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262

第262章 强学会序——康有为

题解

康有为一生著述甚多,本篇系作者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公车上书后,于北京发起强学会组织时所撰的一篇序言,他以“亡国灭种”的危机来警告人们,强调变法维新之迫切。

原文

俄北瞩,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况磨牙涎舌,思分其余者,尚十余国。辽台茫茫,回变扰扰,人心皇皇,事势儳儳,不可终日。

昔印度,亚洲之名国也,而守旧不变,乾隆时英人以十二万金之公司,通商而墟五印矣。昔土耳其,回部之大国也,疆土跨亚、欧、非三洲,而守旧不变,为六国执其政,剖其地,废其君矣。其余若安南,若缅甸,若高丽,若琉球,若暹罗,若波斯,若阿富汗,若俾路芝,及为国于太平洋群岛、非洲者,凡千数百计,今或削或亡,举地球守旧之国,盖已无一瓦全者矣。

我中国孱卧于群雄之间,鼾寝于火薪之上,政务防弊而不务兴利,吏知奉法而不知审时,士主考古而不主通今,民能守近而不能行远。孟子曰:“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蒙盟、奉吉、青海、新疆、卫藏、土司圉徼之守,咸为异墟;燕、齐、闽、浙、江、淮、楚、奥、川、黔、滇、桂膏腴之地,悉成盗粮。吾为突厥、黑人不远矣。

西人最严种族,仇视非类。法之得越南也,绝越人科举富贵之路,昔之达宦,今作贸丝也。英之得印度百年矣,光绪十五年,始举一印人以充议员,自余土著,畜若牛马。若吾不早图,倏忽分裂,则桀黠之辈,王、谢沦为左衽;忠愤之徒,原、郤夷为皂隶。伊川之发,骈阗于万方;钟仪之冠,肃条于千里。三州父子,分为异域之奴;杜陵弟妹,各衔乡关之戚。哭秦庭而无路,餐周粟而匪甘。矢成梁之家丁,则螳臂易成沙虫,觅泉明之桃源,则寸埃更无净土。肝脑原野,衣冠涂炭。嗟吾神明之种族,岂可言哉!岂可言哉!

夫中国之在大地也,神圣绳绳,国最有名,义理制度文物,驾于四溟,其地之广于万国等在三,其人之众等在一,其纬度处温带,其民聪而秀,其土腴而厚,盖大地万国未有能比者也;徒以风气未开,人才乏绝,坐受凌侮。昔曾文正与倭文端诸贤,讲学于京师,与江忠烈、罗忠节诸公讲练于湖湘,卒定拨乱之功。普鲁士有强国之会,遂报法仇。日本有尊攘之徒,用成维新。盖学业以讲求而成,人才以摩厉而出,合众人之才力,则图书易庀;合众人之心思,则闻见易通。《易》曰:“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海水沸腾,耳中梦中,炮声隆隆。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非类之悲乎!图避谤乎?闭户之士哉!有能来言尊攘乎?岂惟圣清,二帝、三王、孔子之教,四万万之人将有托耶!

译文

沙俄在北面俯视,英国在西面窥视,日本在东面垂视,处在这四个强国之中的是中国,真是岌岌可危!何况还有垂涎欲滴、想着瓜分中国其他地方的十几个国家。《马关条约》签订后,辽东半岛、台湾已茫茫不属于中国;新疆回民起义纷扰不堪;这一切使得人心皇皇,时势错杂危急,不可终日。

印度过去是亚洲的一个名国,由于它守旧不变,在乾隆年间(十八世纪中叶),英国人创建东印度公司进行通商,最终使印度五部(东西南北中)成为废墟。土耳其过去是伊斯兰教的一个大国,疆土横跨亚欧非三洲,由于它守旧不变,被欧洲六国所控制,瓜分它的土地,废掉它的国君。其他如越南、缅甸、高丽、琉球、暹罗、波斯、阿富汗、俾路芝,以及太平洋群岛诸国和非洲诸国,成百上千,现在有的被削弱瓜分,有的干脆就灭亡了,凡是地球上的守旧的国家,已经没有一个幸免得了。

我们中国虚弱地睡在列强包围之中,在火柴堆上鼾睡,国政只求防弊而不求兴利,官吏只知执行法律而不知审时度势,读书人关心考古而不关心通今,人民只能守着近边的乡土而不能行远,孟子说:“一个国家一定是自己先给人以讨伐的借口,然后别人来讨伐它。”蒙古、东北、青海、新疆、西藏和西南土司所辖的这些中国的边缘之地,都成了异国占领之地;河北、山东、福建、浙江、江苏、湖北、广东、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这些中国富饶之地,都成了强盗们所掌握的粮食生产地。我们离土耳其人、黑人的境地也相去不远了。

西方人在区分种族上是最严格,他们对不是自己的同族是仇视的:法国人得到越南后,严禁越南人当官和经商致富,过去的达官贵人,现在只能卖丝为生;英国占领印度一百多年,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才允许一个印度人充当议员,其他印度人在英国人眼里,只是像畜养的牛马一样。如果我们不早作准备,那么分裂很快就会发生,一些原来媚外的贵族就会洋化,一些爱国的贵族就会沦为奴隶;解辫披发之徒就会充斥四方,中华衣冠就会丧失不见;父子就会在各地沦为奴隶,兄弟姐妹就会生离生别。到那时,向外国借兵没有门路,吃新统治者的饭又不甘心;再组织抵抗就会螳臂挡车,想寻找陶渊明说的“桃花源”则觅不到一块净土;血流遍地,生灵涂炭。可叹我们这个神明的民族,还有什么可说!还有什么可说!

中国在世界上,神圣而延续不绝,举世闻名,礼俗制度文化,凌驾于四方之上,她的国土比各国大三倍,她的人口之多是各国的一倍,她地处温带,人民聪明灵秀,土地肥沃,这些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只是中国的风气未开,人才缺乏,才受列强凌辱。过去曾国藩和倭仁等人在京城讲学,又与江忠源、罗泽南等人在湖南组织武装团练,最终平定太平天国暴动。普鲁士有了强国学会,于是能打败法国报了仇。日本出现了尊王攘夷的武士,使明治维新得以成功。因为学业是通过讲求才形成的,人才是通过观摩砥砺才出现的。把众人人才合起来,那么学说就容易成功;把众人的心思合起来,那么见识就容易通广。《周易》上说:“君子以朋友之间互相讲习。”《论语》上说:“各种工匠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掌握道理。”

四海沸腾,耳中听到的,梦中听到的,都是隆隆的炮声,各位君子之人,岂能不为沦为外族奴隶而感到悲哀!为了避免别人闲话而沉默,那是关起门来自保的人!大家能不能一起来讨论尊王攘夷的大事?这不仅仅是为了保卫大清王朝,而且也是能让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和孔子的教化,以及中国四万万人民,都有所依托!

赏读

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丰富渊博的见闻学问,深刻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严密的逻辑论证,饱含深情的文笔,共同构成了这篇序文的独特魅力。序文一开始就以无限的隐忧,概写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国亡无日的局势,接着援引古今中外大量的历史事实,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用自己蘸满激情的笔触,把深重的民族危机宣示给国人。然而作者在极力描写亡国的惨酷之状时,并没有渗入悲观绝望的情绪。序文力赞中华民族地腴物华,文化悠久,人民聪秀,只是由于守旧不变,风气未开,人才乏绝,国力不振,才被列强凌侮。国人如深识其情,必能振奋起来,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作者认为,组织强国学会,奉行《春秋》“尊王攘夷”之教,效法日本的明治维新,合众人的才力、心思,能“学以致其道”,就能达到目的。整个文章读来令人热血震荡,激励奋发。梁启超评此文曰:“《强学会序》……痛陈亡国以后惨酷之状,以激励人心。读之者多为之下泪。热血震荡,民气渐伸。”(《戊戌政变记》附录《改革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