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182

第182章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题解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五代史·伶官传》是欧阳修仿照《史记》中《滑稽列传》的体例所写的一篇有关伶人的传记。其记载了后唐庄宗李存朂(xù绪)宠幸的伶官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败政乱国的史实。本文则是其为《伶官传》写的序言。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

啊,国家盛衰之事,虽说是由于天命的主宰,难道就不是人事的作用吗?推究后唐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以及又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人们传说,晋王李克用快要死的时候,用三支箭赐给他的儿子李存勗,告诉他说:“梁朝,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帮他建立的政权,契丹原先与我约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们归附梁朝。这三件事,是我终身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支箭,把它们珍藏在太庙里。以后用兵,即派遣从事官备下少牢祭品到太庙祷告,请出箭来,装在锦囊里,背着走在队伍的前面,到战胜归来才又送往太庙收藏。

当庄宗用丝绳捆绑燕王父子,用木匣封装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祭拜祖先,把箭供在先王的灵前,向他报告大功告成的时候,那意气的旺盛,可说是豪壮极了。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晚上一人振臂而呼,叛乱的人便四方响应,庄宗仓促向东逃走,还未遇见敌军,队伍已经溃散,君臣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该往何处去,以至于割下头发,向天发誓,眼泪打湿了衣襟,这又是多么衰弱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推究他成败的轨迹,恐怕都是由于人事吧。

《尚书》里说:“自满常招致损失,谦虚就获得益处。”忧虑劳苦能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能使自己身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正在强盛的时候,整个天下的英雄豪杰都不能与他抗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乐工围着他,导致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小的疏忽中积累起来的,而智勇的人多被自己溺爱的事物弄得一筹莫展,岂止是伶人吗?为此作《伶官传》。

赏读

这是一篇写得极为成功的史论,历来为人们所激赏。文章开宗明义,在肯定“天命”的同时,强调了“人事”的重要,表现出作者具有比较正确的历史观。这也是此文的总纲。下面几段,一叙史实,二发议论。

叙事中,先写庄宗极盛的史实,再写其极衰的场面,手法是一扬一抑。前者写人物言语、动作绘声绘色,形象生动,较之同样的其他文章,文字尤为简略。后者夹叙夹议,感慨叹息,充满浓重的感情色彩。通过极盛、极衰的鲜明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了最后一段议论,使得作者的结论很有说服力。篇末再推开一笔,点明庄宗的历史教训有广泛的意义。尤能发人深思。序文构思严谨,用笔纡徐宕漾;语言晓畅,感慨深惋,耐人寻味;文字简洁而事理分明,是欧文中的代表作。沈德潜说它“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并非过誉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