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诗赏读
14924400000342

第342章 灞上秋居①——马戴

题解

这首诗写灞上秋景的萧瑟,诗人郊居的落寞,表现了诗人进身无路的悲怨。

原文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②。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③。

寄卧郊扉久,何门致此身④。

注释

①灞上:在陕西西安市东、灞水西高原上,故名。②独夜人:诗人自指。③孤壁:孤零零的房舍。野僧:这里指云游四方的行脚僧。④郊扉:长安郊外的房舍。扉,借指房舍。门:门路。一作年。致:年到,实现。此身:这一生的抱负。

赏读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开头两句交代了诗人郊居的地点、天气和环境,“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出神。中国有句古话,“树高千尺,叶落归根”,而诗人羁留异地,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滋味。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灯光黯淡,更觉寒气逼人。“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腻的景物。作者运用以“动”烘托“静”的手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呢?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最后两句直接写出诗人的感慨,自己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不加浮词雕饰,重在真情实感,题材虽不新鲜,但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