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14924600000267

第267章 乌蓬船——周作人

题解

《乌蓬船》是周作人小品文代表作之一。它独特的构思、恬淡的风格、精确的语言,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作品以给友人写信的形式和好像老朋友促膝谈心一样拉家常式的口吻写成。文中,作者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故乡浙江水乡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乌蓬船的构造特点,以及乘坐这种行船的特别风趣。由于作者对这些均烂熟于胸,所以经他慢慢道来,都很娓娓动听。

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给友人“子荣”写信,而“子荣”其实是作者的笔名。换句话说,所谓“友人”,纯属子虚乌有。

原文

子荣君:

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我所要告诉你的,并不是那里的风土人情,那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罗唆地多讲。我要说的是一种很有趣的东西,这便是船。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船有两种,普通坐的都是“乌篷船”,白篷的大抵作航船用,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但是你总不便坐,所以我也可以不说了。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如uoa)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大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舷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稍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是水乡的一种特色。不过你总可以不必去坐,最好还是坐那三道船罢。

你如坐船出去,可是不能像坐电车的那样性急,立刻盼望走到。倘若出城,走三四十里路,(我们那里的里程是很短,一里才及英哩三分之一,)来回总要预备一天。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的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偏门外的鉴湖一带,贺家池,壶觞左近,我都是喜欢的,或者往娄公埠骑驴去游兰亭,(但我劝你还是步行,骑驴或者于你不很相宜,)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薛荔的东门来,倒是颇有趣味的事。倘若路上不平静,你往杭州去时可于下午开船,黄昏时候的景色正最好看,只可惜这一带地方的名字我都忘记了。夜间睡在船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只可惜讲维新以来这些演剧与迎会都已禁止,中产阶级的低能人别在“布业会馆”等处建起“海式”的戏场来,请大家买票看上海的猫儿戏,这些地方你千万不要去。——你到我那故乡,恐怕没有一个人认得,我又因为在教书不能陪你去玩,坐夜船,谈闲天,实在抱歉而且惆怅。川岛夫妇现在偁山下,本来可以给你介绍,但是你到那里的时候,他们恐怕已经离开故乡了。初寒,善自珍重,不尽。

11月18日夜,于北京。

赏读

一篇散文,能打动人,感染人,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往往在于立意新,而新颖的立意往往是来自作者对社会生活细致而深刻的观察、体验和感受。

《乌蓬船》即是这样的一篇优秀散文。其之所以“别有见地”,大放异彩,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身临其境,就是源于作者对故乡深刻的了解,对事物细致的观察,从而造就出了这篇舒徐自如、质朴自然、平和恬淡的小品文。

周作人散文语言简炼精当的特点在这篇散文中也十分突出。如对小船的描绘、坐在小船上的感受、坐小船的弊害与优长;又如对“三明瓦”绘影绘形的描写、坐船所应取的态度与心境、在船上可观赏到的景色、附近值得一游的名胜、坐夜船的情致、坐船到乡下看庙戏的趣味等,都写得简炼精当、诚恳质朴,与全文平和恬淡的风格相契合。