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170

第170章 “披头士”的灵魂:列农

身份:英国音乐家

死于:1980年12月8日(终年40岁)

死因:被枪杀

地点:美国纽约

评价:“披头士”(又译“甲壳虫”)乐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标志。他们象征了狂热、先锋、敏感,但也代表了吸毒、纵欲。然而无可争辩的是:他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约翰·列农是乐队的灵魂和创始人。1956年他结识了14岁的保罗·麦卡特尼,1958年结识了16岁的乔治·哈里森,后来林戈·斯塔尔加入,乐队基本成型。1962年9月11日,首张单曲《爱我吧》问世。后来《请让我快乐》大获全胜,乐队进军美国市场。此后5年中,《黄色潜水艇》《白色专辑》《神秘之旅》《左轮手枪》等专辑都成为乐坛经典。1970年,专辑《修道院之路》的发行引发了乐队成员间的矛盾,“披头士”解散。

著名的“披头士”乐队曾经风靡全球,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1980年12月8日晚,乐队的创始人、欧美歌坛巨星约翰·列农在为其妻大野洋子的歌曲《如履薄冰》配完吉他曲回家的路中,被一名疯狂的暴徒枪杀于纽约寓所门口。全世界都为之震惊,成千上万的人哀悼他,人们悲痛、惊叹、沮丧、愤怒,其深度和广度不亚于像肯尼迪总统、马丁·路德·金等这样深孚众望的世界性人物遭谋杀的反应,因为列农是一代人的象征。由于这一切是在突然而可怕的情况下发生的,热爱列农的人们对他的死充满了疑惑和不解:凶手为何要杀死列农?这是一次蓄意谋杀吗?

关于列农被杀的原因,目前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主要观点有4种:

一是认为列农因拒绝为人签名而被人枪杀。以列农为代表的“披头士”乐队在20世纪60年代主宰了摇滚乐坛,风靡全世界。列农作为乐队的核心成员,不仅演唱出色,而且创作了不少动人的歌曲,许多代表作品在国内外流传。这使列农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歌迷和崇拜者,许多人都以能得到列农的签名而自豪。因此,当列农拒绝为可能是歌迷或崇拜者的凶手签名时,便遭到了恼羞成怒的凶手的枪杀。

二是有人引用约翰·列农的遗孀大野洋子的看法,认为凶手是想用制造轰动事件的方法使自己出名,于是,凶手选择了声名显赫的约翰·列农。不过赞同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多。

三是认为列农的被刺是一次蓄意谋杀,而且,凶手在谋杀前还做好了周密的布置。1981年,美国学者杰伊·科克斯在《时代》周刊撰文称:“有官方的记录,列农之死将被称为谋杀。这是一次暗杀,是他们无法理解的有意的凶杀。”科克斯的理由如下:事后查明,谋杀列农的是一个在佐治亚州出生、住在夏威夷的前保安人员,名叫马克·查普曼,年方25岁。他于谋害列农前两天赶到纽约,住在与列农家隔9个街区的基督教男青年会里。查普曼曾找过列农,请他签名。列农急速地把名字草草签上,随后钻进一辆汽车去录音场录音。查普曼在谋杀列农的前一天晚上,突然离开了青年会,搬到谢拉顿中心的一家饭店去住,并且大吃了一顿,仿佛是为了取得某种值得自豪的成就预选慰劳自己。第二,12月8日晚,查普曼在列农的公寓门口等到了列农。“列农先生。”他在黑暗中叫了一声。列农刚要转过身去,穿着黑雨衣的查普曼就突然从阴影里冲了出来,举枪朝列农射击,接连4发子弹击中了列农。警察抓住他时,发现他身上还带有列农签名的纪念册。虽然证明了是谋杀,但科克斯没有说明查普曼为什么要杀死列农。有人推测查普曼可能患有歇斯底里症或是偏执狂一类的疾病,这类人在情绪激动后往往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

四是艺术界人士认为列农被枪杀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主张。列农及其合作者都很清楚,他们所从事的摇滚音乐是一种充满冒险的感情丰富的应用艺术,他们所创作的歌曲比任何事情都会使更多的人起来反对摇滚音乐的欢乐和奔放。“披头士”之所以在全世界轰动,是因为他们的理想主义走在时代前面,激励时代前进。列农的艺术实践和主张,具有鲜明的挑战意义,很容易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嫉恨。另外,列农和“披头士”其他成员相比,更加倾向政治,其后期的作品包含有对社会的评论;列农还是一个参加和平运动的积极分子,从来不为传统束缚。所有这些都说明,列农常会处于易受攻击的境地,甚至有被杀的可能。事实上,列农生前曾多次遭到他人的恐吓和攻击。据此,很多人推断查普曼很可能是一个言行和列农大相径庭的人,或者他是受雇于这种人的凶手,因而枪杀了列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