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死于:公元前479年(终年73岁)
死因:衰老
地点:曲阜
评价: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体系,不仅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占有独尊和正统的地位,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心理性格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某些东方国家,甚至远及西欧。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俗话说:“老怕丧子。”公元前483年,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心情可想而知。公元前481年,弟子颜回去世,这对孔子的打击不亚于丧子。孔子放声大哭,接连喊道:“天丧予!天丧予!”而仅过了一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子路在卫国的政变中被人剁成了肉酱。死讯传来时,孔子正在进餐,他把摆在面前的肉酱全部倒掉,悲痛欲绝地说:“吾何忍食此!”
这一连串的打击犹如滚滚而来的惊雷,频频击在一棵苍老的大树上,从此孔子的身体每况愈下,一蹶不振。虽然他曾说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似乎达到了一种绝对自由、绝对理性的精神世界,然而他毕竟是人,人的最大悲剧就是知道自己无法抗拒死亡的命运。
一天清晨,孔子拖着病体,拄杖而行,来到门口,眺望着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觉得自己很快就要融入这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中了。想到这里,他无限伤感地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子贡听到夫子病重的消息,急忙来看望老师。孔子看到好久不见的子贡,老泪流了下来,说:“赐(子贡)啊!你来得怎么这样晚?真怕见不到你啊!昨天夜里,我梦见自己被奠于两楹之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则在两楹之间。我生不逢时,只能当殷人,大概做不成周人了。”
子贡说:“夫子一向不语怪、力、乱、神,今天怎么也释起梦来了?”
孔子摇摇头,又吟唱了那首歌:泰山要塌了,梁木要摧折了,哲人要凋谢了!
“人死之后,不知还有没有知觉?”子贡想打个岔,问个哲学问题,把孔子从死的念头里引出来。
孔子微笑着说:“这事死后便知。”
子贡慢慢搀扶着他走回房去,日夜守护着他。
这天,孔子感觉一股凉意从脚底升起,越过两膝,向腰背蔓延,又到了胸部,浸透了五脏六腑,并向双臂弥漫开来。他唤来了子贡,让他把弟子们都请来。
弟子们纷纷赶到时,孔子已卧床不起。房内房外以及庭院中站满了人。孔子吃力地坐起身来,倚在床头,人已憔悴不堪。“天下无道久矣!”孔子气息微弱地说,“我说的道理,除了你们,没有人要听。”
子贡说:“夫子,日月也,高不可及,旁人只能仰望,跟攀不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孔子摇摇头说:“吾道穷矣!走到了尽头,还是没有走通啊!一生做人,真的很失败啊!”
子贡赶紧说:“夫子,圣人也,天下仰之,怎么是失败呢?”
“圣人?我岂敢?”孔子叹息了一声,“我最多是一个君子。其实,我只是想好好做人罢了。我的寿命已经不多了,对于死并不遗憾,遗憾的是看不到大道行于天下。这就是命吧。人生拗不过的就是自己的性命。为大道行于天下,我求诸仁义,探究天意,可惜不懂的,就是这性命二字。道自本性,天即运命,世间的道理,尽在这性命之中。这些道理以前不懂,行事一直扭着,到头来,一事无成。现在懂了,可惜太晚了,我已等不到了。”
孔子停了停,喘息了一会,又说:“我整理了《诗》《书》《礼》《乐》《易》,还有《春秋》,留给你们。书在,道亦在。我死之后,大家不必再守在这里了。”
子贡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他握着老师瘦弱的手,哭道:“泰山崩塌了,那我们仰望什么呢?梁木毁坏了,我们倚仗什么呢?哲人凋落了,还有谁值得效仿呢?”说罢,大哭不止,其他弟子也都悲伤地饮泣。
当天夜里,孔子睡着后,进入弥留状态,全身渐渐冰冷,再也没有醒来。这是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
孔子的葬礼由他的弟子们操办。他们遵循老师的遗愿,把葬礼举行得简朴而庄重。弟子们将孔子葬在城北泗上。众人守孝3年,然后一一散去。子贡在孔子墓旁盖了一间茅屋,在那里守了整整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