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171

第171章 李贺小传——李商隐

题解

作者散文较少,《李贺小传》即是他写的优秀人物传记,记的是唐代素有“诗鬼”之称的诗人李贺的奇异人生。本文即是一篇散文名作,也是一篇研究李贺的重要文献资料。

原文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驉,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始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妍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版,书若太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尝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头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果有苑囿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从物文彩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之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奉礼太常,当世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译文

京兆杜牧为李贺李长吉的文集做序,详细描写了长吉种种奇异之处,社会上流传很广。长吉有个姐姐嫁给一个姓王的人,她说起长吉的事情来尤其详尽。

长吉长得纤瘦羸弱,双眉紧锁,指长如爪,做诗讲究推敲词句,写字奋笔疾书。最早是先受到韩愈韩昌黎的赏识。日常往来的人里,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算是和他最密切的。他每天一早出门与这些人一起交往,从来没有拿人家出好的题目来做诗,像别人一样想出些句子凑合题意。他常常身边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一头骡子,背着一只又旧又破的锦袋,碰到心有所得,马上写下来投进这个袋中。等到傍晚回家后,太夫人就叫婢女接过锦袋,将里面的东西都倾倒出来,看到他这样写下来的东西很多,就说:“这个孩子恐怕要把自己的心呕出来才会罢休啊!”于是点上灯火,伺侯他吃晚饭。然后,长吉从婢女手中接过白天所写的诗稿,研墨铺纸,将它们写成完整的作品,放入另一个锦袋中。除了酒醉及吊丧的日子,他的生活大抵都是这样打发的,凡写好的诗,他也不再去看它。王参元、杨敬之等人常常来了解他的创作情况,索要一些诗去。长吉还经常独自一人骑着骡子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之间,所到之处或路途中经常有诗歌创作出来,他也随写随丢,所以仅他的朋友沈子明所保存下来的作品,就有四卷之多啊!

长吉弥留之际,白日间,忽然看见一个身穿红衣的人,骑着一条赤龙,手中拿着一册文书,上面写的字,好像远古时代的篆文又好像雷击后留在石头上的纹理,那人说他是来召长吉上天的,长吉看不懂上面的文字,忽然间下床叩头说:“母亲年老多病,李贺我不愿意上天去。”红衣人笑着说:玉帝刚刚建成一座白玉楼,要召你马上去为他写一篇记,天上还算快乐,不会很苦的,长吉只是一个劲地哭,旁边的人目睹了这一切。过了一会儿,长吉断了气。他原来居住的房间窗户中,蒸起一股紫气,烟雾缭绕中,听到车行的辚辚声和管弦吹奏的嘤嘤声。太夫人边忙止住众人的哭声,又等了一会儿,大约有烧熟五斗小米的时间吧,长吉真的死了。嫁给王家的这位姐姐并不是编造谎话说长吉的人,她当日亲眼所见的事实确实如此。

啊!皇天青苍而高远啊,上面真有玉帝吗?真有园林宫殿看台楼阁这样的游玩之处吗?如果真的有,那么凭着皇天的高远,玉帝的尊严,也应该有仪表风度和文章辞藻超过凡人的人啊,为什么单单注意到长吉而使他不能长寿呢?唉,怎么这个世界所公认的、引人瞩目的才子,不仅仅人间很少,就是天上也不多呢?长吉活了二十四岁,职位只做奉礼太常,当代的人中有很多想要排挤他、诽谤他,又怎么说得上因为他是个人才而器重他爱护他呢?玉帝单单器重他,而凡人怎么反而不器重他呢?又怎么能说凡人的见识能够超过玉帝呢?

赏读

这篇传记分四段。首段是说明他所记传主之事皆来源于“长吉姊”,用以证明材料的可靠。这种“开篇明源”法,是古代人物传记的一种起笔法。尾段是议论,作者直接表达了他对李贺在世上所受不公平待遇而愤愤不平的感情,婉转地批评了朝中权要者有眼无珠。这种“结篇议论”法,也是古代人物传记的一种收笔法。中间二段为正文,各写一个著名的故事。其一可称“骑驴觅诗”。这个故事写得具体感人。请看!李贺骑着,背着破锦囊,风尘仆仆,穿过闹市静郊,每得佳句“即书投囊中”,回到家中后再“足成之,投他囊中”。而且“过亦不复省”,甚至有作“随弃之”。显然,这是作者以李贺的独特作诗方式,来表现他的“苦吟”精神,以突出其人之奇。其二可称“玉帝恩召”。这个故事写得虚幻迷人。请看!李贺某一日“忽昼见一绯衣人”,自称是玉帝特使,奉旨召他上天为玉帝草撰《白玉楼记》。接着,李母等又忽见其“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听到有“行车管之声”自内传出。显然,这是作者以李贺的神秘短命之死,来表现他的才名之大,遭际之奇。正因为作者所采撷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轶事,一个是富有浪漫色彩的传说,且都以“奇”字立骨,故能把传主的“人奇”和“才奇”写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本文的尾段也写得很精彩。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反诘句,写得激昂凄楚,一气贯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有力的结尾,能使读者产生思想共鸣,能为全文增色。古人论文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即文章开头要漂亮,中间要充实,结尾要有力。此传记足以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