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上古史论争
14921000000027

第27章 后记

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关于中国上古史的论争是欧洲思想史上颇为引人注目的一页,但是在迄今有关明清时期中西文化关系史的著述中却显得十分模糊,对大多中国人来说相当陌生。与中国制度、儒学和语言对欧洲的影响相比,中文世界有关它的学术积累非常少,对此“导论”部分已经有过分析。这种情况既是该题目吸引人之所在,也是其难点所在。因此当我把它定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时,自己并不确知它有多大的开掘空间,事实上我的一个重要设想——为耶稣会士有关中国上古史的叙述寻找中文史源——能够实现,的确有赖于寻找材料过程中的一些偶然因素。尽管这个选题当初存在这样明显的不可知因素,导师张国刚先生仍然给予我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任由我去满足自己的创作冲动和好奇心,这令我尤为感激。

讲述欧洲如何开始认识中国的中文作品已不少见,但多数是站在“欧洲汉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史的角度,而我在设计论文之初就打算换一个角度。2000年参与张国刚先生主持的《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一书写作,该书明确把“西方汉学”视为“跨文化的对话”,认为研究西方汉学时的着眼点应在于其思想和文化含义,而非简单的学术史回顾或提供学术情报。这些年来导师不断与我们讨论从跨文化对话的角度研究西方汉学史的问题,这也成为我们这个研究集体的一个重要学术特征!当然,这篇博士论文只是关于此问题的一项个案研究,在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欧早期交往与欧洲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理解”中,我们将沿着这个思路对早期欧洲认识中国的问题做进一步梳理。

在博士论文的预审和答辩期间,论文得到了李学勤、刘家和、庞卓恒、刘泽华、葛兆光、罗志田、李孝聪、刘东、赵伯雄、李剑鸣诸位前辈和专家的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在此深表谢意。也非常感谢杨念群教授,承蒙他的认可和推荐,论文才有成书出版的机会。感谢李学勤先生和张国刚先生为本书撰写了专家推荐意见。丛书的策划人李艳辉博士以最快的速度促成此书出版,亦感谢她的支持。具有深厚古史家学渊源的何芳川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大航海以来的中西关系史的研究,承蒙他慨然为书稿作序,谨致谢意!

吴莉苇

2004年4月28日于北大承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