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向市场化的中国经济
14924000000091

第91章 从崇尚节俭看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与经济是相互影响的。中国的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与西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别。虽然,近代以来,中国吸收了大量西方的文化,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仍广泛地保留着,而且影响着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这里我只能就几个问题谈一谈。

崇尚节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以节俭为荣,以奢侈为耻。这种崇尚节俭的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既有好的作用,也有不好的作用。在西方的经济学中有一种论点:有益于单独个人的事情未必有益于全体。这个论点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从节约不能再生的资源来说,人们崇尚节俭,珍惜资源,不浪费,不仅有益于自己,而且也有益于社会。特别是在中国,由于人口很多,与人口相比,水、土地、森林、许多种矿产都是很不足的,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崇尚节俭,对于保护资源,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崇尚节俭还表现在重视储蓄方面,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就是,由于中国居民愿意增加储蓄,因此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即消费率)远远低于西方国家。以1985 年、1995年、1996 年为例,在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最终消费的比重分别为64.4%、59.0%和 56.6%,其 中 居 民 消 费 占 51.2%、47.6%和47.5%。1995 年美国的最终消费占86.6%,其中居民消费占67.9%,这就是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中国居民消费所占比重比美国要低大约20 个百分点。而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中国居民的储蓄倾向(当年新增储蓄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则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1985 年、1995 年和1996 年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分别为16.7%、50.0%和47.4%,农村居民分别为4.0%、10.2%和8.9%,而美国1985 年、1995 年居民的储蓄倾向为6.9%和4.5%,即使与储蓄倾向高的日本相比也还要高,日本1985、1995 年分别为13.2%和18.3%。由于中国处于经济起飞的阶段,资本非常短缺,因此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居民的高储蓄率可以使中国长期保持相当高的投资率。在最近的20 年中,在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资本形成所占比重一般都在35%以上,只有五年低于此,最高曾达43.3%。正因为这样,在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依靠投资而实现的部分占35%~40%,1996 年占36.3%,而同年美国占14.5%,日本占29.6%。这是近20 年间中国经济得以以年平均9.8%的速度增长的重要条件。由于中国人民崇尚节俭,有储蓄的习惯,今后,高的储蓄率仍将是中国经济能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但是,在经济处于不景气的阶段,崇尚节俭,重视储蓄,也会给经济的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1997 年以来,中国出现了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商品普遍过剩,社会商品零售价格自1997 年10 月至今每月连续负增长。这里不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为了扭转经济的下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些措施旨在刺激居民的消费。但是刺激居民消费的措施的成效甚小。例如,从1996 年起中央银行七次降低利率,目前1 年期存款的利率已降到2.25%。居民对前五次降低利率几乎没有反应,居民在银行的储蓄继续快速增长,市场的销售依旧没有起色。只是最近,即1999 年6 月这次降低利率似乎有些作用,居民在银行的储蓄有小量减少,但这是否是降低利率的成效还难以断定,因为,在此之前,股票价格猛升,居民已经开始将银行的部分储蓄投入购买股票和利率更高的国债。为刺激消费,银行开展了对居民的消费信贷,今年更增加了消费信贷的品种。但除了少数大城市(如上海)外,消费信贷发展很慢。这里固然有银行贷款工作不适应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居民向来不愿意借钱消费,不愿意将未来的收入用于当前的消费,而是将现在的钱积累下来用于未来的消费,也就是先存钱,然后再消费,并奉行“量入为出”的家庭理财原则。这同西方的消费方式完全不同。在中国信用卡难推广也与此有关。这种崇尚节俭,先存钱后消费的文化传统,在经济下滑时期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下滑的力量。从这种情况看,有益于单独个人的事情未必有益于全体,在萧条时期增加储蓄会使通货紧缩更加恶化,如果每一个人都企图增加储蓄,结果会使一切人的实际储蓄减少,这些西方经济学的论点是正确的。

在政府苦于商品普遍过剩,居民不愿多消费的情况下,人们注意到了有一个远未满足居民需求的领域,这就是教育。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重视教育。中国有一句古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凡是有条件的家庭,家长都把让子女上学作为最重要的事情,甚至贫穷的家庭的父母也要省钱送子女上学。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回答存钱于银行的第一位目的是为了保障子女教育的家庭占被调查家庭的30%,其比重远高于储蓄的其他动机。在注意到这种消费意愿后,政府扩大了今年高等院校的招生名额,受到居民的普遍欢迎。当然重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不在于能增加居民当前的消费,更重要的是为发展经济培育了所需要的人才。与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是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经济的落后,中国教育的发展是很不足的,中国还存在许多文盲和半文盲,1996年中国的文盲和半文盲率达17.82%(1990 年日本的文盲率仅有0.2%)。这是中国经济比发达国家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将会逐渐改变这种状况。

中国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谈,例如对经商的态度,对谋利的看法,等等。中国文化总的说来具有农业文化的特征,同时孔夫子的儒家思想也是重要成分。在中国转向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中国的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既有好的作用也有不好的作用。中国的面积很大,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很大。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文化已经渐渐为商业文化所取代,而在内地的不发达地区,农业文化则还有很大影响。例如,人们看不起经商的人,认为经商赚钱不光彩,不愿意冒风险等。其实,孔子的思想里也有一些农业文化的内容。农业文化与商业文化、与市场经济会有冲突,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中国文化的一些方面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些地区已经可以看到这种变化,例如,对于节俭的态度、对于消费信贷的态度,发达地区、年轻一代已经有了变化。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内容还会继承下来,特别是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社会和谐的那些文化还会保留下来。例如,中国提倡人们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友爱,提倡社会公平,提倡多做社会公益的事情,等等。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中这些好的传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

1999 年8 月31 日

本文系作者为参加1999 年1 月11~12 日德国波恩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举办的《世界之轴2000》国际研讨会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