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106

第106章 独步千古的士林全才:苏轼

身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死于:1101年(终年64岁)

死因:病逝

地点:常州

评价: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多方面成就的艺文全才。清代张道的概括全面精当:“余尝言古今文人无全才,惟东坡事事俱造第一流地步……东坡则古文齿退之而肩庐陵,踵名父而肘难弟,故有‘韩苏’‘欧苏’‘三苏’之称。诗则上接四家(李、杜、白、陆),空前绝后。书法独出资格,不袭晋唐面目,与山谷、元章、君谟,并号大家。至标举余艺,以雄健之笔,蟋屈为词,遂成别派,后惟稼轩克效之,并称‘苏辛’。画墨竹,齐名湖州。乃复研讲经术,作《易传》《书传》,文人之能事尽矣!”经、文、诗、词、书、画,常人穷毕生心力,难精其一道;苏轼则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真是冠冕当时,独步千古。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宋哲宗亲政,新党再度上台。新党人物章惇、安焘等出任宰执大臣,但却不事变法革新,一意打击元祐旧臣。数月间,几十位朝臣远贬岭南。苏轼首当其冲,一月内3次降职,最后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苏轼以衰迈之年流放瘅疡之地,自感有去无回,心情十分沉痛。谪居惠州两年后,大儿子苏迈授官韶州仁化令,携家眷来会。寂寞他乡,骨肉团聚,苏轼颇感安慰,于是置田盖屋,准备久居此地。不料,迫害又至,苏轼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苏轼独与幼子苏过渡海,家人痛哭作别。贬所儋州,荒僻异常,“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苏轼日以陶公为伴,读陶集,和陶诗,度过了生命中最后3年。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继位,苏轼被赦北归,作《六月十二日夜渡海》诗,结句云:“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谪贬南荒的苦难一挥而去,留下的只有饱览奇景的快乐。苏轼真是一位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第二年六月,苏轼在自金陵(今南京)去常州的船上病倒。到常州后,他的病还是缠绵不愈,一直没有胃口,一个月光景,始终躺在床上。在这一个月里,好友钱世雄常来探望。苏轼把在南方所写的诗文拿给钱世雄看,双目炯炯有神,似乎忘记了一切。有几天,他还能写些小文、札记、题跋等,其中一篇是《桂酒颂》,他把这一篇送给了钱世雄。

七月十五日,他的病情开始恶化,夜里高烧不退,身体特别虚弱。苏轼分析症状,相信自己的病来自“热毒”,即一般所谓传染病。他认为只有让病毒力尽自消,别无他法,用各种药去干涉都是没有用的。钱世雄给他的几种据说颇有奇效的药,他也拒不服用,只喝人参、麦门冬、茯苓熬成的浓汤,感觉到口渴就饮下少许。就这样,到七月二十八日,他的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这时他的家人都守在他身边。他杭州的好友维琳方丈也赶来看望他。维琳方丈凑近他的耳朵说:“现在,要想来生!”苏轼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钱世雄这时站在一旁,也说:“你现在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苏轼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儿子苏迈上前去请示遗训,但苏轼一言未发就已仙去,享年64岁。半个月前,他曾写信给维琳方丈说:“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