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向市场化的中国经济
14924000000075

第75章 了解索罗斯的哲学、经济学和金融投资理论

第75章 了解索罗斯的哲学、经济学和金融投资理论——杨健、高晓航著《相信自己的虚妄——索罗斯的反经济学理念和社会、历史、价值观》序

索罗斯是一个各方褒贬不一,评价极端相反的人物。但他在金融的投资和投机中获得极大成功却是各方面不争的事实。他的成功并非只是碰运气,而是有其一套理论为指导的。这本书——《相信自己的虚妄——索罗斯的反经济学理念和社会、历史、价值观》对索罗斯的理论和金融等活动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评述。

我读了此书,首先给我的印象是:索罗斯是一个有其特别的一套理论的哲学家。

在读此书时,我一边读一边想,索罗斯的哲学理论是休谟的不可知论?是康德的二元论?是怀疑论?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看来都不是。他反对“科学统一性学说”,他的哲学、他的认识论,不包括自然界,而只涵盖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他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自然界与在人类社会其回答是不统一的,因此,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也是不统一的。他认为,在自然科学中“内容与针对该内容的陈述,二者完全独立,因此,内容才能成为独立的标准,借以判断陈述的真实有效性”。用我们通常用的语言来说,就是:自然界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是独立运动的,人类的活动不能改变其运动的规律,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判断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独立的标准。而社会科学则不同,因为人类社会的运动是人参与的结果,人类的决策和行动会改变事件的结果,也就是他说的:“事件的结果会受到参与者的思想的影响,参与者的思考与事件的发展之间缺乏对应”。这里,在参与者的理解、认识与实际事件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和反射双向反馈机制,也就是说,参与者的理解、认识会影响事件的进程,并成为事件发展的构成部分,事件的发展包含了参与者的理解、认识的结果。在这里,客体与主体、客体事件与人的认识之间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索罗斯认为,人的认识是不完全的,用他的话说存在着“参与者的不完全理解”,也就是“实际的发展与参与者认知可以不相同”,“事件的结果与参与者的预期可能不相同”。在参与者的认识与客观事件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参与者对事件的理解为认识函数,自变数为事件;参与者思想对事件的影响为参与函数,自变数为思想。

由于人的认识、理解是不完全的,基于不完全理解的行动使事件的进程发生偏离,远离均衡状态,并不断自我加强,直至最后发生逆转。索罗斯对人的认识谬误并不一概贬斥,他说,历史进程是“由参与者的谬误造成的”,“每一个谬误都提供了新的经验,人类从经验中学习,于是该过程被描述为进步”。

基于上述哲学理论,索罗斯提出:“相信我们自己的虚妄”,也就是相信自己的认识理解是不完全的。

索罗斯的这种哲学理论,不能归于不可知论,因为他不否认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是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不完全的。他的哲学理论也不是二元论,并不存在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而认为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他的哲学理论似乎类似于马克思的认识论,承认事物是可认识的,认识具有相对真理性,但又不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因为,马克思的哲学认为,世界是统一的,与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些客观规律是人们不可改变的,但它们是可以被认识的,虽然认识是一条长河,认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但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的成分,人类通过实践会一步一步接近绝对真理,必然性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而在索罗斯的哲学理论中,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不统一的,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交互作用的,人是事件的参与者,人的认识又是不完全的,因而认识的谬误改变着事件的进程,“人的思考不可能具备某种独立的基准点,据以判断或了解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具有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规律,而是无数偶然性的堆积。他不认为人可以得到完全的理解。索罗斯的哲学理论也不是怀疑论,怀疑论其实也是一种不可知论,古代怀疑论者认为事物是不可认识的,认识是不可靠的,因为对每一事物都可以有两种相互排斥的看法。这当然与索罗斯的哲学理论不相同。索罗斯的哲学理论似乎比较接近经验论。

索罗斯的经济理论是以其哲学理论为基础的。他反对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理论和均衡理论。他认为,在经济活动中由于有人的参与,市场与人处在交互作用中,由于人对市场的理解、认识是不完全的,因此,不会产生完全竞争,从而市场也不会达到均衡。因为完全竞争理论的假定条件之一是买主和卖主对目前的市场状况有完全的了解,而竞争则是实现均衡价格的前提。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在短期的均衡中,厂商可以获得超正常利润,也可能发生亏损,但在长期均衡中则只能获得正常利润。而均衡是市场中的多种变量保持不变时的一种状态。根据索罗斯的哲学理论,完全竞争理论和均衡理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参与者对市场的理解是不完全的。他认为,供需曲线的形状不能视为独立而既定的,因为“供需二者均包含了参与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而未来价格又是参与者“本身的预期造成的”,这就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互动、互为因果、双向反馈机制,供需曲线的变化反射性地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的价格预期,而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又影响着供需曲线的变化。由于人们对市场的理解的不完全性,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也具有不完全性。这就使得未来的价格总是偏离人们的预期,而这种偏离的预期,反过来又影响着供需曲线的变化,使未来的价格偏离均衡价格。

基于这种哲学理论和经济理论,索罗斯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的金融投资理论。他反对理性预期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他也反对现有的关于股价的理论。例如他反对以均衡理论为基础的对股价的基本分析。根据基本分析,股价的波动趋向股票的基本价值、内在价值,而基本价值、内在价值则反映了公司的财富状况。索罗斯利用其双向反馈机制的理论指出,不仅是上市公司的财富决定股票的基本价值,后者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富。他在批判“市场永远正确”的断言中指出,在他看来股价并不只是被动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富,由于市场参与者的预期,股价也会主动地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富。但市场参与者的理解的不完全性、其理解的偏差会对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只有承认参与者的理解的不完全性,这种不完全性会导致市场发展的偏差,我们才能对市场作出预测。

从这里索罗斯引出两个概念:(1)既定偏差概念,即众多参与者之间的理解的差异相互抵消后留下“既定偏差”,这会导致股价的上涨或下跌。(2)根本趋势概念,即根本趋势影响股价的走势,它通过参与者的“既定偏差”而影响股价,所以股价的趋势是“根本趋势”与“既定偏差”的结合。“根本趋势”和“既定偏差”与股价之间又形成反射的双向反馈。三者的交互作用使得一段时间上涨价格受正偏差的强化,另一段时间下降价格受负偏差的强化,形成股价的大起大落,在其间的一个点上,根本趋势与既定偏差结合,股价趋势出现反转。谁能把握住这个反转机会,谁就抓住了赚钱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预期的变化起着加速或修正的作用。

上面我只是根据本书的叙述,将索罗斯的哲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和金融投资理论作了一些概括。我的概括只限于上述三方面,没有概括本书的全部内容,而且即使在这三方面我也没有作全面的概括。我的概括是根据我的理解,很可能有不当之处。我从上述概括中只想指出,索罗斯的投资、投机的成功与这套理论是有密切的关系的。正是这套理论,使他的投资、投机活动与众不同,甚至使人感到越出了常规,出手不凡。这里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

这本书读起来有些困难,因为索罗斯的理论与众不同,我们相当生疏,但只要慢慢去理解它,读起来是很有意思的。只要跳出已被我们熟悉的理论,他的理论还是可以理解的。

本书作者杨健博士和高晓航博士把索罗斯的理论系统地加以叙述和评论,是很不容易的,花了很大的功夫。他们的叙述和评论,反映了他们自己在哲学、经济学、金融理论以及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等方面有较深厚的根底。这本书与坊间售卖的宣扬索罗斯神话或咒骂索罗斯无行的浅薄的著作完全不同。要了解索罗斯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了解他的事业和活动,就需要了解索罗斯的理论。本书就是一本有助于真正了解索罗斯的著作。对于那些从事证券投资的人来说,读了这本书也很有好处。它可以给予人们完全不同于一般股评家的思维方式,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既然索罗斯“相信自己的虚妄”,承认自己的理解是不完全的,那么他有成功,有失败也就不奇怪了。所以,人们也不能把这本书当作一本读后保证能赚大钱的书。“相信自己的虚妄”,认识到理解的不完全与客观事件的交互作用是很不容易的。索罗斯或许给了我们一把认识的钥匙,而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把钥匙本身就有虚妄性,是不完全的。是否如此,只有靠读者自己去判断了。

原载《中国证券期货》,1999 年5 月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