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开始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实行改革、史称“熙宁变法”,变法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韩琦、司马光等人强烈反对、成效不大。熙宁七年(1074)四月,王安石辞去参知政事的职务,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熙宁八年二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起复。这首诗就是作者从江宁奉诏入京路过瓜洲时所作。它抒发了作者对江宁的留恋心情和希望隐居山林的愿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③?
注释
①瓜洲:在江苏扬州市南,与长江南岸的京口(今镇江)隔江相望。②钟山:在南京市东,是王安石的住处所在。③“明月”句:意谓自己何时退隐回归旧居。作者《杂咏绝句》:“为问扬州月,何时照我还?”
赏读
第一句,写作者从京口过江到了瓜洲的距离很近,只隔着一条大江,虽刚刚离去却有着对江南的恋情。第二句,紧承前句写诗人的视线由近而远。由京口西移到钟山方向,目注神移,具体交代出诗人留恋的所在。在瓜洲是望不见钟山的,也不只是相隔数重山。不可能望见,可他还是想极力远望,这就表现出了诗人思乡情切的感情。
后两句诗写的是“思乡”的情形,作者夜住瓜洲,仰望明月更勾起他思乡之情。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传唱不衰,是因为第三句诗写的非常著名。其中一个“绿”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特点,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功力,赞美了春风的可爱。这是诗人反复思考,修改的结果。据说,诗人在用这个“绿”字时,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由此可见,作者在炼字方面是颇具匠心的。这第三句正是第四句的一种动力,正因为江南的美丽春色使诗人留意,第四句便水到渠成了:美好的明月啊,何时才可以照着我回到那美丽的江南呢?
“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对江南山水的留恋中,也反映出他对这次出山的忧虑,表现了他对政治斗争的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