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14924400000256

第256章 凉州词——王之涣

题解

这是一首王之涣在世时就已广为传唱的名篇,被喻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①。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②。

注释

①一片:一座。孤城:指玉门关。万仞:极言其高。②羌笛:古代羌族的管乐器。长尺余,有数孔。杨柳:指《折杨柳》,北朝乐府歌曲的名称。这里一语双关,一面说羌笛哀怨地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另一面又借杨柳来象征春意与春天的来临。春风:一作春光,也是一语双关,一指春日和暖的风,一指朝廷对边地军民的恩泽。

赏读

诗前两句仿佛一幅色彩厚重的油画。这是逆黄河向上看得来的。九曲黄河如一条丝带迤逦弯曲飞上云端;天上白云静止,“远”和“上”写出了长度和高度。如此优美凝重的造型,再加上黄白两种亮丽的颜色相谐,构成了这幅油画的背景。接下来诗人又点上“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城”比于“万仞山”,立显山之高,城之矮。但城却存在于这大川高山之间,地形险要之外。此城定然是戍边堡垒,诗中又暗示:城中有征人存在。至此一幅油画便完成了,但感觉画面中少了点生命的颜色。于是诗人转而写春了。

第三句转而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唐时折柳赠别之风最盛,所以人们见柳会引起别愁,听到《折杨柳》笛曲也会有离恨产生。故此“怨”笛中所奏《折杨柳》勾起人们别愁。玉门关外,春风不愿光顾,杨柳不绿,折柳也没处去折。征人听笛曲而怨,更怨这春风,怨情强烈,却言“何须怨”,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首诗诗先写玉门关外壮阔雄浑,但无生气,因此转而发征人之怨。怨什么?怨春风!古时“春风”象征着皇恩,怨春风实质是怨边塞士卒从来得不到朝廷的垂顾。全诗风格苍凉悲壮,蕴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