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104

第104章 诗圣:杜甫

身份:唐代大诗人

死于:770年(终年59岁)

死因:糖尿病(一说食物中毒;一说溺水)

地点:从潭州到岳阳的小船中

评价:杜甫把中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手法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他的诗享有“诗史”的称誉,他本人也被后世尊奉为“诗圣”。他“穷年忧黎元”的写实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技巧一直是后人学习的典范。历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杜甫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追随者,可见杜诗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因思家乘船出峡,这是诗人最后一次漂流。往返辗转,历时3年,杜甫到江陵、转公安、去岳阳、漂潭州,“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玠作乱,潭州城内大火冲天。时值深夜,官兵措手不及,潭州刺史崔瓘被乱军所杀,百姓仓皇出逃,全城大乱。正在潭州养病的杜甫携家眷跌跌撞撞逃出城外,准备投奔在郴州做官的舅父崔伟。全家人乘船溯郴水而上,行至耒阳县境内的方田驿时,大江突然涨水,风狂浪急,他们只得在当地停船。杜甫本已贫病交加,此时又无亲友接济,一连五六天弄不到食物充饥。后来,耒阳县令聂氏闻讯,派人送来酒肉,并邀请他到县衙做客。杜甫感激不尽,做诗答谢,序云:“聂耒阳以仆阻木,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可惜,水势越涨越猛,答谢的诗作送不到聂令手里,眼看又要挨饿。杜甫只得改变北归计划,顺流再回潭州。

大水退后,聂令派人再邀杜甫,只见茫茫江水,杳无踪迹。他以为杜甫一家已经葬身洪水,于是拾起杜甫遗留的靴子,建了一座衣冠冢来纪念他。其时,杜甫已回衡州。停留几日后,他又以船为家沿江而下。期间,杜甫在船上还做了一首诗《过洞庭湖》。沿江两岸没有落脚之地,杜甫在船中住了一秋一冬。凄风苦雨使他的病情日益加重,最后竟卧床不起了。此时偏偏祸不单行,杜甫的幼女夭亡了。巨大的打击,使杜甫再也经受不了了,病死在了船舱中,终年59岁。杜甫死前曾做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呈湖南亲友》,对“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国家表达了最后的伤痛。从放荡齐赵到湘流孤岛,从快意的壮游到潦倒的漂流,忧国忧民的诗人,念念不忘多灾多难的神州。

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归葬,只得将其灵柩暂寄于岳阳。43年之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把他的灵柩运到河南偃师,正式安葬在首阳山下,并请诗人元稹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杜甫的死因,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除病死说外,还有人说他死于食物中毒,也有人说他溺水而死。不过大多数人赞同杜甫病死于湘江舟中。有懂医者从现存的1400余首杜甫诗中发现,有140多处记载着杜甫的病情。“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我多长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浮泊公孙城”等诗句表明,杜甫长年受着“长卿病”的折磨。“长卿”是西汉司马相如的字。《汉书》记载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病(糖尿病的古称)。杜甫还在诗中记录了这种病难忍的痛苦:“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严重口渴;“病身虚俊味,何幸饫儿童”——食欲不振;“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恶心呕吐;“病渴身何在,春生力更无”——极度疲惫;“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屦”——卧床不起。这些都是现代医学指出的糖尿病在危重阶段出现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