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名人死亡档案
14924500000095

第95章 元素周期表的建立者:门捷列夫

身份:俄国化学家

死于:1907年1月20日(终年73岁)

死因:肺炎

地点:圣彼得堡

评价:门捷列夫从1869年开始对元素进行分类研究,终于发现了元素性质与原子量之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他将当时已经发现的63种化学元素排列成一张元素周期表,并将未发现的元素在表中预留了空位,同时预言了它们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是19世纪化学史上的最高成就,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使化学家有了十分强大的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也给门捷列夫带来了极高的荣誉。

1870年,门捷列夫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根据周期率,他预言并详细描述了当时科学界还没有发现的3种元素——类硼、类铝和类硅。这一预言引来了无数科学家的冷嘲热讽,但门捷列夫坚信,周期率是科学的,它一定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发现了镓,他在论文中提到镓的比重为4.7.门捷列夫当即写信给他:“镓就是我在1870年预言的‘类铝’……比重应在5.9到6.0之间,建议你最好重测一下。”果然,经过重新测定,镓的比重是5.94,恰在门捷列夫的预言之内。这不仅使布瓦博德朗大为惊异,整个科学界也被震惊。这是科学史上关于新元素的预言的第一次被证明。1879年瑞典化学家尼尔森发现类硼,即新元素铊;1886年德国化学家克勒发现类硅,即新元素锗。到1940年,门捷列夫在1871年所预言的11种新元素全部被发现了。

门捷列夫晚年精力之充沛令人惊异。他几乎常年在外出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出席各种庆典活动,参加国内外的展览会。不过,他的视力越来越差,到1903年末已经视物不清,后来被确诊为白内障,并成功地做了手术。1904年8月,门捷列夫又一次出国治病。之后他访问了意大利,到过罗马等许多地方。1905年6月3日起,他又连续几次出国。他最后一次出国是在1906年,那一年他正在写《认识俄罗斯》一书,非常疲倦,于是在出版工作快完成时的6月份出国暂时休息一下。

此时的门捷列夫自感来日无多了,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临死之前我开始整理书籍和文件——这使我非常忙碌,尽管我自己觉得还很硬朗。”他觉得应该对自己的生活和多年的活动作个总结,于是便开始写《简单自传》和《我的论文名录》。在1905年6月10日的日记中,他在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表示满足后,也对很多事情没有完成表达了惋惜之情:“我希望,我生命的足迹是坚实的,当然,不是永远,而会是我将近的死亡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在科学中我的印迹更多些,但它们是否坚实呢?我的名字由4个东西构成:周期、对气体压力的研究、对溶体作为‘缔合’的理解和《化学原理》,这是我的全部财富。它们不是从谁那里拿来的,而是我自己生产的。这是我的孩子,而且我像珍惜自己的儿女一样珍惜它们……”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门捷列夫的体力明显下降,他最后的信件都是用颤抖的手写出来的。1907年1月初,新上任的贸易和工业部部长参观度量衡总局,门捷列夫亲自带他参观了总局的仪器和实验室。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十分疲惫,并且好像着了凉。他的姐姐听说他病了,就来看他,结果发现他面色苍白,十分虚弱。当时他正坐在书桌前,手里还拿着笔。姐姐看见后,心疼地劝他躺一会儿。但他却说:“没什么,没什么。”还让姐姐抽烟。姐姐说:“我不敢在你这里抽烟,这样对你的身体不好。”“没关系,我自己也抽一支。”说完,他也拿了一支抽了,笔却仍拿在手里。当天晚些时候,姐姐又一次来看他,看见他还是强撑着坐在桌前,手里仍拿着笔。他手中的这支笔,就像一个受了致命伤但还坚守在岗位上的士兵手中的武器。傍晚,他的妻子好不容易说服他躺下,从此他再也没有能够起来。

1907年1月19日是门捷列夫一生中工作的最后一天。肺炎使他的身体极度衰弱。他几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呼吸相当困难。1月20日早晨死于心脏骤停。门捷列夫的葬礼十分隆重,成千上万的人护送他的遗体到墓地。在送葬的行列中,有十几个青年学生还抬着一张巨大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以此向他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