摆脱思考问题的方向,跳出思维逻辑的圈子;不依成法,不按常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跳跃迂回,萌发奇思,滋生怪想。无论是问话还是回答,无论是举证还是反驳,都要使言辞超出常理,出乎常人的意料,给人以新奇、有理、有力之感。交际中,有的人为什么老是被人牵着鼻子团团转,处处挨打,时时受窘,就在于其思维的板滞,不善超常。而善超常者,就能把握主动权,即如孙子所言:“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4.敏捷性

敏捷就是灵敏而迅速。灵敏强调的是不死板、不墨守成规,随机应变,灵活自如;迅速强调的是不迟钝、不踟蹰,快速反应,积极应对。言语交际活动中,除了有充分准备的单向发送外,其他条件和场合都需要交际者思维的敏捷,容不得交际者从容不迫、慢条斯理地去思索、考虑。有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你慢慢地思谋清楚了,早已“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了”。要想挽回,也来不及了。交际中的那种张口结舌、手足无措,就是其思维缺乏敏捷性的表现。而敏捷性的思维,则表现为眼明手快、当机立断。

(二)训练的要求

1.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

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反射活动。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刻板的;而条件反射则是在客观环境中形成的,灵活的,它可以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于言语交际归根到底是双方思维的交锋,己方不可能事先洞察对方的思维方式、思维走向,无法预料对方将怎样提问、怎样举证、怎样回答、怎样反驳,不可能按预测作出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其心理机制应当是条件反射的。它不固定、不刻板,张弛急缓完全随着交际现场的环境、气氛、形势以及对手的表现而作出与之适应的反馈。否则,一旦情况有变,则会造成心理的失衡。心理失衡,也就谈不上思维的清晰性、条理性、超常性与敏捷性了。

2.丰厚的信息积累

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认识,是头脑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它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根据,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没有思维。按照思维的目标,则更进一步。无论怎样思维,都只能来源于交际者曾经对客观事物有过的深刻感知。也就是说,他在进行思维的时候,调动的是他头脑仓库中的信息积累。由于事先有了这种积累,在交际中,便会因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一触即发。这叫做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可以说,思维目标的实现与发展,是交际者在现实生活里不断积累信息的过程中实现的。积累越丰富,思维就越能达到目标。反之,没有这种积累,要想达到任何一个目标,都不大可能。

3.高度的有意注意

交际过程是一个口头信息传播过程。这种口头传播,具有模糊性、不稳定性,往往稍纵即逝。因而,交际者需要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交际者才能够清晰地反馈交际现场的一定事物。注意是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对交际者来说,这种客观事物就是自己对手的现实表现。当你投入言语交际之时,你要使你的心理具备条件反射的机制,以便调动自己的信息积累,就必须高度注意自己的对手,以期引起自己思维的定向反射,产生目标指向的举措。注意有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之分。无意注意是随意的,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加任何努力。而在交际中,思维的触发,需要的是有意注意。这种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它要求交际者通过一定的努力,积极、主动、仔细地去洞察对手,及时捕捉住对手传递、反馈的信息,理解它、吃透它,从而触动自己思维的定向反射,向目标飞跃。舍此,目标指向则失去产生的依托。

4.顽强的意志行为

言语交际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以自己的言辞最终打动对手为目的的。交际者在投入交际之时,必然从这个目的来指引自己的行动。除了面向公众的单向发送外,其他交际都具有双向说理性,彼此互为对手,谁也不能凭一时的外在勇武而战胜对方,它靠的是蕴蓄的内在实力。所谓两强相遇勇者胜,这种勇,指的就是意志。意志顽强,就能调节心理状态,支配思维活动。尤其是情况剧变或危急关头,它可以使你保持镇定,使思维避开不利而向着有利的方向反射,迅速组织恰当的言辞以应对。从而化险为夷,转败为胜。否则,遇事就会乱了方寸,思维所要达到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三)训练的形式

1.信息转换

言语交际受思维的支配,但思维只是人的一种思想活动,要实现交际,它必须转换成交际对象可以感知的信息符号——言辞、形体语、附加语。没有这种信息转换,就不能形成彼此的沟通交流,交际也就不能成立。信息转换训练,就是交际者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组合成清晰的、有条理的言辞或形体语、附加语等信息符号表达出来。倘若表达出来的,正是自己所思、所想、所感的,那就证明转换是成功的;否则就是不成功的,还得进一步加强训练,直至转换成功。

信息转换最普遍,又最能达到训练目的的是言辞的转换。言辞转换的方法可以是:

①叙说一件事。自己假设一件事情进行口述。从事情的发生讲起,然后是经过、高潮、结局。要检验讲得是否线索分明、简洁明了。

②介绍一个人。认定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试着向别人介绍。诸如姓名、年龄、职业、性格、爱好、成就、工作单位、家庭状况等。要检验介绍得是否全面清楚、公正客观。

③描述一处景。无论是自然风景还是社会环境,选定一处,加以描述。诸如山峦、田野、河流、日月、亭台、街道、会场、校园、市场等。要检验描述是否形象贴切、自然和谐。

④说明一件物。针对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任何一件物品,对其进行说明。诸如热水瓶、洗衣机、电饭锅、衣柜、书籍、自行车等。要检验说明是否抓住了特点、揭示了本质。

⑤评价一件事。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选定一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好,是坏?是支持,是反对,还是折中?要检验态度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分析是否中肯。

2.反应速度

交际者在感知客观事物后,思维反应速度的快慢,关系着交际效果的优劣。反应快,效果优;反应慢,效果劣。反应速度训练,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个客观事物作出应对的构思和表达。为了促成快速反应,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不容许交际者从容思索的紧急状况,要其迅速作出恰当的应对。如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中的“快速抢答”,就是一种反应速度训练的方式。但它只规定答对者加分,如果答错者扣分,那么抢答者就会有一种压力,其紧张性就会加强,训练效果会更好。

时下,全国各地乃至世界都在广泛开展辩论赛活动。这种活动的自由辩论阶段,要求参加辩论的双方都必须快速反应,时间紧迫,气氛紧张,只言誓驳,片语必争。反应稍有迟钝,就可能败北。因此,它是一种训练快速反应思维的好形式。经常参加这类活动,可以很好地促进自己思维的快速反应。即使不直接投入论辩,而只是旁听或收看电视,也是不无裨益的。

3.契机捕捉

交际者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客观事物在交际者头脑里的反映,是交际者的精神系统和大脑皮层各类细胞在感知了外界信息后的生理表现。没有外界信息的刺激,就不可能引动交际思维活动的萌发。外界信息刺激,是一种引动交际思维活动的契机。

言语交际中的思维活动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一飞跃充分显示出交际者对外界信息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在整个交际活动中,它是一项艰巨的、创造性的劳动。交际者在萌发交际动机而进入思维状态时,为了编织恰当的表达,需要捕捉住某种契机。这种捕捉,在于心灵的撞击。心灵有领会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功能。这种功能,首先是见诸生理感官的。当交际者的生理感官触及客观事物,势必在心灵产生反应。假如生理感官的感知达到了最强烈、最醇浓、最深切的程度,则必然造成对心灵的撞击。在这种情况下,心灵也就能够主动地产生出感应力、统合力,从而触发其思维的神经向着交际的目标冲刺。捕捉契机的训练,就是要善于引发心灵的撞击,充分调动想象、思考和记忆的能量,使思维运行畅达,编织出合理的、恰当的信息符号来。

心灵撞击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产生的。现实社会中的点滴生活现象,可以在心灵引起反应,但不一定都能对心灵产生撞击力,因而也不一定都能引动交际者思维活动的开展。只有生活现象深深触动了交际者的生理感官,心灵与这一现象完全吻合、互相渗透之时,才会产生心灵撞击,思维活动才会正常开展,恰当的表达才会呈现。

4.障碍撤除

交际者思维能力的高低,不能仅仅看其对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认识力度的深浅。交际中,如果交际者的思维只向客观事物表面所折射的方面去运行,心往这一处想,劲往这一处使,势必走向死胡同而不能自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其思维的障碍性。当其投入交际活动感知客观事物时,其思维注意的焦点只在该事物表面所界定的圈子之内,在一个狭窄的层面绕去绕来,形成思维的短路。这当然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禅语有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如果跳出了界定,搬掉阻碍思维运行的障碍,让思维走向广阔的空间,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障碍撤除训练所要做的,正是这一工作。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思维的障碍有时是交际对手故意为你设置而造成你思维短路的。只要懂得障碍撤除的道理,应对也就不成问题。比如问你:“有一匹马朝南走了几步,又朝右转90度后再朝前走了几步,这时马的尾巴是朝哪里?”要是思维不跳出“马朝某个方向走”的界定,老是去思索马走的方向,那就陷入泥潭了。而不从这个界定去思维,就很简单——朝下。不管马再怎么转向,其尾巴永远是朝下的。

二、听技训练

(一)训练目标

1.注意能力

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无论是发送者还是接受者,都要具备听的技能。要听,首先就有一个注意能力问题。缺乏注意能力,就不会听。作为发送者,在发送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只顾发送而不注意听取接受者的反应以及环境状况。尤其是双向交流,一方不注意另一方的表达,就无从确定和组织自己的有效发送。作为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分心走神,不注意发送者的发送,这既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又是对发送者的不尊重。如果自己处于主动接受的位置,自己在听时也要讲,不注意听,又从何讲起?

注意能力的目标要求是:精力集中,排除干扰,关注对象,不分心,不走神,听清楚,听明白。

2.理解能力

只注意听了,仍然是不够的,还应当理解听的内容,包括发送者的动机和发送言辞的含义。特别是发送者采取曲折隐晦、旁敲侧击、一语双关、含沙射影等表达方式所作的发送。缺乏理解能力,在被动接受时,就无从接受;在主动接受时,就无从应对,甚至吃亏上当还不知道。

理解能力的目标要求是:听懂,吃透,豁然贯通,了如指掌,不若明若暗,不一知半解。

3.概括能力

有时发送者发送的言辞内容较多、范围较广,甚至还有一些口水话、题外话,接受者在听时不可能将其全部深深地印进脑海里,只能选择其中主要的、有价值的部分。但哪些是主要的、有价值的?每一个部分又各有什么要点?这就需要具备概括的能力。概括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接受者的识记和理解。因为概括不当,很可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概括能力的目标要求是:统筹兼顾,提纲挈领,不舍本逐末,不畸轻畸重。

4.识记能力

识记就是识别并记下来。记下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心记,一种是笔记。心记即前面所说的记忆,这里只说说笔记。

人的记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记忆力特强的人,也不可能将言语交际活动中所感知的所有客观事物都记在心里。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信息,在听清楚之后,必须用笔记录下来。作为单向发送中的被动接受者,笔记可以备忘,可以复习,可以供日后交际所用。作为双向发送中的半主动和主动接受者,笔记则便于答问,便于有针对的发送。

识记能力的目标要求是:听准确,会概括,记得清楚,记得迅速。

(二)训练形式

1.复述

复述就是在听取发送者发送的言辞后,将其重说一遍。由于发送者所发送的不可能都是只言片语,当其发送的内容多、涉及面广时,接受者也能复述,那就说明复述的能力强。

复述可以是详细复述,也可以是概要复述。详细复述要求基本上照发送者的原样重说,不仅内容上如此,而且形式上也如此。概要复述只要求讲出发送者发送内容的梗概,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重新组织内容,但语脉必须清晰、流畅。

对别人进行复述训练,发送者可以先讲一段话,要接受者立即重说出来;也可以让接受者对发送者过去所说过的内容予以复述;还可以要接受者把他所听到的某方面的反映讲出来。

自我进行复述训练,有条件的可以录下一段广播、电视中的讲话,听完之后便予以复述;无条件的可以让自己的家人、亲友、同事、同学作为自己听取某种发送后的复述检验者。

在较多内容的复述中,一般说来,叙说性、描述性言辞材料比议论性、抒情性、说明性言辞材料要容易一些。因为叙说性、描述性的言辞材料可以凭借形象思维手段的帮助,在启迪思路上很有作用。民间一些讲述故事、传说的老人尽管一字不识,但凭借口口相传的听技,却能将故事、传说讲得生动活泼。这就是其复述叙说性、描述性言辞材料的本领。

2.辩论

辩论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辩论必须建立在听取对方见解的基础之上。听技差的人,是很难辩得赢的。经常参加辩论,可以有效地提高听技。因此,辩论也是一种听技训练的好形式。

辩论可以是有组织的、正式的,如辩论会、论辩赛;也可以是非组织的、非正式的,如争执、吵架。有组织的、正式的辩论有明确的主题,彼此的听力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把握要容易些。非组织的、非正式的辩论由于是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随意性较大,彼此的听力只能指向于对方的发送,因而把握要困难些。听得不清、理解不当,就难以树立自己的见解,驳倒对方的观点。

3.答问

答问是对别人所提问题进行答复。要做到答为所问、答得恰当,答者就必须对问者所提的内容听得明白、理解准确。听技不佳,就难以作答,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含糊其辞,要么不得要领。所以,以答问训练听技,同样不失为一种好形式。

答问有公开的和局限的。公开的如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质询会、课堂回答、法庭调查;局限的如接受记者的个别采访,老师将学生叫到办公室的询问,犯罪嫌疑人被预审,同事、朋友间的私下探询。

比起复述和辩论来,答问的训练难度要大一些。因为答问一般都是回答者事前无法预测提问者将怎样提问的,全凭当场听取然后才能作答。一个答问能力强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听技能力强的人。尤其是在提问者自身的提问水平不是很高,所提问题内容多、话语长、表述欠清的情况下,要做到听得明白、理解准确,是很不容易的,非具备较强的听技不可。

4.询问

询问包括征求意见、打听情况、有疑而问。表面看来,询问是发送而不是接受。但由于询问的本身并非询问者的目的,目的在于被询问者的答复,因此询问仍然是听技的问题。当询问者有了询问的动机之时,其听力就自然指向将要被询问者了。一旦询问,就需要听力的高度注意——听清楚,听明白,听准确。

询问有有意询问和无意询问。有意询问是有所准备的,目的清楚,对象明确,内容考究。如记者出席记者招待会和采访有关人士,老师在课堂提问学生,群众对述职的领导提出质询,公安人员审讯犯罪嫌疑人,下级向上级请示工作,上级对下级的工作检查,旅客向机场、车站、码头工作人员打探消息,外来人向本地人打听亲友住址,政府文件出台向公众征求意见,等等。无意询问是事前并无准备的,无确定目的、确定对象、确定内容的询问。它主要发生在日常生活之中,一般都具有偶然性、随机性。如下班回家时路上遇见个熟人。顺口询问一句:“你父亲身体还好吗?”饭后出门散步,与熟人相遇时,顺口询问一声:“吃过了吗?”作为一种听技训练,主要还是有意询问。

有意询问为了获得自己所期待的答复,应当尽量使自己的问题简单化、集中化,并且最好一次只询问一个问题。有的出席记者招待会的记者因为轮到自己询问的机会难得,总爱列出一大串问题来试图让被询问者答复,这种效果是不好的。如果被询问者听技不是很强,就难以抓住你最想知道的问题进行答复。即便是听技很强的被询问者,一般也不可能就你所询问的所有问题一一作出答复,往往只针对你所询问的问题中的一个,或一个方面来作答。

听技训练当然还不止这些形式。但作为口才不可缺漏的“听才”的组成部分,把握好这些,亦可措置裕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