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探讨,叙写了游子思父的别离之情。清人徐增《而庵说唐诗》评论这首诗:“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外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十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艳才也。”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①。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②?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③。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④。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⑤。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⑦。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⑧?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⑨。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⑩。
此时相望不相闻,原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注释
①明月共潮生:明月升起,江潮涌涨。《抱朴子》: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涛大。②滟滟:月光照在动荡的水面上的样子。③芳甸:花草遍生的原野。霰:雪粒。此用其色形容月照下的万物。④空里句:夜空浑白一片,即使中有飞霜,也感觉不到它的流动。汀:水中、水边陆地。看不见:指沙色月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⑤人生二句:言人类生生无已,明月则永恒不改。⑥不知句:言明月按时出现,像如约等待什么似的。⑦白云:喻指离家远游的人。悠悠:远意。青枫浦:泛指离别处。⑧扁舟子:漂流在外的人。明月楼:思妇独处之处。⑨裴回:徘徊。应:揣度之词,该是为了……。离人:闺中独居之人。⑩玉户:华美的闺房。卷不去:言月光映照绣帘,绣帘卷起,月光仍在。拂还来:指月光拂拭不掉。相望:都在仰望明月。鸿雁二句:言音信难通。光不度,喻游子在极远的月光照不到的地方。鱼龙,指鱼传尺素的传说,龙是连类而言。潜跃,在深水中跃动。水成文,指徒然地荡起圈圈波纹,亦无法到达游子那里。文通纹。闲:静。春半:指自然春光、人之美好流逝过半。江水二句:意为不但春之将尽,而且月亦将落,借明月以寄相思也不可能了。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秦始皇、汉武帝曾东巡至北,此代指北地。潇湘:即今湘江,在湖南,此代指南疆。碣石、潇湘指思妇游子相距遥远。落月句:落月的余辉牵动无尽的离情凝聚在江边的花木之上。摇,牵动。
赏读
诗歌开篇紧扣题目,勾画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潮水与大海相连,浩翰无垠,气势雄伟,明月随潮水而生,壮观的景象中蕴含着无限的生命活力。接着作者由眼前所见扩展到万里之遥。万里春江无处不笼罩月色,万条春江也都在月色笼罩之下。“江流”四句由远景收到近景,描绘月光下的芳甸,月光下的花林。诗人借助细腻之笔,创造出神仙般的美妙世界。渲染出悠美恬静的氛围,使题目中的春、江、花、月、夜字字得到照应。“江天”两句既是对所写景物的一种概括,又把诗人的笔触集中在“月”上,引发诗人对人生宇宙的探索思考。“江畔”以下六句,诗人感受到江月永恒、人生易逝,但作者却又认为人类代代相传,不会穷已,对人生有感伤但不绝望。在作者眼里,江月也不是无情之物,年年如此的江月像是在等待什么人,却又永远不能如愿,借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引出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游子、思妇在月夜中两地相思之情。“可怜”以下八句写思妇对游子的怀念。最后八句写游子的思归之情,诗人所表现的这种思念之情并非一时一事,而是具有普通意义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以问句的形式点明了相思对象的不确定性,“青枫浦”、“碣石”、“潇湘”这些地名连用,使空间上也显得极为广阔。在描写时诗人采用托物寓情、借景烘托的手法,白云象征游子的飘浮不定,“青枫浦”的地名中也蕴含有伤别之意。“月”更是思妇感情的寄托,诗人把月拟人化,好像月光对思妇怀有怜悯之心,要为思妇作伴,为她解愁,把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而且卷不去,拂还来,最终思妇也把月作为自己感情的寄托了。但鸿雁难飞出月的光影,鱼儿也只在深水中跃动,根本实现不了鱼雁传书的愿望。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用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江水流春、江潭落月衬托出游子凄苦寂寞之情。海雾遮住斜月,也遮住了回家之路,更显出了他的孤寂。结句“落叶遥情满江树”把月光之情、游子之情交织在一起,点明“情”是江月之景的核心。春光过半,即将逝去,江水奔流不止,花将飘零凋落,月也西沉自落,夜更使人增加孤独伤感。春、江、花、月、夜,虽是美景,但蕴含着哀情,而且景物愈美,伤情愈浓。
这首诗诗情、画意、哲理互相渗透,水乳交融,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以月为主体,空灵迷茫的月色笼罩着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