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060

第60章 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祖师:康德

身份:德国哲学家

死于:1804年2月12日(终年80岁)

死因:衰老

地点:哥尼斯堡

评价:康德于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了轰动。他以后转向哲学研究,发表了震撼西方思想界的《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在伦理与科学、世界与人生这两大问题上,他的学说是古典哲学的丰碑和近代哲学的开端。从康德到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形成了合乎逻辑发展的雄伟壮阔的德国古典哲学。它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

从1799年开始,康德身上出现了迅速衰老的征候。他平时外出散步的路程也一再缩短,不久就只有坐在车上让人推着才能出门了。他睡得比过去早了,开始是提早一刻钟,以后是一小时,甚至更早。他白天也常是坐在椅子上打盹。社交成了他最大的负担。被请来吃饭的人不能超过两个,即使这样,要把他吸引到谈话中来也越来越困难了。他说:“先生们,我老了,请把我当个孩子看待吧!”一天晚上,他因头垂得太低,以致帽檐被燃着,幸亏他发现及时才避免被灼伤。当然最明显的症状便是他的记忆力显著衰退。为此他不得不为自己准备了备忘录,把一些应当记住的东西写在上面。此外他的性情也变得与过去大不相同,脾气暴躁,常无缘无故对仆人发火,头脑中还常常出现一些荒诞不经的念头。这时,在朋友中他最喜欢威扬斯基。此人过去是他的学生,为人真诚,办事认真,而且与他住得不远,一天可以来好几趟。康德把管理家务和钱财的事都委托给了他。

1801年11月,康德终于从哥尼斯堡大学退休了。退休申请是由他口授、请别人代笔完成的,他只是签了个名。申请中写道:“我的精力逐渐减退,我的肌肉也松弛了。虽然我从没有得过什么病,而且现在也没有病,但这两年来一直没有出屋。”此时的康德没有别人的搀扶已经很难走动了,必须有一个人经常陪在他身旁。对于来访者,凡能谢绝的便坚决谢绝,非见不可的也限定几分钟时间。当他从书房走到前厅常常是开口便问:“你来找我这个老而快死的人干什么?”

1803年4月22日,康德80岁生日,许多朋友都来给他庆祝。事前他与威扬斯基商量好了一应事宜,非常高兴。可是到了那天,宾客满盈,他反觉头昏脑涨。现在他已经不习惯这样的生活了。他的左眼早几年已经失明,右眼视力也锐减,写和看都不行了。夜间也不得不请人轮流守护。这种情况下,对大圣哲来说,活着可以说是一种受罪了。10月,他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生平第一次好几天不能下床。不过情况以后又有好转,他重新请客人们来吃饭,但现在午饭完全是在沉静中进行,他匆忙吃下自己的一份后便又上床躺下了。

12月15日,康德写下了最后一篇日记。自入秋后,他已经不能阅读了,耳朵也聋了。

1804年2月3日开始,他不再进食。他和客人一起坐在桌旁,但却不能吃东西。2月11日,威扬斯基整天都守在他的床边。威扬斯基后来说:“我问他能不能认出我来,他不能回答,只是伸出嘴唇要吻我。当他用他那没有一点血色的嘴唇吻我时,我被深深感动了。这是诀别,也是对多年友谊和帮助的谢意。我一次也没有见他吻过他的哪一位朋友。”当时房间里还有康德的妹妹和侄儿。

昏迷状态持续了一昼夜。午夜1时康德苏醒过来,喝了几口掺水的甜酒,只说了一句“好啦!”便又失去了知觉,此后再也没有苏醒过来。黎明时分,他的脸色逐渐苍白,身体也开始变得僵硬,目光渐渐暗淡下去,呼吸也越来越弱。1804年2月12日11时,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耗尽了自己枯萎之躯后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早在1799年康德就为自己的后事作了安排。他要求在死后的第三天安葬,尽可能从简,希望只有他的亲人和朋友参加,遗体埋葬在普通的墓地上。但他的遗愿没能实现。全城的人都纷纷来与他告别,一直持续了16天。下葬那天,沿途的大街小巷挤满了为这位圣哲送葬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